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床窗昏曉送流年閱讀題答案

  啟功先生贈送童慶炳的詩句“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也讚美了他常年刻苦讀書鑽研的精神。***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一床窗昏曉送流年》閱讀題目及其參考答案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床窗昏曉送流年》閱讀原文

  2015年6月14日,北京的天空澄碧如洗,北京師範大學文學院資深教授、著名文藝理論家童慶炳離去了。

  先他而去的妻子曾恬曾在文章中這樣描寫自己的老伴兒:“他一直是個‘努力型’的人……他在10年前就為自己的退休生活畫了藍圖:寫哪幾本學術書,寫哪幾本小說,上午工作幾個小時,下午工作幾個小時,寫的書名叫什麼……也說退休後要加強鍛鍊,一週多爬一次香山,等等。他說,人如果有工作做,又有能力做,是福氣;人若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能有創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是大福氣。”

  20世紀80年代後期,北師大文藝學學科創始人黃藥眠先生去世,文藝學學科遭受重創。危難之中,童先生辭去研究生院副院長一職,回到文藝學教研室擔任學科帶頭人,與程正民老師一起帶領一批中青年學者,使北師大文藝學學科走出低谷,並躋身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重點學科。

  與他一起奮鬥的學生們都記得被稱為“四大戰役”的學術創新活動:1986年到1992年,完成教育部博士點基金專案“中西比較文論研究”,由人民文學出版社出版《中西比較詩學體系》上下卷,這是中國第一部完整的中西比較詩學著作;1990年到1994年,完成國家社科“85規劃”重點專案“文藝心理學研究”,“.理美學叢書”由百花文藝出版社陸續出版;1993年到1994年,撰寫出版具有開拓性的“文體學叢書”和“文藝新視角叢書”;1990年到1997年,編寫出觀念更新的《文學理論教程》等教材,至今仍被國內高校廣泛採用。

  “團隊學術成就的取得,靠的正是堅硬如鋼的頑強意志、毅力。北師大文藝學學科正是先後憑藉黃藥眠先生和童慶炳先生兩代統帥的統領,建設起了全國學界獨樹一幟的文藝學學派。”時為北師大中文系教授的王一川說。

  童先生在學術上通達開明,善於包容不同的見解,是學界素來稱道的。他常常告訴學生,外來的新思想、新觀念沒有什麼可怕的,千萬不要視若洪水猛獸,關鍵是開放而有自己的主見,容納新知而又有消化之功。

  作為中央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文學組首席專家,童慶炳曾誠懇地指出,現在的文學理論界有種風氣,認為西方的理論一定比中國的高明,.因此不加辨別地搬用、套用西方理論,直接造成很多文章內容空洞,下定義者和推論者多,分析現實、講道理者少,這不可取。西方文化傳統、社會環境等與我們有很大差異,我們可以有所借鑑,但絕不能照搬照抄。

  作為作家型的文藝理論家,童慶炳出版過兩部長篇小說《生活之帆》和《淡紫色的霞光》。1988年,北京師範大學研究生院與中國作家協會魯迅文學院聯合開設了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童慶炳不僅擔任了總導師,還為學生開設了“創作美學”課程。在某種意義上,這也得益於童先生作家與理論家兼備的特殊身份,也是他將文藝理論與創作實踐結合起來的一次富有成效的實踐。

  在中國當代文壇,作家通常不把文學理論家當回事,理論家一般也對作家不服氣。但在童先生看來,理論研究和文學創作是認知世界的兩種不同方式,前者是理性的、邏輯的,後者是審美的、直感的,不存在高低貴賤之分,它們的合作,有助於推動彼此向更高水平發展。越是名作家的創作就越需要嚴格的批評,因為他們的作品影響很大,讀者對他們期待很高。所以評論家不僅對藝術負有責任,而且對社會也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因此,評論家必須擁有自己的文學理念、生活信念和社會理想。

  多年之後,人們還不時回憶:他學識淵博,授課深入淺出,流暢而不急切,精細而不煩瑣,理性而不艱澀,論點闡釋必結合例項分析,追根溯源之後又有理論提升。雖然是理論課,他卻有許多貼近生活的比喻,他的聲音迴旋於靜空,在學生們的心裡形成共振。

  “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這是啟功先生贈給童慶炳先生的墨寶。窗外綠樹成蔭,窗內書香迎面。想必,童先生是歡喜的。在另一個世界裡,他依然會延續這樣的日子。

  ***摘編自《光明日報》,作者靳曉燕***

  相關連結:

  ①童慶炳,1936年生,1958年畢業於北京師範大學中文系,長期從事中國古代詩學、文藝心理學、文學文體學、美學方面的研究。童慶炳是中國文藝學理論領域的泰斗,培養出大批學者、作家,莫言、劉震雲、餘華、遲子建等知名作家都曾是他擔任總導師的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的學生,其中莫言、劉震雲等在當時就已成名,其他的大多數則在學習期間起步,在畢業後才逐漸成為“大腕”作家。

