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吃餃子的意義

  除夕很多人會吃餃子,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你知道嗎?小編精心準備了,快跟著小編來看看吧!

  

  餃子是一種歷史悠久的民間吃食,深受老百姓的歡迎,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每逢新春佳節,餃子更成為一種不可缺少的佳餚。

  據三國魏人張揖著的《廣雅》記載那時已有形如月牙稱為“餛飩”的食品,和現在的餃子形狀基本類似。到南北朝時,餛飩“形如偃月,天下通食”。據推測,那時的餃子煮熟以後,不是撈出來單獨吃,而是和湯一起盛在碗裡混著吃,所以當時的人們把餃子叫“餛飩”。這種吃法在我國的一些地區仍然流行,如河南、陝西等地的人吃餃子,要在湯裡放些香菜、蔥花、蝦皮、韭菜等小料。

  大約到了唐代,餃子已經變得和現在的餃子一模一樣,而且是撈出來放在盤子裡單獨吃。

  宋代稱餃子為“角兒”,它是後世“餃子”一詞的詞源。 元朝稱餃子為“扁食”。 清朝時,出現了諸如“餃兒”、“水點心”、“煮餑餑”等有關餃子的新的稱謂。餃子名稱的增多,說明其流傳的地域在不斷擴大。

  民間春節吃餃子的習俗在明清時已有相當盛行。餃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待到半夜子時吃,這時正是農曆正月初一的伊始,吃餃子取“更歲交子”之意,“子”為“子時”,交與“餃”諧音,有“喜慶團圓”和“吉祥如意”的意思。

  餃子成為春節不可缺少的節目食品,究其原因:一是餃子形如元寶。人們在春節吃餃子取“招財進寶”之音,二是餃子有餡,便於人們把各種吉祥的東西包到餡裡,以寄託人們對新的一年的祈望。

  在包餃子時,人們常常將金如意、糖、花生、棗和栗子等包進餡裡。吃到如意、吃到糖的人,來年的日子更甜美,吃到花生的人將健康長壽,吃到棗和栗子的人將早生貴子。

  有些地區的人家在吃餃子的同時,還要配些副食以示吉利。如吃豆腐,象徵全家幸福;吃柿餅,象徵事事如意;吃三鮮菜。象徵三陽開泰。臺灣人吃魚團、肉團和髮菜,象徵團圓發財。

  餃子因所包的餡和製作方法不同而種類繁多。即使同是一種水餃,亦有不同的吃法:內蒙古和黑龍江的達斡爾人要把餃子放在粉絲肉湯中煮。然後連湯帶餃子一起吃;河南的一些地區將餃子和麵條放在一起煮,名日“金線穿元寶”。

  餃子這一節目佳餚在給人們帶來年節歡樂的同時,已成為中國飲食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除夕由來

  在傳說以外,據史料記載,除夕守歲始自南北朝時期。“歲”字在中國古代與“年”字相通用,歲即是年,年即是歲。據《說文解字》釋,“年”,“谷熟也”。《穀梁傳》中也說“五穀大熟為大有年”。就連甲骨文中的“年”字,亦是穀穗成熟的樣子。因而,可以推斷,“年”是豐收喜慶的日子,而過年則是對豐年的慶賀和祈禱。

  此外,除夕夜還要舉行踩歲活動,即在院內將芝麻秸粘上用黃紙捲成的元寶形,攢成一捆,謂之“聚寶盆”。然後,全家人用腳將其踩碎,以“碎”諧“歲”,並借用芝麻開花節節高之吉祥寓意,祝願家道興旺,表達對新的一年的祝福和祈盼。

  有關除夕的古代詩詞

  《除夕感懷》

  譚嗣同

  年華世事兩迷離,敢道中原鹿死誰。

  自向冰天煉奇骨,暫教佳句屬通眉。

  無端歌哭因長夜,婪尾陰陽勝此時。

  有約聞雞同起舞,燈前轉恨漏聲遲。

  《除夕感懷》

  譚嗣同

  內顧何曾足肝膽,論交晚乃得髯翁。

  不觀器識才終隱,即較文詞勢已雄。

  逃酒人隨霜陣北,談兵心逐海潮東。

  飛光自撫將三十,山簡生來憂患中。

  《鷓鴣天》

  姜夔

  柏綠椒紅事事新,

  隔籬燈影賀年人。

  三茅鍾動西窗曉,

  詩鬢無端又一春。

  慵對客,緩開門,

  梅花閒伴老來身。

  嬌兒學作人間字,

  鬱壘神荼寫未真。

  《踏莎行》

  姜夔

  燕燕輕盈,鶯鶯嬌軟,分明又向華胥見。

  夜長爭得薄情知?春初早被相思染。

  別後書辭,別時針線,離魂暗逐郎行遠。

  淮南皓月冷千山,冥冥歸去無人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