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養生有章可循

  進入夏天的第三個月,季夏,也就是盛夏,氣溫最高。那麼,在小暑時節該如何養生呢?下面小編給大家介紹小暑養生知識,希望對你有用!

  小暑節氣養生

  心靜體自涼“按照中醫理論,小暑節氣是人氣陽氣最旺盛的時候,只要保持陽氣旺盛,那麼就會減少疾病的入侵。”朱翠玲說,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心靜體自涼,小暑節氣亦是如此。此外,氣弱脈弱的人可以將西洋參5克,五味子10克,麥冬5克泡水喝,可以補氣抗疲勞。

  防溼健脾胃小暑節氣要注意對脾胃的保養,脾胃虛的人少喝冷飲、少吃冷盤,注意肚臍不要受涼。小暑節氣是消化道疾病多發的時節,在飲食調節上要改變飲食不節,飲食不潔,飲食偏嗜的不良習慣,冷飲冷食不宜過多,一切都應以適量為宜。平常也可多食用利溼健脾的中藥,如薏米、山藥、蓮子煮粥食用,可解暑溼。

  冬病來夏治在養生保健中常有“冬病夏治”的說法,朱翠玲說,對於那些每逢冬季發作的慢性疾病,如慢性支氣管炎、肺氣腫、支氣管哮喘、腹瀉、風溼痺證等陽虛證,是最佳的治療時機。有上述慢性病的朋友,在夏季養生中尤其應該細心調養,重點防治。

  小暑節氣養生藥方

  1.清熱解毒茶

  推薦組成:梔子、石竹茶、金銀花、貢菊花。

  服用方法:一天一袋,開水泡飲,每袋衝飲數次。可清熱解毒,清心利暑。

  2.石斛補心茶

  推薦組成:石斛6克、桂圓3克、西洋參6克、紅棗2個。

  服用方法:煮水服用,15天為1個療程。可滋陰補氣,養血。

  3.綠豆百合薏米粥

  推薦組成:薏米50克、綠豆25克、百合50克、大米自備。

  服用方法:將百合、薏米、綠豆洗淨,然後把綠豆、薏米加水煮至五成熟後加入百合,用文火熬煮,煮熟即食,可新增白糖。可養陰清熱,除溼解毒。

  4.通栓散

  推薦組成:三七粉4克、丹蔘10克、天麻4克。

  服用方法:打粉沖服。可保護心腦,預防三高。

  小暑養生小提示

  心靜自然涼

  時當小暑之季,氣候炎熱,人易感心煩不安,疲倦乏力,在自我養護和鍛鍊時,應按五臟主時,夏季為心所主而顧護心陽,平心靜氣,確保心臟機能的旺盛,以符合“春夏養陽”之原則。《靈樞·百病始生》曰“喜怒不節則傷髒”,這是說人體的情志活動與內臟有密切關係,有其一定的規律。不同的情志刺激可傷及不同的臟腑,產生不同的病理變化。中醫養生主張一個“平”字,即在任何情況之下不可有過激之處,如喜過則傷心,心傷則心跳神蕩,精神渙散,思想不能集中,甚則精神失常等。心為五臟六腑之大主,一切生命活動都是五臟功能的集中表現,而這一切又以心為主宰,有“心動則五臟六腑皆搖”之說,心神受損又必涉及其他臟腑。故夏季養生重點突出“心靜”二字。

  夏季裡還可以每天閉眼靜坐沉思2次,每次至少20分鐘,這對心血管的養護也會有很大幫助。冥想的方式,既可以是打坐,也可以是一般的正襟危坐,甚至可以斜倚而臥。步驟大致可分為如下幾點:調氣息放心態凝精神暢思想。可採用唐代名醫孫思邈所推崇的“引氣從鼻入腹,吸足為止,久住氣悶,乃從口中細細吐出,務使氣盡,再從鼻孔細細引氣入胸腹”的腹式呼吸法。需要注意的是,冥想有別於瞎想,更不是苦想。在冥想過程中,要有意識地引導自己向積極的、陽光的事物去想象,這樣才會越想越健康。

  冬不坐石,夏不坐木

  民間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說法。小暑過後,氣溫高、溼度大。久置露天裡的木料,如椅凳等,經過露打雨淋,含水分較多,表面看上去是乾的,可是經太陽一晒,溫度升高,便會向外散發潮氣,在上面坐久了,可能誘發痔瘡、關節炎等疾病。所以,尤其是中老年人,一定要注意不能長時間坐在露天放置的木料上。

  少動多靜

  炎熱的季節,最好“少動多靜”。一些人喜歡到大自然中去步山徑、撫松竹,但一定要注意不要勞累。建議大家天熱時可以在環境清幽的室內,讀書習字、品茶吟詩、觀景納涼。動昇陽,但運動最好選在早上和晚上,晨練不宜過早,以免影響睡眠。進入高溫天氣,心臟排血量明顯下降,各個臟腑器官的供氧能力明顯減弱。所以心臟有問題的人活動後容易出現氣短、心慌等現象,因此,這類人群要注意行動不要猛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