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寒養生注意什麼

  養生本來就是一件很講究的事,所以寒冷的季節需要注意的事項更是要多一些。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大寒養生注意什事項,希望對你有用!

  大寒節氣養生

  1、大寒起居:早睡晚起

  “大寒”時節要順應冬季閉藏的特性,做到早睡晚起。早睡是為了養人體的陽氣,晚起是為養陰氣。大寒時節,除了防寒之外,還須防風。俗話說,“寒從腳起,冷從腿來”,人的腿腳一冷,全身皆冷。因此,入睡前以熱水洗腳,能使血管擴張,血流加快,改善腳部的面板和組織營養,降低肌張力,改善睡眠質量,特別是那些愛在夜間看書寫作,久坐到深夜的人,在睡覺之前,更應該用熱水泡腳。

  俗話說:“大寒大寒,防風禦寒”。若衣著過於單薄,易感受寒邪;反之,衣著過於厚重,則腠理開洩,亦易導致寒邪入侵。在大寒時節衣著要隨著氣候的變化隨時增減。還應保證充足的睡眠,保持室內空氣流通,寒冷天氣,有些人因怕冷而緊閉門窗,還有的人喜歡矇頭入睡,這些不好的習慣會使室內的空氣不能及時流通而產生濁氣,影響健康。

  2、大寒飲食:固護脾腎

  大寒的飲食應遵守保陰潛陽的飲食原則。飲食宜減鹹增苦以養心氣,使腎氣堅固,切忌粘硬、生冷食物,宜熱食,防止損害脾胃陽氣,但燥熱之物不可過食,食物的味道可適當濃一些,要有一定量的脂類,保持一定的熱量。此外,還應多食用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油菜、菠菜等。另外,由於大寒適逢春節,一般家庭都會準備豐富的過年應節食物,此時要注意避免飢飽失調,同時可以多吃具有健脾消滯功效的食物,如淮山、山楂、柚子等,也可多喝如小米粥、健脾祛溼粥等進行調理。

  另一方面,大寒時節仍然是冬令進補的好時機,重點應放在固護脾腎,調養肝血上,進補的方法有二:一是食補,二是藥補。“藥補不如食補”,應以食補為主。偏於陽虛的人食補以溫熱食物為宜,如羊肉、雞肉等;偏於陰虛者以滋陰食物為宜,如鴨肉、鵝肉、鱉、龜、木耳等。藥補要結合自己的體質和病狀選擇服用,如體質虛弱、氣虛之人可服人蔘湯;陰虛者可服六味地黃丸等。能飲酒的人也可以結合藥酒進補,常見的有十全大補酒、枸杞酒、蟲草補酒等。

  3、大寒怡情:心情舒暢

  心神旺盛,氣機通暢,血脈順和,全身四肢百骸才能溫暖,方可抵禦嚴冬酷寒的侵襲。因此在大寒時節,我們應安心養性,怡神斂氣,尤其是老人家,因今年大寒前後適逢春節,兒孫滿堂,此時精神調養還應注意避免過喜或傷心,減少心腦疾病的發生。要注意保持心情舒暢,心境平和,使體內的氣血和順,不擾亂機體內閉藏的陽氣,做到“正氣存內,邪不可幹”。

  大寒養生以藏為主。

  4、大寒運動:鍛鍊調神

  在冬季我們必須經常保持腳清潔乾燥,襪子勤洗勤換,每天要堅持用溫熱水洗腳,同時按摩及刺激雙腳穴位。每天堅持步行半小時以上,活動雙腳。此外,選一雙暖和輕便、舒適、吸溼效能好的鞋子也非常重要的。

  俗話說“冬天動一動,少鬧一場病;冬天懶一懶,多喝一碗藥”。冬季活動、鍛鍊對養生有特殊意義。大寒時節的運動可分室內及室外兩種,可進行慢跑、太極拳、八段錦、打籃球等體育鍛煉,但應注意運動強度,不宜過度激烈,避免擾動陽氣,同時室外活動不可起得太早,等日出後為好。

  冬季易使人身心處於低落狀態。改變情緒低落的最佳方法就是活動,如慢跑、滑冰、跳舞、打球等,都是消除冬季煩悶,保養精神的良藥哦。

  大寒節氣養生注意事項

  1、適度有氧運動。

  天氣寒冷不適宜進行劇烈的體育運動,可以選擇慢跑、快步走、八段錦、太極拳與太極劍等有氧運動。每天慢跑或快步走20至30分鐘,運動過程中,心率控制在不超過180-年齡/分鐘,能營養心肌,改善心功能,預防動脈硬化。八段錦、太極拳和太極劍,每天練一次,既能鍛鍊身體,又能寧神養氣。長期堅持這些有氧運動可達到強身健體、寧神降壓的目的。

  2、遵醫囑調整用藥。

  冬季出現血壓突然升高,需及時就診,在醫生指導下適當調整用藥。除常規的長效降壓藥外,若因氣溫驟降、情緒波動等情況出現血壓波動,需遵醫囑加用短效降壓藥,長短結合,以更好控制血壓,減少不良影響。

  3、防寒保暖,特別是腿腳。

  寒冷空氣來臨時,必須適時新增衣物,固護陽氣。久坐的人每隔40分鐘應活動活動,確保下肢血液迴圈。

  4、充足睡眠養心神。

  充足睡眠可分成兩段:晚上11時前就寢,6至8小時的睡眠為宜;上午11時至午後1時就寢,1至2小時為宜。睡前打坐、吐納都能收斂心神、強健五臟,長期堅持能起到改善睡眠、養心安神、平穩降壓的作用。

  5、每晚睡前用熱水泡腳。

  既能解乏,又能充分驅除體內的寒氣,還可以達到調節血壓的效果。同時按壓腳心的湧泉穴,降壓寧神。泡腳後可用藥粉***牛膝30g、吳茱萸5g,其為細末,分10次外用***,醋調後以膠布外敷於足心,第二天早晨除去。洗腳敷藥具有補肝腎、平肝陽、引火歸原的作用,對頑固性高血壓有效。

  6、按壓穴位固正氣。

  雙腿及足部分佈著足三裡、太沖和太溪這3個重要穴位。足三裡是日常保健常用穴,位於小腿外側;太沖穴是肝經要穴,位於腳背大腳趾的間隙後方的凹陷處;太溪穴是腎經要穴,在足內側高骨後的凹陷處。每天一次,每次5分鐘,用拇指按揉或輕輕捶打上述3個穴位,以產生酸、麻、脹、痛和走竄等感覺為度,能扶正祛邪、補益元氣、調暢情志、調節血壓。

  7、注意平穩血壓

  大寒前後是天氣最寒冷的時節,這一時期也是一年裡中風發病最高峰,患者中80%都有高血壓。寒冷可直接導致血管阻力及血壓的變化,引起血流動力學及血液成分改變,從而誘發中風、急性心肌梗塞、心力衰竭等嚴重心腦血管疾病,危及生命。大寒這一時節,高血壓患者應把血壓控制在140/90mmHg以內,理想值應低於130/80mmHg。接下來,給大家介紹6個能幫助血壓平穩過大寒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