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膽子小怎麼辦:別讓膽小害了你的孩子

  由於很多家長對孩子的過度保護,造成了孩子與人相處困難,而且還很膽小,害怕與人交流,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家長應該適當對孩子進行放手,讓孩子能更自由的發展。下面是小編分享的孩子膽小的解決方法,一起來看看吧。

  孩子膽小的解決方法

  要順其自然,切勿操之過急

  孩子膽怯的不良心理行為是隨著年齡增長,在環境和教育的影響下逐漸發展而來的,不能指望一朝一夕就能克服,一定要遵照循序漸進的原則,耐心引導。

  如孩子不敢自己去買東西,家長可先帶著孩子一同購物;告訴孩子購物的一般程式,下次再陪孩子去同一家商店,鼓勵要買多少等。開始時孩子可能不敢說話,家長可幫他開個頭,然後讓孩子接著往下說。幾次下來,孩子漸漸熟悉了這家商店後,家長就可以在遠處看著孩子自己去購買,以後再讓孩子單獨去其他商店。

  不要當眾指責、羞辱孩子

  這樣只會增加孩子的壓力和挫折感,使他更加膽怯和退縮。當孩子不肯叫人時,不要當著客人的面強迫他叫,也不要說人都不會叫,是個啞巴等責罵和羞辱的話,而應當等客人離去後再耐心教育和鼓勵孩子。

  擴大孩子的接觸範圍

  家長應有意識地讓孩子廣泛接觸社會,引導孩子與其他人接觸,讓他在不知不覺中參與到遊戲、購物、接待客人等活動中去。對不敢去找別人玩的孩子,可先帶他觀看別的小朋友遊戲,當他被別人的歡樂情緒感染時,請別的小朋友來邀請他,並鼓勵他積極參與。

  放手磨鍊孩子

  要敢於放手讓孩子在生活的海洋中得到磨鍊。有的家長總是把孩子當成小孩子,或怕其經不起摔打,動不動就說:你不行、你還小。家長的包辦代替會養成孩子膽小怕事的性格,缺乏獨立精神和應變能力,一旦離開父母便神色慌張,不知所措。適度的挫折與磨難,對孩子的成長來說,是不可或缺的財富。家長千萬不要輕易地將之剝奪,而應該放手讓孩子自由玩耍。孩子尤其愛玩沙子、玩泥巴,家長應努力不去幹涉他怎麼玩。

  樹立正面的榜樣

  經常跟孩子說說英雄故事,或引導孩子看一些反映英雄人物的影視片,給孩子買一些這方面的書刊,讓故事中人物的英雄言行來潛移默化地影響孩子。

  給孩子積極的心理暗示,給孩子列舉一些他的勇敢行為,如打了沒有哭,或僅哭了一小會兒,能大聲講話承認錯誤等等。還應注重父親對男孩性格的影響。父親多和孩子說笑玩耍,注重多與孩子談論爸爸,讓父親的形象和行為清晰地保持在孩子的心目中。

  多鼓勵寶寶與他人進行交往

  在寶寶很小的時候,就引導他儘量習慣陌生的環境、陌生的人。可以經常帶他去串門,或者去公園,但家長要充滿愛心,使他有安全感。在生活中,鼓勵寶寶參加各種社會活動,多提供與小朋友交往、玩耍的機會。

  用遊戲的方法培養寶寶的表現力

  遊戲是孩子的天性,每個孩子都喜歡融入到遊戲的情境中。可以用遊戲的口吻鼓勵寶寶在家裡進行各種表演。

  首先讓寶寶表演給父母看,這樣他不會感到羞怯。寶寶表演的節目可以是他喜歡和熟悉的任何題材,如一段兒歌、一首唐詩、一段舞蹈等。父母要加以表揚、鼓勵,增加寶寶的自信心。

  正確對待寶寶的退縮行為

  當發現寶寶有退縮行為時,不要拿他跟那些善交際的孩子比較,要體諒他的心情;不可由於心急而粗暴對待,這樣會使寶寶更加恐懼,更不敢與人接觸,尤其不能當著外人說:我這孩子就是膽小,要積極強化寶寶表現出的閃光點,鼓勵寶寶千方百計克服所遇到的困難。

  孩子膽子小的原因

  孩子的生活圈子過於小

  有些孩子平素只生活在自己的小家庭裡,特別是由爺爺奶奶照看的孩子,很少出去玩,接觸外人也少,依賴性較強,不能獨立地適應環境。這樣的孩子一見生人就躲藏,生人一抱他就哭鬧,如果送幼兒園,碰上新環境、新老師更是膽小

