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英語聽力教學教案

  初中的英語老師們是怎麼根據學生的英語聽力水平設計教學或者教案的?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初中英語聽力教學設計

  我們一般把聽力教學分為三段,即:聽前階段pre-listening,聽時階段while-listening,聽後階段post-listening。

  1. 聽前階段pre-listening

  此階段雖是準備階段,很重要。學生能否順利獲取資訊在一定程度上取決於他們對聽力材料背景知識的熟悉程度。因此,在聽力活動前應巧妙設計過渡性的任務作鋪墊,可根據相關話題提些啟發性問題及必要的熱身訓練啟用背景知識,給學生提供必要的語境,引入話題,匯出生詞,降低難度,使之產生聯想,激發其“聽”的慾望,讓學生想聽、會聽。所以,聽前階段應該激發學生的“聽”欲,使其“想聽”。

  2. 聽時階段while-listening

  此階段是聽力訓練的實質性階段,教師應有目的地教給學生一些聽力技巧。如:要指導學生“要邊聽邊記,強化記憶,記錄時要有重點,有技巧:先填該詞的前幾個字母,可節省時間來聽下一空,稍後再補充完整。培養學生聽“主題大意、抓關鍵資訊、合理推理及捕捉具體細節”等方面的能力。因此,聽中設計要充分考慮這些要求,使學生能聽,聽懂。教師要多點引導,少點批評,使其發揮正常的聽力水平。聽力任務設計要把握好“難”度,使其“能”聽。

  3. 聽後階段post-listening

  這是聽力訓練的鞏固階段。聽說讀寫四項技能既相對獨立,又相互聯絡,要全面發展。即使是單項技能課,教師也要體現語言技能綜合性原則。因此,在以提高聽力技能為主的聽力課上,也要根據實際初中英語聽力,將它與說、讀、寫有機地結合起來,既有側重,又全面發展。所以在聽之後應該充分挖掘資源,使其“延”聽。我們平時的課堂上在聽力之後還有填空、pairwork等。

  聽力設計雖沒有固定的模式,卻有其內在的規律。教師只有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精心設計聽力教學的各個環節,充分調動學生積極性,有效開展聽前、聽中、聽後活動,才能把學生通過聽力材料所獲得的語言知識和語用知識有效地轉化為聽、說、讀、寫的綜合能力。總之,

  提高聽力理解能力是一個反覆實踐的、持久的過程,需要我們教師在實際教學中不斷探索新的聽力教學策略,再掌握一些合理的聽力技巧,師生共同努力初中英語聽力,課內外結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我們一直在進行聽力教學研究,但是很多老師對初中聽力教學很是迷惑,因為根本就沒有明確的一些指導思想或明確的實施方案,而很多老師又缺乏在課堂實踐過程中進行探索,其實這也是有點不切實際的,我們的平時課堂都是聽說課型和讀寫課型及單元複習課型,很少有專門的聽力教學課型。今天晚上閱讀了《淺談初中英語教學中的聽力設計》一文,對聽力教學設計略有感想。

  初中英語聽力教學的課堂設計

  長期以來,英語聽力課的教學主要採用“聽聽錄音------做做練習------對對答案”的教學方式,教學效果不盡如人意。一些學生的英語能力不僅沒有得到提高,反而對英語學習失去興趣,甚至產生了畏難情緒。因此教師要動腦筋,想辦法,努力優化聽力教學的課堂設計,以此來提高聽力課的教學效果和培養學生的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

  聽力是一個思維和語言相互作用的過程。聽力課的教學設計要以學生為中心。密切關注學生的生活實際和已有的知識水平。通過由淺入深的活動來培養其綜合運用語言的能力。下面將以幾個主題為例,討論如何在聽力教學活動中合理設計聽前、聽時、聽後與讀、說、寫技能相結合的活動。

  一. 精心設計聽前活動,引入聽力情境,激發學生聽的興趣。

  聽前活動是聽力教學的暖身活動,旨在使學生對即將聽到的語言材料的中心主題有初步的瞭解,激發學生聽的興趣,集中聽的注意力,同時掃除即將聽到的語言材料中的難點,以便順利地進入下一階段的活動。

