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中藥泡多長時間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人都會喝中藥來調理身體,治療疾病,尤其是中老年人。中藥的療效好,副作用小,深受人們的歡迎。煎中藥是很常見的一件事情。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般而言,中藥煎前多用涼水泡,泡30分鐘左右;但有實驗提示,中藥煎前浸泡的最適水溫為40℃~50℃,此條件既使藥材溼潤充分膨脹,又提高有效成分煎出率。

  中藥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是中藥煎法中的重要一環,但在日常生活中,不少病人誤認為浸泡不好,拿起中藥立即煎煮,甚至為節省時間直接加熱水煎煮,這樣做不利於有效成分的煎出,會影響療效。

  中藥藥材絕大多數是幹品

  乾燥而質地細密、堅硬,有效成分已結晶或定形沉澱於細胞內,水分不易滲入,如果在煎煮之前先用冷水浸泡一段時間,藥材會變軟,細胞會膨脹,有效成分容易被煎出。有些藥材含澱粉、蛋白質較多,如果不經浸泡而上火煎煮,會使藥材表面的澱粉糊化,蛋白質凝固,堵塞藥材表面的毛細孔道,水分進不去,有效成分不易被煎出,影響藥物療效。

  浸泡時間根據藥物而定

  花、葉、細莖等質地疏鬆的藥物,浸泡半小時即可;塊根、根莖、種子、果實等質地堅硬的藥物,應浸泡1小時;而礦物、動物、介殼類藥物,浸泡時間需更長。但要注意浸泡時間不宜過久,特別是夏季,以免藥物變質。

  煎中藥前浸泡多長時間最好泡藥材別超半小時。在煎煮前浸泡藥材有利於其有效成分溶出,藥效更佳。“但要注意,不同類藥材浸泡時間不同。”廣東省中醫院藥學部鍾燕珠副主任中藥師指出,紅花、魚腥草等花草類藥材,浸泡15—20分鐘即可。浙貝母、淮山藥等根莖類藥材,因富含澱粉,需稍微久一些。但一副藥裡通常是含多種中藥,因此要採取“折中”原則。即先大致分類,兼顧大多數藥材的特性即可。另外,不同季節藥材浸泡時間也不同,比如,春秋季一般泡30—60分鐘,冬天不超過60分鐘即可,而在炎熱的夏季,藥材浸泡過久容易變質,一般控制在30分鐘以內。

  煎中藥前不能用沸水泡中藥往往是人們最信賴的藥品之一,湯劑也是臨床上應用最為廣泛的劑型。雖然攜帶不方便但是副作用小藥效好,還是被人們所忠用。不過對於湯劑的藥效中醫有些嚴苛的要求,不能再被煎煮過後,中藥材的藥效就慢慢流失,因此煎法應注意。

  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對中藥的煎法歷來都很講究,如明朝李時珍說:“凡物湯藥雖品物專精,修治如法,而煎煮者,魯莽造次,水火不良,火候失度,則藥亦無 功”。清代醫學家徐靈胎也說:“煎藥之法最宜深講,藥之效與不效,全在於此。”為了提高湯劑的療效,必須重視中藥的煎煮。有人習慣於在中藥煎前用沸水浸泡 藥材,認為這樣既縮短煎煮時間,又可使中藥有效成分儘可能多地溶出,這實際上是缺乏科學的認識誤區,中藥不可用沸水泡。

  中藥所含的蛋白質遇沸水會因驟然受熱而凝固,並使細胞壁硬化,外層形成緊密的胞膜,阻礙內在成分充分溶出。中藥所含高分子物質,遇沸水後易形成膠體,亦不 利於有效成分滲出。中藥切制、粉碎時,表面所留粉末因突然受熱而糊化,阻礙藥材毛細管通道,使水分難以滲入,成分溶解後又難以向外擴散,最終影響成分煎出。芳香性中藥,如薄荷、紫蘇、廣木香、砂仁、豆蔻等,含揮發油及揮發性物質,遇熱易揮發,則不僅忌用沸水泡,煎煮時更應後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