  家長保護太多

  家長對孩子保護太多是讓孩子膽小的主要原因。如今,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全家人呵護備至,無論是在生活細節中還是學習過程中,一些本該讓孩子自己解決的問題家長都會代勞。

  這種情況在城市裡更加嚴重,家長會時常灌輸給孩子過分的“安全意識”,比如“絕對不要和陌生人說話”、“外面太危險”,甚至有些家長用恐嚇的語氣來教育孩子,這些意識在孩子心中落地生根,便會讓孩子覺得只有在家裡、在父母身邊才是安全的,其餘地方都不安全。因此當孩子離開了家,便會出現害怕、退縮等表現。

  觸覺學習不足

  3歲之前的孩子正是需要父母尤其是與母親多進行親密接觸的年齡段,從心理和生理方面來說,媽媽要多抱孩子,這樣孩子才不會產生“面板飢餓”,也有利於觸覺學習。

  然而,如今許多孩子往往是非母乳餵養的,加上在成長過程中,爸爸媽媽工作太忙,總是由祖輩、保姆幫著帶,沒有太多時間照看孩子,因此造成了孩子觸覺學習不足。而這會引發大腦分辨能力差,令孩子對外界的刺激不是太遲鈍,便是太敏感。觸覺學習不足的最直接表現就是害羞、黏人、怕生、情緒不安等,還可能產生挑食、偏食、咬人、自傷等行為,嚴重的話更會出現自閉現象。

  玩伴選擇不當

  如果孩子膽小,大多數家長根據“近朱者赤”的理由,希望並鼓勵孩子與年齡大一些且膽子大的夥伴交往,但對一部分孩子而言,其結果反而不妙。在與比自己強大的同伴接觸中,他們變得更自卑,更拘束。

  因此,家長切勿一廂情願把孩子往優秀的群體中趕,“正負得負,負負得正”的情況,在教育中也會是屢見不鮮的。所以,最好就是為孩子選擇一個性格開朗、身體壯實、年齡比自家孩子小一些、其家長待人熱情大方的小夥伴,讓孩子經常與小夥伴在一起玩耍。這樣的小夥伴容易與年齡稍大但膽小的孩子玩到一起,而你的孩子也就有了可以仿效的小榜樣,而且小夥伴的家長待人熱情大方,保證了孩子去玩時,大人不會干涉。

  看不到“閃光點”

  對於孩子的畏縮行為,如不敢滑滑梯、跳蹦床、說話聲音太小等,父母要儘量剋制自己的感情,不做太強烈地反應,而應善於發現並強化孩子身上的“閃光點”,避免拿別人的標準來判斷自己的孩子。最膽小怯弱的孩子,偶爾也會有“大膽”的舉動,也許在父母看來這微不足道,但做父母的,必須努力捕捉這些稍縱即逝的“閃光點”,給予必要的乃至誇張的表揚、鼓勵。

  但現實中不少家長不但對孩子表現出來的勇敢漠不關心,而且經常拿別的孩子來比較,“你這算什麼,誰誰比你本事大多了”,“誰在演講比賽中拿了大獎,你連講臺都不敢上”……這些話語嚴重損害了孩子的自尊心,使孩子越加自卑膽怯。因此,家長對於膽小的孩子必須堅持“多肯定,少批評;多鼓勵,少指責”的原則。

  經常恐嚇

  有些家長見孩子要哭要鬧,或者淘氣調皮不聽話,就用大灰狼、老虎、獅子等凶猛的野獸進行恐嚇,想以此來唬住孩子;有的甚至用魔鬼、妖怪、狐狸精、雷公等迷信物來嚇唬;

  有的家長索性關掉電燈,發出各種怪叫聲,造成一種陰森可怕的氣氛。恐嚇對制止孩子一時的哭鬧,會有一些作用,但它的副作用卻是很大的,它會給孩子帶來長時間的心理創傷。因為孩子缺乏科學常識,家長隨意杜撰出來的那些可怕的東西,會深深地烙在他們的頭腦中,形成抹不掉的陰影,以致一到晚上或沒有他人時,一想起就害怕。這種孩子不敢接觸新奇的事物,不敢去陌生冷僻的地方,心裡經常有一種緊張恐怖的感覺,膽量自然很小。

  動輒訓斥

  有些家長非常嚴厲,對孩子的要求過於苛刻,孩子稍有差錯,或稍有不順眼之處,動輒大聲訓斥,嚴厲批評,甚至採用武力進行懲罰;有些家長對孩子管得很緊很緊,不允許他們有半點自由,一舉一動都得經過同意方可。膽量的形成與孩子從小的主動性和靈活性有著一定的關係。家長什麼事都管得緊緊的,不給孩子一點自由,不準孩子越雷池半步,不準孩子有一點點差錯,這等於剝奪了他們的主動性,久而久之,孩子怎麼會膽大呢?

