臘八節的來歷簡介

  臘八節是中國節日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節日,你知道嗎?今天小編特意準備了一些資料,希望你能喜歡。

  

  臘八節是漢族的傳統節日,早在上古時期起,臘八是用來祭祀祖先和神靈***包括門神、戶神、宅神、灶神、井神***的祭祀儀式,祈求豐收和吉祥。

  後來隨著佛家的傳入,佛教為了擴大在本土的影響力遂附會傳統文化把臘八節定為佛成道日。後隨佛教盛行,佛祖成道日與臘日融合,在佛教領域被稱為“法寶節”。南北朝開始才固定在臘月初八。

  臘八節傳說

  1 “佛祖修行”說:

  據說臘八粥傳自印度。佛教的創始者釋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羅衛國***今尼泊爾境內***淨飯王的兒子,他見眾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滿當時婆羅門的神權統治,捨棄王位,出家修道。初無收穫,後經六年苦行,於臘月八日,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在這六年苦行中,每日僅食一麻一米。後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難,於每年臘月初八吃粥以做紀念。“臘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紀念日”。

  2 “牧女乳糜救佛祖”說:

  這是流傳最廣泛,也最被認可的一種說法。傳說佛祖釋迦牟尼離開宮殿修行,但苦苦修行多年一無所獲,他想到河中沐浴,清醒一下頭腦,沐浴過後卻因身體羸弱,無力爬回岸上。牧女蘇耶妲***意為善生***將他拉上岸,並給他了一碗用米、慄等熬的粥。佛祖吃後精力充沛,來到菩提樹下幡然覺悟。此日恰巧是農曆十二月初八。佛門弟子將粥視為良藥,寺廟每年在臘八這天以粥供佛,並向世人佈施。受此影響,我國民間逐漸形成了臘八吃粥的習俗。

  3 “秦長城修築”說:

  傳說秦修長城時,民工常年吃住在工地,但糧食要靠家人送。有的人因家遙遠或貧窮,糧食不能及時送到,有一年臘八這天,民工們斷了糧,大家翻搜糧袋,將收集的豆、米等各種糧食會集到一起,熬了一鍋粥吃了,但最終還是餓死了。為了悼念這些民工,人們每年到臘八就吃臘八粥。

  4 “寶娃悔過”說:

  傳說有一個叫寶娃的人懶惰貪玩,而且生活奢侈,不久把父母留下的家產糟蹋完了。這年臘月初八,別人都開始準備年貨,而他家卻糧倉見了底。望著滿面淚水的媳婦臘花,寶娃羞愧難當。鄉鄰們聞訊東家一碗米,西家一碗豆,送來了各種糧、菜。臘花將鄉親們送來的糧菜合到一起,熬了一鍋粥,解決了一時的困難。從此,寶娃不僅勤奮勞動,而且生活節儉,很快富裕起來。為了讓寶娃永遠記住這個教訓,臘花每年臘八就熬臘八粥。人們為了用寶娃的故事教育子女,也在這天吃臘八粥,漸成風俗。

  臘八節的意思

  臘八節是特指臘月初八這一天由於約定俗成的習俗而形成的節日。

  臘月是指一年之中最後一個月——農曆十二月。歲終之月稱“臘”的含義有三:一曰“臘者,接也”,寓有新舊交替的意思***《隋書·禮儀志》記載***;二曰“臘者同獵”,指田獵獲取禽獸好祭祖祭神,“臘”從“肉”旁,就是用肉“冬祭”;三曰“臘者,逐疫迎春”,臘八節又謂之“佛成道節”,亦名“成道會”,實際上可以說是十二月初八為臘日之由來。

  臘八節的盛行離不開佛教的推廣。傳說,臘月初八,是本師釋迦牟尼佛的成道之日,便成為佛教的一個盛大、隆重的紀念日,臘八節既由此而來。而佛教中到了臘八節這一天,各寺院都要舉行誦經,並效仿牧女在佛成道前獻一種“乳糜”之物的傳說程式,煮粥敬佛。這便是臘八粥的來歷。

  演變到了今天,臘八節更多的是春節前祈福慶祝的節日。許多人家自此拉開春節的序慕,忙於殺年豬、打豆腐、膠制風魚臘肉,採購年貨,“年”的氣氛逐漸濃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