  精心設計聽力課的匯入是上好聽力課的前提。設計匯入活動時,教師要以聽力材料

  的內容著手,特別關注學生的興趣。

  1利用圖片和多媒體課件匯入。

  在學生正式聽錄音之前,為了讓學生能儘快地進入聽的狀態,初步感受聽力的主題。教師可以利用圖片和多媒體課件等教學輔助材料來刺激學生的視覺。激發他們對由畫面內容引起的猜測、聯想等一系列的思維活動。通過教師層層有啟發性的提問,鼓勵學生積極思維,勇於表達。教師還可組織學生就畫面內容展開討論。在討論過程中學生的資訊可以得到互補。如教師要求學生聽一個主題為 “Rules around us”時,聽前活動就可設計為:

  Task One: Talk about the signs:

  教師出示各種在不同場合可以見到的標誌如“禁止吸菸”、“不準入內”、“嚴禁跳水”、“不準停車”等標誌,提問學生:

  1. Where can you see these signs?

  2. Do you know what these signs mean?

  3. What must we do or mustn’t do when we see these signs?

  通過對圖片或畫面顯示的各種標誌的討論,學生具體地瞭解了生活中的一些規則。激發了學生對這些標誌表示的意義所產生的興趣。更對標誌所表示的語言 “don’t do… you must /you mustn’t 等有了在真實情景中操練、運用的機會。通過對這些圖片的討論,學生對與主題有關的重要語言結構和內容作好了充分的準備。

  Task Two: Talk about the places:

  畫面出現學生生活中每天都經歷的場景。如學校食堂、圖書館、馬路車站、居住小區等,引導學生繼續思考討論。

  what are the things you must do or you mustn’t do in these places?

  聽前活動的設計既激活了學生的背景知識,學生在Think and share的過程中,思維能力和口語表達能力也得到相應的發展和提高,更重要的是聽前活動的開展為聽時環節的順利開展無論在學生的心理上,還是語言知識上都作好了充分的準

  備。

  又如在為學生引入 “famous persons”這一主題時,教師也可以利用圖片或畫面顯示學生非常熟悉和崇拜的人物如歌星、影星、運動明星等。讓學生通過討論的基礎上,聚焦某一人物。比如要讓學生聽一段介紹有關籃球明星姚明的文章。教師可先讓學生觀看一段籃球比賽的畫面。然後教師可提問 “Do you like watching/playing basketball?” “Who do you think of when you watch basketball match?” “Do you know something about Yao Ming?” “Do you want to know more about him?” 在畫面的幫助下,教師設計有啟發、有層次的問題使學生漸漸進入聽力的主題。

  2利用標題、相關詞彙匯入。

  標題是語篇內容的高度濃縮,也是語篇內容的發散中心。充分利用標題引導學生進行聽力訓練,使學生的思維可以在短時間內聚焦在一個主題上。如在進行 “Rules around us”這一主題的聽力教學時,在正式安排學生聽錄音材料前可在黑板或投影顯示 “Do’s and Don’ts”這幾個醒目的大字,學生就會不由自主地思考。What must we do and what mustn’t we do? In what place can we do this and in what place can’t we do this?等一系列由Do’s and Don’ts這一標題所引發的思考。這樣在未聽之前學生就會主動思考,使得聽力教學由教師要求學生被動地聽轉變為學生主動地聽。又如在未讓學生聽之前,在黑板或投影顯示must, mustn’t, should, shouldn’t, you’d better, you’d better not, You’re not allowed等詞彙單,其實也是一種預先的資訊傳遞。學生在瀏覽了這些單詞後就會發現這些單詞均可用於表達命令、建議、勸告等功能。在向學生出示與主題相關的詞彙,教師實際向學生傳遞了兩個層面的資訊。即“今天我們要聽什麼? 和 “我們聽時要抓住什麼?”這些相關詞彙既讓學生預測到聽力的內容,又使學生預感到這些詞彙的重要性和關鍵性。教師在指導學生聽的過程中抓住這些關鍵詞彙,使得聽的活動開展的順利些。

  3利用學生背景知識匯入。

  學生進入課堂時,都是有備而來的。他自身已有的知識水平、生活經驗、興趣愛好等都對課堂教學產生積極的影響。教師要努力啟用學生的背景知識,使學生憑藉已有的知識和經驗來獲取更新的知識,更多的經驗。

