糖尿病有什麼常見的誘發原因

  糖尿病是由遺傳和環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常見病,臨床以高血糖為主要標誌。那麼?接下來小編為你分享一下糖尿病的相關誘發原因,一起來看看吧!

  糖尿病的常見誘發原因

  1.飯後糖尿

  因糖類在胃腸道吸取過速,如胃空腸一致術後、甲狀腺功能亢進、植物神經功能紊亂和嚴重肝病等,進食後可出現臨時性高血糖和尿糖。但口服葡萄糖耐量試驗、空腹血糖正常,半小時和l小時血糖超過正常,2小時和3小時血糖正常或低於正常。除肝病外,靜脈注射葡萄糖田量試驗正常。

  2.腎性糖尿

  大多由於腎小管重吸取功能低下,如腎病綜合徵、慢性腎炎,或由於先天性腎小管細胞功能缺陷,使腎小管對葡萄糖的重吸取發生障礙,腎排糖閾下降,病人血糖雖正常,但尿糖卻為陽性。不過其葡萄糖耐量均正常,血胰島素也正常。一般無“三多一少”症狀。腎性糖尿多發生在青、中年,男性多於女性。

  3.應激性糖尿

  在腦血管意外、顱腦外傷、急性心肌梗塞等疾患時,可出現臨時性高血糖和尿糖。

  4.慢性疾病

  長期體力活動減少或臥床休息者,會使葡萄糖耐量減低,但空腹血糖一般正常。飢餓及營養不良:者,體內組織運用葡萄糖的能力減弱、胰島素分泌減少,故也可有葡萄糖耐量降低,偶有糖尿出現。

  5.繼發性糖尿

  胰源性糖尿病,如胰腺炎、胰腺切除、胰腺癌;內分泌性糖尿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嗜鉻細胞瘤、柯興氏綜合徵等,可從病史和臨床表現予以鑑別。

  糖尿病的早期症狀

  1、手足部水皰疹

  隱性糖尿病病人手、足以及足趾、小腿伸側,在沒有任何誘因情況下,常突然出現外觀頗似灼傷後的水皰,其特點是不痛不癢。

  2、手足背肉芽腫

  面板、外陰瘙癢而又無面板病變,早期糖尿病人在手足背常出現色澤淡紅、如指甲大小、質硬、呈環狀的肉芽腫。

  3、四肢疼痛

  下肢、足部各關節經常疼痛,而排除骨質增生、風溼、類風溼疾病。上下肢體出現麻木、針刺樣疼痛,有時伴有燒灼感。

  4、脛骨前出現褐色斑

  此症多見於輕型糖尿病病人,主要表現為小腿前部面板出現橢圓形褐色斑,伴有輕度凹陷性萎縮。其中有10%左右可合併糖尿病性神經病變。

  5、間歇跛行

  經常出現行路後下肢痛,腳趾痛,必須休息一會兒才能緩解,這種現象在醫學上稱之為“間歇跛行”。

  6、疲勞

  糖尿病會感到容易疲勞,全身倦怠無力。沒有從事勞動或體育運動,身體常常無原由地感到疲憊不堪,感到雙腿乏力,膝蓋痠軟,尤其是上下樓梯的時候;

  7、血壓高、尿液發白

  感冒後經常長癤瘡或血壓高,尿液白色,有甜酸氣味,此時就該及早去醫院檢查了。

  8、腹瀉

  每日腹瀉次數2~10次不等,常於餐後、夜間或清晨排便,大便不成形或是脂肪瀉,表現為頑固或間歇性的腹瀉時,也要考慮是否存在糖尿病的可能,需進一步化驗血液。

  糖尿病患者的飲食保健

  1、不能“吃軟怕硬”

  營養學家研究發現,吃較軟的食物,血糖上升較快。如果將大米熬成粥,其中的澱粉已經部分轉化為糊精,比澱粉更容易消化吸收,在人體內很快轉化成葡萄糖,使血糖迅速升高。粥熬的時間越長,粥越黏稠,吃後血糖升高得越快。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軟怕硬”。要“吃硬不吃軟”,口感較硬的食物消化得比較慢,因而不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

  2、不能吃“獨食”

  雖然血糖生成指數較高的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較大,但如果專挑血糖生成指數低的食物吃,又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混合進食是控制餐後血糖的有效辦法。也就是說,將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與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混合,以降低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

  3、不要“望梅止渴”

  有些糖尿病患者為了控制“多尿”症狀,不敢多喝水,以至於“望梅止渴”。其實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多喝水。糖尿病患者體內處於高血糖狀態,飲水後可使血漿滲透壓下降或恢復正常,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限制飲水,會導致血容量減少,進而升高血糖,而且會加重高滲***高於血漿滲透壓***狀態,對病情非常不利。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等到口渴才喝水,為時已晚,這時血糖已經發生了一定的波動。

  4、不要“畫餅充飢”

  不少糖尿病患者以為飲食治療就是飢餓療法,每頓飯主食***糧食類***吃得很少甚至不吃。不吃主食或進食過少,身體所需的葡萄糖來源缺乏,身體就必然要動用脂肪來釋放能量,這時會伴有酮體生成,經腎臟排洩可出現酮尿。因此,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不能少於150克,否則容易出現酮症。

  5、不宜吃得過飽

  許多糖尿病患者在餐後常腹脹、打飽嗝、噁心、嘔吐等,還帶有一股酸臭味,好像吃進去的東西堆在胃裡下不去。出現這些症狀,要警惕糖尿病胃輕癱的可能。規律地進食是糖尿病胃輕癱的基本療法。患者應絕對避免吃得過飽,每日進食要定時、定量,早、中、晚三餐食量分配各為1/3。

  6、不宜多吃鹽

  食鹽中含有鈉,而糖尿病患者體內環境對鈉離子的濃度變化十分敏感,當體內鈉離子濃度高時,會增加血容量,加重心、腎負擔。正常情況下,一個成年人每天食鹽攝入量應為6克。糖尿病患者應為4~5克,如合併高血壓、冠心病、腦血管病變和腎臟疾病,每天應控制在3~4克,其中包括食用的醬油。一般20毫升醬油中含鹽2~3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