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尿病有什麼預防小常識

  糖尿病是常見的一種內分泌疾病,很多人深受糖尿病的折磨。那麼糖尿病有哪些預防小常識呢?以下是小編給你整理糖尿病的相關預防小常識 。

  糖尿病的預防小常識

  1、減肥

  哪怕你非常肥胖,而且不鍛鍊,但只要體重減輕5%,患糖尿病的危險就會降低70%。

  2、中年應關注血糖

  血糖指數為100—125毫克/分升的人,10年內最易發生糖尿病。專家建議,45歲後、肥胖者、有糖尿病家族史以及高膽固醇和高血壓的人,應多關注血糖。

  3、睡眠適當:眠經常不足6小時的人,糖尿病危險翻番;而睡眠超過8小時的人,糖尿病危險增加3倍。

  4、吃肉先吃醋

  吃大魚大肉等高熱量食物前喝兩勺食醋,可大大降低血糖水平。如不習慣喝醋,最好飯前吃點放醋的涼拌菜。

  5、選擇高纖食物

  標註高纖維標誌的食物,能確保其中至少含有5克粗纖維,可降低乳腺癌、糖尿病、高血壓及中風危險。

  6、深呼吸減壓

  長期壓力會導致血糖升高。專家建議,做任何事情前最好都先做3次緩慢的深呼吸,以減小壓力。

  7、避免獨居

  獨居的人患糖尿病的風險比其他人高2.5倍。專家建議,即使獨居也應保持健康生活方式。

  8、少吃快餐、火腿

  每週吃快餐2次以上,身體器官對胰島素的敏感性降低一倍。每週吃5次以上火腿或香腸,糖尿病危險會增加43%,罪魁禍首是加工肉食中的新增劑。專家建議,應偶爾吃肉,多吃蔬菜。

  9、預防感染

  糖尿病患者抗感染力下降,易發生各種感染性併發症,運動結束後要立即擦乾汗液,更衣,保持面板清潔衛生,避免發生感冒和面板感染。

  10、注意運動時間

  應選擇餐後進行***特別應用降糖藥物者***。儘量減少空腹運動,以免誘發低血糖***【低血糖】是指血糖水平低過2.8mmol/l的現象。此現象只能發生在服用某種藥丸或注射胰島素期間***,應詳細向患者介紹低血糖反應時症狀,如心慌,頭暈,出汗多等,運動時隨身攜帶糖果食品,以便低血糖反應時及時食用。

  糖尿病常見的症狀

  1、三多一少

  此時會喝水多,有時晚上也要起來喝水,同時夜尿次數也比以前多。而受糖尿病影響,食量也明顯增加,但吃的多並不致胖,反而出現體重減輕或很快消瘦。

  2、精神萎靡

  疲勞乏力,精神狀態不佳,喜歡窩在床上,不願意活動。

  3、視物模糊

  血糖迅速升高會導致視力明顯減退,看書、看報眼睛容易疲勞,並經常發生視網膜的病變。

  4、四肢麻木

  四肢對稱性的麻木、疼痛或感覺過敏。手、腿出現麻痺和陣痛,症狀長期不消失,有時會有劇烈的疼痛,也有人夜間小腿常常抽筋。

  5、浮腫、面板瘙癢

  出現不明原因的浮腫或者瘙癢。女性患者有時會癢及陰部,如果面板受傷,容易感染腐爛,還會長疥瘡。

  糖尿病患者冬季飲食保健

  1、不能“吃軟怕硬”

  營養學家研究發現,吃較軟的食物,血糖上升較快。如果將大米熬成粥,其中的澱粉已經部分轉化為糊精,比澱粉更容易消化吸收,在人體內很快轉化成葡萄糖,使血糖迅速升高。粥熬的時間越長,粥越黏稠,吃後血糖升高得越快。因此,糖尿病患者最好不要“吃軟怕硬”。要“吃硬不吃軟”,口感較硬的食物消化得比較慢,因而不容易使血糖快速上升。

  2、不能吃“獨食”

  雖然血糖生成指數較高的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較大,但如果專挑血糖生成指數低的食物吃,又容易導致營養不均衡。混合進食是控制餐後血糖的有效辦法。也就是說,將高血糖生成指數食物與低血糖生成指數食物混合,以降低食物對餐後血糖的影響。

  3、不要“望梅止渴”

  有些糖尿病患者為了控制“多尿”症狀,不敢多喝水,以至於“望梅止渴”。其實糖尿病患者更需要多喝水。糖尿病患者體內處於高血糖狀態,飲水後可使血漿滲透壓下降或恢復正常,起到降血糖的作用。如果限制飲水,會導致血容量減少,進而升高血糖,而且會加重高滲***高於血漿滲透壓***狀態,對病情非常不利。需要提醒的是,如果等到口渴才喝水,為時已晚,這時血糖已經發生了一定的波動。

  4、不要“畫餅充飢”

  不少糖尿病患者以為飲食治療就是飢餓療法,每頓飯主食***糧食類***吃得很少甚至不吃。不吃主食或進食過少,身體所需的葡萄糖來源缺乏,身體就必然要動用脂肪來釋放能量,這時會伴有酮體生成,經腎臟排洩可出現酮尿。因此,無論是健康人還是糖尿病患者,每日主食不能少於150克,否則容易出現酮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