  還是以“Rules around us”為例,聽前教師以學生非常熟悉的班級公約說起,要求學生討論已有的班規。或調整或修改或補充。使學生明白作為班級的一分子,每個人都有責任、有義務遵守各項班級制度。繼而由此話題展開討論Are there any rules around you? What are they? 此時學生會把自己所知的東西毫無保留地說出來。同時他們更渴望從課堂中獲得更多。學生的背景知識被啟用,學習的慾望也就因此而被點燃。教師要趁機組織好下面的新授環節,使課堂教學環環相扣、內容層層遞進。

  4利用英文歌曲匯入。

  英文歌曲能激發學生對英語學習的興趣,使學生主動地進入聽的狀態。如我們要引入“Festivals and holidays”這一主題時,可先讓學生聽 “We wish you a merry Christmas” “Happy New Year”這兩首簡潔短小的兒歌。這兩首兒歌中出現的兩個重要的節日,使學生把主要思維聚焦在節日這一主題上。然後教師就可以提問 “Do you know when Christmas is? What do people usually do at Christmas? How much do you know about Christmas? 等問題。學生在回答教師的問題中把與聽力有關的內容,詞彙都有了一個預先準備的過程。然後通過

  完成聽力任務來進一步加深對著這一主題內容的理解,在理解的過程中提高聽力的技巧和能力。

  5 通過表演匯入

  初中學生生性活潑好動,有非常強的表現欲。教師要積極創設情景,努力為學生創造機會。如在讓學生聽 “seeing a doctor”這一主題時,聽前活動就可以設計讓學生表演各種不同的病狀,如頭痛,牙疼,胃痛等。當表演的學生通過不同的表情,不同的動作表現出各種病症時,其他同學會被表演學生的滑稽像所逗樂,同時教師通過提問“What’s wrong with him?”學生就複習整理了一些常見的表示病症的詞彙,如toothache ,sore throat, headache等。學生也會自然而然地想到生病了要去看醫生,需要打針、吃藥。或者同學病了,我們要多關心他,要給他一些建議,或者他生病了,我也要多加註意等一系列問題的思考。所以,這一活動的設計為下面聽力活動的開展作好了語言和內容方面的準備。

  又如在出示“job”主題時也可以讓學生表演不同職業的人所從事的不同工作來激發學生聽的興趣。如學生做一個炒菜的動作,教師就可提問 “What job does he do? 學生說出 “He is a cook”時,教師繼續提問 “What does he usually do?”學生就會快速說出“He cooks food for people.”學生做不同的動作。教師就可以根據學生的表演介紹表示職業的詞彙,也讓學生在討論 “What does a doctor/policeman usually do?”的過程中詳細地瞭解各項具體的工作。學生在進入聽時活動環節中就會少遇一些障礙,多一份自信。

  6 通過遊戲引入

  英語聽力材料中經常會出現數字表示不同意思的情況。如數字表示日期、表示數量、表示價格、表示時間等。學生在聽的過程中往往會反應不過來。如果平時缺乏針對性的訓練,學生在聽到數字時常有措手不及的感覺,影響聽力理解的效果。所以如果教師在讓學生完成聽力任務時出現較多用數字表達意思的情況,教師就應在聽前活動中設計熱身練習。這裡可以通過做不同的遊戲來刺激學生對數字的反應。如訓練學生對數字表示時間的反應時,教師就可準備一個鐘面,組織學生進行競賽,看誰說得又快又準。也可在黑板上畫幾個鐘面,教師報出時間,讓學生在鐘面上畫出相應的時間。教師還 組織類似智力搶答的遊戲。如教師說“It’s half past eight, but Tom’s watch is five minutes fast/slow. What time is it by Tom’s watch? 或 “It’s half past eight. The class will be over in ten minutes. What time is it now?”教師設計多種情況讓學生積極操練有關時間的加減換算,激發學生的興趣,訓練了學生對數字的敏感性,反應的靈活性。從而緩解了學生在聽到數字時緊張、焦慮的心理。

  聽前活動的設計教師一定要非常熟悉聽力材料。把握材料中的重點和難點。創設貼近學生生活的情景匯入聽力的主題,啟用學生原有的語言知識、背景知識。採用有效的方法化解聽力過程中的難點,使學生懷著輕鬆愉悅的心情認真參與聽時、聽後的各項活動。當然,教師在設計聽前活動時一定要根據材料內容和學生已有的認知水平設計學生感興趣、願參與、受啟發、有收穫的活動。而且教師在活動設計時一定要考慮時間的分配。一般聽前活動不超過10分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