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全食是怎麼形成的

  日全食分為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原五個階段。相信很多人會好奇日全食的形成過程,下面就讓小編來給你科普一下。

  日全食形成的過程

  日全食是日食的一種,發生在新月在黃道和白道的交點附近18°左右的範圍內。日全食發生時隨著月球遮擋住太陽輻射,大氣層高處的電離層也會發生一些相應變化。這暫時會對訊號需經過電離層反射的無線電中波、短波通訊造成一定干擾,使用超短波的調頻廣播、手機、無線上網等則不受影響。不過,對整個地球磁場而言,這種影響還是微小的。另外,日食造成的降溫不會很大。

  上一次發生在中國的日全食發生於2009年7月22日,而下一次將在2034年3月20日發生在西藏北部的山區,但基本是無人區。另外2035年9月2日,還有一次日全食在我國北方發生,時長1分29秒。

  一次日全食的過程可以分為以下五個時期:初虧、食既、食甚、生光、復圓。

  初虧

  由於月亮自西向東繞地球運轉,所以日食總是在太陽圓面的西邊緣開始的。當月亮的東邊緣剛接觸到太陽圓面的瞬間***即月面的東邊緣與日面的西邊緣相外切的時刻***,稱為初虧。初虧也就是日食過程開始的時刻。

  食既

  從初虧開始,英國天文學家倍利最早描述了這種現象,因此又稱為倍利珠。這是由於月球表面有許多崎嶇不平的山峰,當陽光照射到月球邊緣時,就形成了貝利珠現象。

  食甚

  食既以後,日輪繼續東移,當月輪中心和日面中心相距最近時,就到食甚。食甚是太陽被月亮遮去最多的時刻。

  生光

  月亮繼續往東移動,當月面的西邊緣和日面的西邊緣相內切的瞬間,稱為生光,它是日全食結束的時刻。在生光將發生之前,鑽石環、貝利珠的現象又會出現在太陽的西邊緣,但也是很快就會消失。接著在太陽西邊緣又射出一線刺眼的光芒,原來在日全食時可以看到的色球層、日珥、日冕等現象迅即隱沒在陽光之中,星星也消失了,陽光重新普照大地。

  復圓

  生光之後,月面繼續移離日面,太陽被遮蔽的部分逐漸減少,當月面的西邊緣與日面的東邊緣相切的剎那,稱為復圓。這時太陽又呈現出圓盤形狀,整個日全食過程就宣告結束了。

  日全食的觀測條件

  1、必須在日全食發生的中心地帶上。

  2、日全食的時間在3分鐘以上。

  3、天氣狀況良好。

  日全食的觀測方法

  墨水觀測法

  可以取一盆清水,加入墨汁,通過水麵的反光看太陽。此方法減光率較低,易使眼睛受傷,不推薦使用。

  針孔投影法

  利用兩塊板子,在其中一塊板子上挖一個小洞,讓陽光穿過這個小洞投影到另一塊板子上。

  望遠鏡投影法

  手不要亂晃,否則太陽的影子會搖晃。並且千萬不要拿著望遠鏡直接看太陽,如果用望遠鏡直接看太陽,一定要用濾光鏡。

  觀測日全食的注意事項

  在拍攝日全食時,由於食甚一般只有幾分鐘。因此,還需要做好以下幾點:

  1、提前進行周密的規劃。

  2、提前進行實際演練。

  3、實際觀測時,在全食或者環食階段找一個人專門負責報時。當有人專門報時,其他觀測者就能對時間做到心中有數,更好的安排自己的觀測。

  4、日冕的觀測。日冕是太陽的外層大氣,溫度高達幾百萬攝氏度,而密度比人類製造的真空還要空,可以說

  是能看得見的真空,日冕只有日全食時才觀測得到。每次日全食時所見的日冕形狀、大小及結構都不同。在太陽黑子活動活躍期,日冕呈圓盤形;黑子活動衰期,日冕的形狀則不大規則,且沿太陽赤道區可見射光,在兩極附近地區呈扇形的結構物。觀測時,可利用繪圖法記錄下來。

  5、氣象變化觀測。日全食時,陽光突然消失,氣溫迅速下降,氣壓和風向都有所變化。可用儀器記錄這些變化。

  6、日全食時,可以利用這珍貴的幾十秒,進行彗星、內行星***金星和水星***的搜尋。

  另外,在面對最壯觀的日全食時,食甚時要摘掉濾光片。其餘時候千萬不要用肉眼或任何光學裝置直視太陽,不能用相機直接拍攝,以防損傷燒壞相機。

日全食觀測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