炒菜有哪些誤區及錯誤方式

  對於炒菜還是會一些人的做菜方式是不大正確的,可能有人就會說沒關係,其實不正確的炒菜方式很有可能會有致癌的情況,那麼都有哪些炒菜的誤區呢?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炒菜的誤區,希望能幫到你。

  炒菜的誤區

  1.炒菜後不刷鍋接著炒

  很多人在炒完一道菜後,為了省事或看鍋內還乾淨,就接著炒下一道,這是不正確的做法。

  看似乾淨的鍋多少附著油脂和上道菜的殘渣,當再次高溫加熱,可能產生苯並芘等致癌物。

  因此,建議大家每炒完一道菜都要將鍋清洗乾淨後再炒下一道。

  2.炒完菜馬上關油煙機

  有些人一炒完菜就馬上關掉油煙機,這也是不正確的做法。

  炒菜過程中會產生大量的有害物質,油煙機在排除廢氣方面起了非常大的作用。剛炒完菜,未排除乾淨的廢氣難免仍殘留在廚房,所以,建議讓油煙機繼續操作3至5分鐘,確保所有廢氣完全排除。

  3.油冒煙時才下鍋

  我們都喜歡熱油鍋,等油冒煙才將菜下鍋,其實這樣的油溫已經達到攝氏200度了,會破壞菜的營養,也可能產生致癌物。

  炒菜時應控制油溫在攝氏150至180度左右,避免溫度過高。

  最簡單的方法是,把竹筷子插入油中,看到四周冒出許多小氣泡,就表示溫度夠熱,菜可以下鍋了。

  4.剩下油可再炒菜

  不少人不捨得倒掉炸過食品的油,重複用它來高溫炒菜或炸其他食品,這種做法是不對的。

  要知道油經過高溫加熱,會產生反式脂肪酸和有毒的油脂氧化物,若繼續使用會導致致癌物產量急劇增加。建議你別再使用這些剩油,最好是將它倒掉。

  讓炒菜更健康的注意事項

  蔬菜買回家不要馬上整理。很多人習慣於把蔬菜買回來以後就進行整理。很多蔬菜,如捲心菜的外葉、萵筍的嫩葉、毛豆的莢都是活的,它們的營養物質仍然在向食用部分運輸營養,保留它們有利於儲存蔬菜的營養物質。整理以後,營養容易丟失,菜的品質會下降。因此,不打算馬上燒的蔬菜不要立即整理。

  不要“先切後洗”。對於許多蔬菜來說,很多人習慣於先切後清洗。其實,這樣做是不妥的。因為這種做法會加速營養素的氧化和可溶物質的流失,使蔬菜的營養價值降低。正確的做法是把葉片剝下來清洗乾淨後,再用刀切成片、絲或塊,隨即下鍋。至於菜花,洗淨後,只要用手將一個個絨球肉質花梗團掰開即可,不必用刀切,剩下的肥大主花大莖用刀切開就可以了。

  炒菜時要旺火快炒。炒菜時先燒油已經成為很多人的習慣了,要麼不燒油鍋,要麼一燒油鍋就弄得油煙瀰漫。其實,這樣做是有害的。炒菜時最好將油溫控制在200攝氏度以下,這樣的油溫蔬菜放入油鍋時才沒有爆炸聲,避免了脂肪變性而降低營養價值甚至產生有害物質。

  食鹽和味精要出鍋時再放。炒蔬菜時,應等到蔬菜出鍋時再放食鹽和味精。因為蔬菜內含有的水量多在90%以上,過早放入食鹽,菜體的水分便會向外滲透,導致蔬菜的鮮嫩口感變差。

  家常炒菜的小技巧

  炒雞蛋:將雞蛋磕入盆中,加入少許溫水攪拌均勻,再倒入油鍋。炒時往油鍋裡滴少許酒,這樣炒出來的雞蛋蓬鬆,鮮嫩可口。

  炒蝦仁:將蝦仁放碗內,按每250g蝦仁加精鹽、食用澱粉各1g,用手輕輕抓搓一會後,用清水洗乾淨。炒出的蝦仁透明如水晶,爽嫩而可口。

  炒鮮蝦:炒鮮蝦前,用泡浸桂皮的沸水燙一下,這樣炒出來的蝦味道更鮮美。

  炒腰花:腰花切好後,加少許自醋,浸水10分鐘,腰花會發大、無血水,炒熟後潔白爽口。

  炒豬肝:炒前可用點硼砂和白醋漬一下,再用清水洗淨,因硼砂能使豬肝脆爽,白醋能使豬肝不滲血水,炒熟後,豬肝的口感特別好。

  炒豬肉片:將切好的肉片放在漏勺裡,在開水中晃動幾下,待肉片變色時撈起,瀝去水分,然後再下鍋炒,只需3—4分鐘就能熟,並且鮮嫩可口。

  炒牛肉片:炒之前,先將啤酒與麵粉調稀,淋在牛肉片上,攪勻後醃30分鐘,啤酒能使蛋白質分解,可增加牛肉的鮮度。

  炒豆芽:豆芽鮮嫩,炒時速度要快,斷生即可。但嫩豆芽往往有澀味,如果在炒時放一點醋,既能除去澀味,又能保持豆芽爽脆鮮嫩。

  炒洋蔥:將切好的洋蔥粘上面粉,再入鍋炒,這樣炒出的洋蔥色澤金黃、質地脆嫩、美味可口。炒洋蔥時,加少許白葡萄酒,則不易炒焦。

  炒青椒:要急火快炒。炒時加少許精鹽、味精、醋,烹炒幾下,出鍋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