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點滴對孩子的危害

  輸液由於其用量大而且是直接進入血液,故質量要求高,生產工藝等亦與小針注射劑有一定差異。下面是小編為大家精心挑選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降低免疫力小病不愛好

  在自然狀態下,人體對周圍環境的病菌具有較強的防禦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賴輸液,不僅會增強人體的耐藥性,還可能干擾人體的正常防禦功能。輸液的藥物直接進入血液迴圈,沒有經過胃腸道,省略了體液免疫和細胞免疫環節。久而久之,就會形成難以控制的惡性迴圈,降低人體自身的免疫能力。

  同時,還容易患上“輸液病”,就是有些人得了一些感冒等小的疾病時經常採用輸液的方式治療,導致以後再得同樣的疾病如果不輸液就不太容易治癒。

  容易損傷人體肝臟和腎臟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輸入的藥液進入人體後,大部分都要經過肝臟代謝,最終由腎臟排出體外,這會加重肝腎的負擔。長期輸液,就可能對肝腎等器官的功能造成損傷。如臨床上較為常用的氨基糖甙類抗生素,除可能引起腎功能障礙外,還會對聽力造成損害。

  特別是兒童,不合理的輸液容易引起藥物性血尿。這是因為人體靜脈滴注的大多數藥物,其有效成分進入血液後,最終通過腎臟排洩出去。部分藥物在與腎臟接觸期間,可直接損傷腎臟的某些組織,引起區域性組織缺血、壞死等,進而產生血尿。因此,在孩子用藥期間,家長應注意觀察,一旦孩子有任何不適,應及時告訴醫生。

  導致菌群失調反覆感染

  人體的體表及體內有很多細菌,正常情況下保持菌群間的平衡,就不會引發疾病。過度輸液會導致人體固有的細菌菌群失調,增加細菌的耐藥性,為今後的治療帶來難以想象的不良後果。

  如一些女性陰道炎反覆發作,自行選擇一些小診所輸液治療,濫打點滴、使用抗生素等藥物,會導致陰道菌群失調,造成細菌耐藥或反覆感染。專家表示,多數情況下,普通的女性炎症可以通過吃藥加上區域性外用藥治癒,通常不需要輸液來消炎,盲目輸液有很大弊端。

  輸液存在不確定的風險

  藥物通過靜脈注射直接進入血液迴圈,沒有經過人體天然屏障的過濾,雖然發揮藥效更快,但如果有不良反應發生,往往也更快,更嚴重。

  即使輸液前做了無菌化處理,溶液的濃度合理,速度得當,輸液也依然存在難以預知的風險。如身體虛弱者、心臟功能欠佳者,都對身體“容量”的變化十分敏感,即使只輸入普通生理鹽水,也會加重心臟的負擔,引起嚴重的不良反應。專家提醒,靜脈輸液是最不安全的給藥方式。

  輸液可能引起血管硬化

  由於輸液是將藥液直接注入人體靜脈,因此導致的醫源性疾病不容忽視。輸液所用的藥液及配入的藥品從生產、滅菌、配藥到輸液操作都是人為的,即便是無菌操作,每一個環節也都有被汙染的可能。因此,有可能引發過敏、發熱、嚴重感染等程度輕重不一的輸液反應,嚴重者還可能休克甚至死亡。另外,輸液對血管來說是一種刺激,長期注射濃度過高、刺激性較強的藥液,還易引發靜脈炎,出現紅腫疼痛、區域性體溫升高,甚至造成血管硬化等。

  孩子輸液注意事項

  不隨意調節輸液速度

  應注意液體滴入是否通暢,滴速是否恰當。輸液管扭曲、受壓,針頭固定不當,輸液瓶懸掛太低等都可引起滴入不暢。滴速是醫師根據患兒的病情和藥物效能而科學計算出來的,一定要認真執行,家長不要隨意調動輸液管上的調節器,輸液速度太快或太慢都對孩子不利。

  注意觀察針刺部位

  針刺部位腫脹隆起,表明針尖滑出血管或穿透血管壁,液體已注入皮下組織,應儘快呼喚護士拔出針頭,更換部位,重新注射。

  注意觀察患兒表現

  應注意患兒有無不適或疼痛感。患兒往往因疼痛而煩躁、哭鬧或出現發冷、寒戰等症狀,這時應儘快請醫務人員處理。

  輸液的不可預見危害

  ①有致敏性的藥物,不經腸胃消化道的“檢驗”就直接通過血液進入人體,一旦過敏無法挽回;

  ②一些輸液器具中、藥品內含有制熱原性物質,會造成免疫力低下的寶寶併發高燒頭痛、胸悶哮喘,嚴重的會窒息;

  ③寶寶病患經常性選擇輸液,液體中無法去除的微顆粒會不斷的沉積在寶寶血管各處,有一定風險會引起寶寶肺水腫、靜脈炎等疾病。

  所以,原則上能用物理療法***如感冒發燒就不用急著用藥***,就不吃藥,能口服吃藥就不打吊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