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鵑盆景製作方法有哪些

  杜鵑花屬杜鵑花科杜鵑屬落葉或半常綠灌木,分枝多而較細,密被黃褐色平伏硬毛;下面一起來看一看杜鵑盆景製作方法吧!

  杜鵑花的盆景製作

  1、選盆:杜鵑一般採用稍深的橢圓形、長方形或圓形的盆,質地以紫砂陶或釉陶均可。盆的色彩宜深暗些,與花色形成對比,盆上最好不要有花飾。遇有懸崖式杜鵑,則可用深千筒盆;露根式杜鵑可用稍淺的橢圓形盆。

  2、用土:杜鵑宜用肥沃而疏鬆的腐葉土或松林中的山土。盆栽也常用晒乾、凍鬆的塘泥土或稻田土,摻拌適量沙土。

  3、栽種:可在初春時上盆栽種,或在落花後栽種。如系挖掘山地野生樹樁,因根具菌根,需帶原土栽種。栽時可將直根剪短,盆底放置雞糞或豆餅作基肥。枝葉亦酌量修剪。

  杜鵑花的盆景整形

  1、加工:杜鵑苗木上盆後,一般3~4年即可開始加工。杜鵑枝條較脆,不宜過度攀扎,僅將主幹主枝作適當造型,用棕絲攀扎較好。其它枝條均採取修剪造型。修剪時須注意調整強弱枝,強枝重剪,弱枝輕剪。攀扎一般在春季進行,生長期枝幹較疏軟,易於攀扎。

  2、樹形:杜鵑的樹形常見的有直幹型、曲幹型、斜幹型,也可加工成露根式造型、懸崖式造型、附石式造型、連根式造型等。通過藝術造型,以達到觀花、賞幹、看根、論形四者兼備的優美盆景。

  杜鵑花的繁殖方法

  杜鵑花可用播種、扦插、嫁接、分櫱等法繁殖。一般以扦插為主,手續簡便,開花亦速。扦插時間以梅雨季節為好。插穗採用當年生枝條,新芽形成後,於基部剪斷扦插,最易成活。如用隔年老枝為插穗,則較難生根。杜鵑扦插,苗床土應採用酸性的山泥或晒乾、風化的塘泥土、腐葉土,如於木框中置山泥扦插亦可。

  珍貴的杜鵑品種,為保證成活,可用青苔裹其切口,形成球狀,插入土中深約3~4釐米,易於生根,插後要搭棚遮蔭,每日噴水數次,保持苗床溼潤。約2~3周後,切口即可漸次癒合生根,待插條生根後,可增加光照時間。約2個月後,可施稀薄的餅肥水,以促進其生長。次年春季即可上盆栽種。

  播種繁殖可用木框或瓦盆播之,盆底要墊蛭石或樹葉以利排水,盆中放置山泥或腐葉土拌以適量沙土,與盆口相齊***略淺於盆口***,再篩以細土一層,將種子播於其上,不再覆土,上面用玻璃蓋之,最好襯以報紙,以保持溼潤,約3~4周後,即可發芽出土。這時要將玻璃蓋揭去,接受光照,並適當噴水,待幼苗發生3~4枚葉片時再行分栽。

  杜鵑花掉葉子怎麼辦

  1、環境不適性落葉

  市場上出售的杜鵑大都是在溫室中培育的,購回後對家庭自然環境不能一下適應,常出現落葉甚至死亡。異地培植的杜鵑也會出現同樣的問題。

  【解決辦法】新購回的杜鵑,應設法保持空氣溼度,適當遮蔭,保持盆土溼潤,需要空氣流通但不能寒風直吹,也不急於換土、施肥,儘量使其安全度過適應期。冬季應給予充分光照,在室內養護儘量置南窗下,環境溫度不能低於5度。不要隨意更換地方,以免溫度劇變。也不要放在空氣較汙濁之處。

  2、盆土不適性落葉

  【解決辦法】培養土一定要用通氣性好、腐殖質豐富的酸性土,pH值為5.5至6.5最為合適。平時應適當施些礬肥水,或水中加入少許硫酸亞鐵施用。如採用鹼性土則會造成葉片黃化脫落。

  3、肥害性落葉

  杜鵑不喜大肥,家庭栽植杜鵑最易出現的偏差,不是植株缺肥,而是施肥過多。一旦用了生肥、濃肥都會出現焦葉乃致落葉。即所謂肥害。

  【解決辦法】在換盆時在盆土中加入適量緩釋肥***肥料用有機薄膜包膜,肥料通過膜的滲透緩緩釋放供給植物營養***,安全、清潔、長效、花豔、葉茂。園藝生產中常採用此肥料,既省事又清潔,所植杜鵑葉茂花豔。家庭栽植一旦發現肥害,要立即停施肥料,並澆水沖洗土中的肥分,澆水後移至通風處養護,有的需要衝洗2次,經過半年左右的養護才能逐步恢復正常生長。

  4、澇害性落葉

  鵑根系纖細,如盆土通透性不好或長期澆水過多過勤,再加上通風不好,根系受損、腐爛,造成落葉。

  5、幹害性落葉

  如不小心,忘記澆水,或長期澆水不透,亦會出現落葉。一定要注意“澆則澆透”,平時要向葉面及其周圍噴水,提高環境溼度。

  6、日光、大風

  杜鵑喜光但畏烈日,喜通風但畏強風。夏季置於烈日下,春***特別是早春***、秋季置於風口處,都會導致大量落葉。

  【解決辦法】應注意將杜鵑置於早晚有陽光和避風處培養。

  7、生理性落葉

  開花過於繁密,營養未得及時供應或抽新葉時也會脫去老葉,屬正常狀態,通過正常換土補肥即可解決。家養杜鵑一般在4-6月開花和萌發新葉,老葉會有脫落。花後進行一次修枝整形,剪去過密枝、交叉枝、纖弱枝、下垂枝、徒長枝和病蟲枝,既有有利於通風透光,促枝強壯,也會減少落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