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兒肺炎推拿手法

  對於一些急性的或高燒的傳染病,或臟器有病變,如傷寒、肺炎、肺結核等,中醫流傳下來的推拿小兒方法,實際上就是用的推摩法。今天小編就給大家介紹。

  穴位與手法

   脾經

  【位置】 在拇指橈側緣,指尖至指根成一線。或拇指羅紋面。

  【操作】醫者用左手握患兒之左手,同時以拇、食二指捏住患兒拇指,使之微屈,再用右手拇指自患兒拇指尖推向拇指根,稱為補脾經;將患兒拇指伸直,自拇指根推向指尖,稱為清脾經;來回推之,稱為清補脾經。

  【次數】 100~500次。

  【作用】 健脾胃、補氣血;清溼熱、消食積、化痰涎。

  【主治】體質虛弱、食慾不振、肌肉消受、消化不良、嘔吐、洩瀉、傷食、痢疾、便祕、黃疸、痰溼、咳嗽、便血及斑、疹隱而不透等症。

  【臨床應用】補脾經能健脾胃、補氣血。主治脾胃虛弱、氣血不足引起的腹瀉、食慾不振、消化不良、肌肉消瘦等症多與推三關、捏脊、運八卦等合用。

  清脾經能清熱化溼、利痰止嘔。主治溼熱燻蒸、皮膚髮黃、噁心嘔吐、腹瀉、痢疾等症。多與清天河水、清肺經、揉小天心、推小腸等清熱利尿法合用。

  清補脾經能和胃消食、增進食慾。用於飲食停滯,脾胃不和引起的胃脘痞滯、吞酸納呆、腹瀉、嘔吐等症,常與運八卦、揉板門、分腹陰陽等合用。若溼熱留戀久而不退或外感發熱兼溼者,可單用本法治療,清補脾經20~30分鐘,至微汗出,效果較好。

   胃經

  【位置】 在大魚際橈側,赤白肉際處。

  【操作】 用拇指或食指自掌根推向拇指根,稱為清胃經;反之為補,稱補胃經。

  【次數】 100~500次。

  【作用】 清中焦溼熱、消食和胃、降逆止嘔、除煩止咳。

  【主治】 噁心嘔吐、煩渴善飢、呃逆、噯氣、吐血衄血、食慾不振、腹脹、口臭、便祕等症。

  【臨床應用】清胃經能清中焦脾胃溼熱,和胃降逆,瀉胃火,除煩止咳。用於治療噁心嘔吐、呃逆、噯氣、吐血衄血、煩渴善飢、食慾不振等,多與清脾經、揉板門等合用。補胃經能健脾胃、助運化,常與補脾經、揉中脘、摩腹等配伍。

   肺經

  【位置】 無名指末節螺紋面。

  【操作】 用推法,自無名指掌面末節指紋起推至指尖為清。稱清肺經;反之為補,稱補肺經。

  【次數】 100~500次。

  【作用】 宣肺清熱、補益肺氣、止咳化痰。

  【主治】 感冒、咳嗽、氣喘痰鳴、自汗、盜汗、面白、脫肛、遺尿、大便祕結、麻疹不透。

  【臨床應用】清肺經能宣肺清熱、疏風解表、止咳化痰。主治感冒發熱、咳嗽氣喘、痰鳴、鼻幹、鼻流濁涕等症。多與清天河水、退六腑、運八卦等合用。補肺經能補益肺氣,主治肺氣虛損、少氣懶言、面白、自汗、盜汗、遺尿、脫肛、大便祕結等,配伍補脾經、推三關、揉二馬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