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怎樣養生有哪些養生方法

  立冬是農曆二十四節氣之一,那麼立冬如何養生?接下來小編和你一起了解立冬養生的方法吧。

  立冬養生的方法

  1、多吃牛羊肉少食海鮮

  立冬後,人們在飲食上依然要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食用一些滋陰潛陽的食物,如桑葚、桂圓、甲魚、黑木耳等。 飲食宜清淡,要多吃熱量較高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來避免維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蔔、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蘿蔔、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都是立冬後比較適宜的飲食。此外,冬季養生可以多吃堅果,堅果是指油脂多的種子類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

  2、 動物肝臟、胡蘿蔔可增加抗寒能力

  寒冷氣候使人體維生素代謝發生明顯變化。增加攝入維生素A和維生素C,可增強耐寒能力和對寒冷的適應力,並對血管具有良好的保護作用。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肝臟、胡蘿蔔、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新鮮水果和蔬菜。

  3、宜早睡晚起飲食偏溫

  立冬後太陽升起較晚,落下偏早,因此要早睡晚起,保證充足睡眠。立冬後是感冒高發季節,老年人常因此引發老慢支、肺心病、心衰等疾病,尤其是對於一些慢性呼吸道疾病的老人來說,可能是致命的。而早睡晚起可避免寒氣侵襲,預防感冒。

  立冬養生吃的食物

  1、北方吃餃子

  立冬有吃倭瓜餃子的風俗。立冬時,到市場買倭瓜,已很少見。這種倭瓜是夏天買的,存在小屋裡或窗臺上,經過長時間糖化,做餃子餡,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也與夏天的倭瓜餡不同,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麼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同時,古代認為瓜代表結實,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

  2、南方熱補

  在我國民間有立冬補冬之習俗,每逢這天,人們要以不同的方式進補,說是這樣到了寒冷的冬天可以抵禦嚴寒的侵襲、提高人體免疫功能,還能為來年的身體健康打好基礎。千萬不可盲目進補,特別是老年人,高脂肪、高熱量的食物攝入不能太多,以免誘發高血壓、冠心病等疾病;可以吃一些燉母雞、精肉、蹄筋,並經常飲用牛奶、豆漿,這些對血脂影響都不大,還可增強體質。

  立冬節氣的天氣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難入大水為蜃。”水始冰:水面初疑,未至於堅也。即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地始凍:土氣凝寒,未至於訴。即土地也開始凍結。立冬雉入大水為屋: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後,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難到立冬後便變成大蛤了。

  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習以為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後供暖,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於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後,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並在11月底陸續入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