  ②童慶炳確認了文學的審美品質,把文學創作看作一種以審美活動為核心的精神活動後,還從社會現實、心理美學、社會學、文體學、語言學和文化學等諸視角,在與古今中西各種文學理論的對話和溝通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著自己以“審美特徵”為中心的文學思想,而建立了一個以審美為核心的文藝學理論體系。***吳子林《童慶炳與中國審美論文藝學的創構》***

  《一床窗昏曉送流年》閱讀題目

  ***1***下列對材料有關內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當的兩項是***5分***

  A.在文章的第四自然段,作者不厭其煩地列舉了童慶炳及其學術團隊在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陸續推出的一系列著作,具體而充分地表現了他們在學術上取得的成就。

  B.童慶炳認為西方的文學理論並不比中國的高明,他對當時的文學理論界照抄照搬西方理論的風氣提出了批評,認為我們應該根據國情對其適當借鑑。

  C.文章引述童慶炳的妻子曾恬對丈夫的描寫和北師大中文系教授王一川對童慶炳的評價,側面表現了他的精神品質和學術貢獻,豐富了文章的寫作角度。

  D.針對當時作家和文學理論家互相輕視的現象,童慶炳認為,評論家對藝術和社會都負有不可推卸的責任。從這個角度來看,評論家應該比作傢俱備更高的素質。

  E.“一窗昏曉送流年”是對童慶炳學者生活的詩意描述,但其中也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達了對一代學術泰斗離世的深深惋惜之情。

  ***2***童慶炳為把北師大文藝學學科建設成全國學界獨樹一幟的文藝學學派做出了哪些貢獻?請結合材料簡要概括。***6分***

  ***3***童慶炳“作家與理論家兼備的特殊身份”對他的教學實踐和理論研究產生了怎樣的影響?請結合材料簡要分析。***6分***

  ***4***童慶炳在文藝學理論研究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原因是多方面的。請結合材料具體分析。***8分***

  《一床窗昏曉送流年》閱讀答案

  ***1***答C給3分,答A給2分,答B給1分,答D、E不給分。

  ***B項“認為西方的文學理論並不比中國的高明”表述不準確,應該是“不一定比中國的高明”;D項“評論家應該比作傢俱備更高的素質”無中生有;E項“流露出流年易逝的感慨,表達了對一代學術泰斗離世的深深惋惜之情”理解錯誤。***

  ***2***①臨危受命,帶領北師大文藝學學科走出低谷,迅速發展。在北師大文藝學學科遭受重創之際,童先生辭職回到文藝學教研室擔任學科帶頭人,帶領同仁逐步將該學科發展成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和國家重點學科。

  ②帶領北師大文藝學學科的師生們完成了一系列的學術創新活動,取得了卓越的學術成就。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童慶炳帶領學術團隊完成了學術創新的“四大戰役”,出版了一系列文藝學著作,質量高,影響深廣。

  ③兼收幷蓄,建立了獨特的文藝學理論體系。童慶炳從多角度完善以“審美特徵”為中心的文學思想,建立了一個以審美為核心的文藝學理論體系,為建設全國學界獨樹一幟的文藝學學派做出了巨大貢獻。

  ***6分;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任意三點、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3***對教學實踐的影響:①開設首屆文學創作研究生班,擔任總導師並開設“創作美學”課程,使許多作家從中獲益。

  ②使他的文學理論課理論與例項結合,深入淺出,流暢生動,容易引起學生共鳴。

  ***3分;答出一點給1分,兩點給3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對理論研究的影響:①使他能更加客觀辯證地認識理論研究與文學創作的關係。他認為兩者是認知世界的不同方式,沒有高低貴賤之分,相互合作能彼此促進。

  ②使他對評論家的責任有更加充分的認識。他認為評論家不但要對藝術負有責任,而且要對社會負責,必須擁有自己的生活信念、社會理想和文學理念。

  ***3分,答出一點給1分,兩點給3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有理也可酌情給分***

  ***4***①喜歡自己的研究工作。童先生認為人若能做自己喜歡的工作,而且能有創造性地做,那就是人生的大享受、大福氣。他計劃退休之後,仍要繼續研究、著述。

  ②薪火相傳,團隊合作。在童先生之前,黃藥眠先生已經為北師大文藝學學科的發展做了奠基性的工作,童先生統領文藝學學科之後,又有一批共同奮鬥的教師學生,形成了一個意志頑強、卓有成效的研究團隊。

  ③致力於學術創新***做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在他統領北師大文藝學學科期間,帶領師生開展了被稱為“四大戰役”的一系列具有創造性的工作;對西方的文學理論,從不照搬照抄。

  ④通達開明,善於包容不同的見解。他的研究涉及多個領域,視角多樣,善於兼收幷蓄,將古今中西的各種文學理論融會貫通,並在此基礎上創立自己的文藝學理論體系。

  ⑤文學理論家與作家的雙重身份,使他的理論研究能聯絡實際。

  ⑥努力勤勉。她妻子評價他是一個“努力型”的人,啟功先生贈送他的詩句“萬卷古今消永日,一窗昏曉送流年”,也讚美了他常年刻苦讀書鑽研的精神。

  ***8分;答出一點給2分,答出任意四點,結合文字分析,意思對即可。沒有結合文字內容,每點最多給1分。如有其他理解,言之成理也可酌情給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