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肝炎的常見症狀有哪些

  肝炎是各種原因引起的肝部部分功能壞死,而肝炎又分為很多種性質。那麼慢性肝炎的症狀是什麼?以下是小編給你整理慢性肝炎的表現。

  慢性肝炎的症狀

  1.脾腫大

  由於炎症、充血、水腫、膽汁淤積,慢性乙肝常有肝臟腫大。晚期由於大量肝細胞破壞,纖維組織收縮,肝臟可縮小。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期,脾臟多無明顯腫大,以後可因脾臟網狀內皮系統增生,以及門靜脈高壓。脾臟淤血,引起脾臟腫大。

  2.肝纖維化

  許多慢性肝臟疾病均可引起肝纖維化,如果慢性乙肝炎症長期不愈,反覆發作。肝內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對或絕對不足,因此大量細胞外基質沉積下來形成肝纖維化。如果肝纖維化同時伴有肝小葉結構的破壞***肝再生結節***,則稱為肝硬化。但是,在臨床上難以將兩者截然分開,因為慢性肝病由肝纖維化到肝硬化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

  另外,慢性乙肝的症狀並無針對性,很多其他疾病也會表現為類似慢性乙肝的症狀,如:肝硬化、慢性丙肝、胃腸道感染等應注意區分。乙肝兩對半和B超檢查是比較有效的與其他疾病區分的手段,確診後積極去正規專科醫院治療,阻斷慢性乙肝向肝纖維化、肝硬化甚至肝癌發展,是非常必要的。

  3.肝區疼痛

  肝臟內部缺乏痛覺神經,慢性乙肝一般沒有劇烈的疼痛。但肝的表面有一層很薄的膜,稱肝包膜,肝包膜上有痛覺神經分佈,當肝臟發炎腫大時,肝包膜緊張,痛覺神經受刺激,因而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肋部不適、隱痛、壓痛或叩擊痛。如果肝區疼痛劇烈,還要注意膽道疾病、肝癌、胃腸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誤診。

  4.慢性乙肝黃疸

  肝臟是膽紅素代謝的中樞,病情較重時,由於肝功能受損,膽紅索的攝取、結合、分泌、排洩等障礙,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當血中膽紅素濃度增高以後,膽紅素從尿液排出,使尿液顏色變黃。它是黃疸最早的表現。但是天熱出汗飲水不足、一些藥物等也可引起尿液顏色的改變,應注意區別。當血液中膽紅素濃度繼續增加。可引起眼睛、面板黃疸。由於膽汁酸的排出障礙,血液中膽汁酸濃度增高,過多的膽汁酸沉積於面板。刺激末梢神經,可引起面板瘙癢。

  5.消化吸收能力下降

  肝臟是人體最大的消化腺,肝臟分泌的膽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肝炎時,肝功能異常,膽汁分泌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肝臟的炎症還可能引起肝竇的血流障礙,導致胃腸道的充血水腫,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乙肝常出現食慾不振、噁心、厭油、上腹部不適、腹脹等。

  肝炎復發的原因

  1***勞累過度

  有資料表明,約有四分之三的患者因過度勞累而使肝功能反覆,如過多奔走、熬夜、精神緊張、情緒波動以及房事所傷。

  2***飲食不調

  飲食不調會使慢性肝炎復發,因此,慢性肝炎患者飲食以清淡有營養的食物為主。特別由於飲酒而使肝功能復發的患者最多,酒在肝內氧化,可直接損害肝細胞,因此肝炎患者應禁酒。

  3***季節更迭

  國內有人觀察了四季慢性肝炎肝功能的波動情況,其結果為:春季波動者佔22.94%,夏季佔23.85%,秋季佔9.17%,冬季佔18.34%,以春夏兩季波動比例為最高。

  4***水土不服

  某些患者肝功能剛剛得以恢復,就出差、旅行,因生活條件、水土環境的改變,造成機體內環境的某些變化而出現肝功能反覆異常。

  5***過服藥物

  慢性肝炎患者因求愈心切,往往服用過多所謂保肝藥,這樣不但不利於肝病的治療,反而還會對肝臟帶來一定的負擔。

  6***其他疾病

  慢性肝炎患者還會因感冒、腹瀉、氣悶、失血而導致肝功能波動。因此慢性肝炎患者一定要注意冷暖、保養脾胃、調理情態、謹慎起居,儘量避免因其他疾病而造成肝功能的波動。

  肝炎患者的飲食講究

  1.熱能適量

  過去用高熱能飲食,認為可改善患者臨床症狀,現證明效果適得其反,許多患者由此而發生脂肪肝、糖尿病等併發症。高熱能可增加肝臟負擔,加重消化機能障礙,影響肝功能恢復,延長病程。如能量過低會增加體內蛋白質耗損,不利於肝細胞修復與再生,故肝炎病人熱能供給需要與其體重、病情及活動情況相適應,儘可能保持熱能收支平衡,維持理想體重。如無發熱等合併症,成人應供給8.37MJ***2400kcal***/天左右即可,有發熱等可增加至10.04MJ,肥胖者應適當限制熱能,控制飲食。

  2.供給優質蛋白

  肝炎時肝內蛋白分解加強,重症肝炎常有蛋白代謝紊亂,酶活性異常、機休免疫功能降低、凝血系統功能障礙等生理生化代謝紊亂。若飲食中蛋白質供給不足,可引起血漿蛋白下降。供給足量優質蛋白可提高酶活力,改善機體免疫功能,增加肝糖原貯存,改善肝細胞脂肪變性,有利於肝細胞修復和肝功能恢復。每天按1.5~2g/kg,佔總熱能15%左右。由於飲食中蛋白質增加引起產氨增多,使血氨增高,故應供給產氨低的蛋白質食物為宜。食物中奶類產氨最少,蛋類次之,肉類較多。大豆蛋白質中含支鏈氨基酸較多,與動物蛋白混用,更能發揮其互補作用和減少氨的來源。如有其他合併症,蛋白質供給量需作相應調整。

  3.適量供給脂肪

  飲食中的脂肪不應過分限制,以免影響機體熱能供給和降低食慾。但對油膩的食物應當避免,特別是黃疽尚未消退者。肝炎患者膽汁合成和分泌減少,脂肪消化和吸收功能減弱。因此,脂肪供給過多時會出現脂肪瀉,而供給量太少會影響患者的食慾和脂溶性維生素的吸收。脂肪60g/天左右,或佔總熱能20%;烹呼叫植物油為宜。

  4.適量碳水化物

  碳水化對蛋白質有保護作用,並促進肝臟對氨基酸的利用。但過多碳水化物攝入超過機體需要時,會轉化為脂肪貯存在體內,引起肥胖、高血脂、脂肪肝等併發症,對機體恢復不利。供給量應占總熱能60%~65%,全天約350g主食,並應給新鮮的蔬菜和水果。食用過多的果糖和甜點心,可影響胃腸消化道酶的分泌,降低食慾;糖發酵產氣又可加重胃腸的脹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