  過分嬌慣

  因為是獨生子女,是小皇帝,父輩、祖輩們都圍著他轉,嬌慣過度,寵愛有加。飯不用他自己盛,生怕燙著;蘋果不用他自己削,生怕傷著;路不讓他多走,生怕累著;高處不讓他去,生怕跌著;學騎自行車,父母雙雙跟著扶著,生怕摔著……

  過分的寵愛,實際上就是不相信孩子的能力,認為孩子是懦弱者。膽量是從實踐中鍛煉出來的,一次次成功的實踐,使他們有了更大的實踐的渴望;一次次失敗的嘗試,使他們對失敗和挫折有了心理適應能力,以致不怕失敗了。若家長老是怕孩子做不好,不讓他做,使他沒有實踐的機會,孩子的膽子怎麼會大起來呢?因此,不能嬌慣,要相信孩子的能力,要允許孩子失敗,讓他們多動手,在反覆實踐中培養自己的膽量。

  限制交往

  有些家長只希望孩子在家看書做作業,不讓孩子參與各種交往。家裡來了客人,孩子插上幾句,家長馬上打斷:“去去去!小孩子不要多嘴,做功課去。”星期天,同學約孩子一道去郊遊,有的家長橫加干涉:“有什麼好玩的?還不如呆在家裡看電視。”有些家長自己串門做客或外出,即使方便,孩子有時間,也懶得帶。

  膽量的大小,主要表現在人際交往上。膽小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對人和事物不瞭解、不熟悉,不知道對方的底細,把別人估計得過高,以為對方十分嚴厲或非常難以相處。交際多了,接觸廣了,對各種各樣的人和事物都有了清楚的認識和了解,同時,在交往中也學會了交際技巧,這樣,小膽子就大了。

  孩子膽小的表現

  一、怕生

  一般來說,6個月大的孩子已經認識自己的媽媽了,並和媽媽建立起了依戀的感情。到7個月左右,孩子不僅能識別陌生人,還會害怕陌生人,尤其害怕男性。其實,這種“怕生”的自然表現也是孩子自我保護本能的一部分。建議不要讓孩子總是待在家裡,要經常帶他外出,接觸不同的環境不同的人,給孩子創造接觸更多人的機會。此外,應尊重孩子的感受,不要強迫孩子一定要和陌生人親近,如被抱、被親等,讓孩子在他自己感覺安全的距離內和他人交往。

  二、害怕陌生事物

  有時孩子害怕的東西在成人看來十分可笑,如一隻會搖頭唱歌的娃娃,甚至是媽媽戴了墨鏡的樣子。研究發現,完全熟悉和完全陌生的物品都不會讓實驗的動物感到害怕,但中等陌生程度的物品則會激起動物的恐懼,因為熟悉意味著安全,而完全陌生的事物因為不瞭解反而不被對方引起關注。但中等程度的陌生,既可能被識別又與以往的經驗不同,最容易引發孩子的恐懼心理。建議讓一件事物從陌生逐漸變成熟悉,就不會讓孩子害怕了,例如娃娃擺在房間裡讓孩子逐漸熟悉,然後再讓娃娃發出聲音,孩子就不會害怕了。父母還可以主動示範玩娃娃,讓孩子知道娃娃並不危險,孩子就會從父母的態度中消除害怕的心理。

  三、對黑夜恐懼

  怕黑可能是由不同原因造成的:有的是因為要和父母分房睡覺;還有的可能是孩子經歷了精神創傷,表現為怕黑。父母應根據不同的原因,採取不同的措施。建議如果孩子是因為和父母分房睡而怕黑,可以儘量採取循序漸進的方法,例如逐漸縮短睡前陪伴孩子的時間,直到孩子適應。另外,父母要經常告訴孩子自己很愛他,給他安全感。如果孩子是因為想像而產生恐懼,“素材”大多來自電視,要儘量讓孩子看內容和他日常生活更接近的節目,臨睡前儘量選擇閱讀等安靜的活動,父母還可以對孩子解釋,讓孩子理解想像和現實的區別;如果孩子是因為生活變動而產生怕黑心理,父母應給予孩子更多的親情;如果是出於創傷性事件導致孩子經常恐懼,那就需要尋求專業人士進行心理輔導了。

  上面這幾種心理,是寶寶比較典型的恐懼心理,對他們的成長,其實會帶來很多不利的影響,所以家長在教育,或者是照顧孩子的時候,也應該關注他們的心理健康,幫助他們應對這些恐懼的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