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習慣會導致腸胃疾病的發生

  現代人們的生活節奏加快,工作壓力也越來越大,經常不能準時吃飯,飢一頓飽一頓的,會給腸胃帶來一些不適。你知道嗎?接下來,小編跟你分享造成腸胃疾病的壞習慣。

  導致腸胃疾病的發生的壞習慣

  1、吃過辣食物

  經常進食辛辣食品,可刺激胃粘膜充血,久而久之,可導致慢性胃炎。

  2、吃得過快

  狼吞虎嚥,圍固吞棗,食物咀嚼不充分,消化液分泌不足,食物難以充分消化,久而久之,易致胃病。

  3、吃得過飽

  暴飲暴食,不僅使胃的消化能力難以承受,造成消化不良,有時還可導致急性胃擴張、胃穿孔等嚴重疾患。

  4、常吃零食

  經常吃零食,會破壞胃消化酶分泌的正常規律,使胃經常“打無預備之仗”,得不到正常合理的休息,輕易“積勞成疾”。

  5、過度疲勞

  長期超負荷的工作都會導致疲勞過度,這不但會使機體的抵抗力下降,而且會削弱胃黏膜的防禦作用,容易引起胃部供血不足,使分泌功能失調。

  6、常吃煙薰和油煎食物

  薰魚、燻肉中含有大量的致癌物質,如3-4苯並芘和環芳烴。油炸、烘烤、燒焦食物和重複使用的高溫食油中也含有此類致癌物質,應少食用。

  7、菸酒過度

  吸菸可增加潰瘍病和胃癌的發病率。而飲酒過度,則可損傷胃粘膜,造成胃出血、胃穿孔等;經常大量飲酒,可影響胃液分泌,降低胃酸活性,使人食慾下降。

  8、邊讀***玩***邊吃

  有些人喜歡一邊看報,一邊吃飲,或邊玩邊吃。這樣,由於閱讀或玩時大量血液供腦,供胃腸消化吸收的血液相對減少,影響消化吸收,長期下去,易致慢性胃病。

  9、飲食不乾淨

  幽門螺旋桿菌是引起胃潰瘍的重要元凶,感染上這種病菌大多是由於飲食不潔、相互傳染所致。如果吃了不清潔或不新鮮的食物,很容易引起急性胃炎,出現胃痛、胃脹和嘔吐等症狀。

  10、多吃冷食

  有些人偏愛冷食,尤其在夏天邊喝冷飲邊吃東西,這樣對胃豈能無害呢?多食冷食品會降低胃的溫度,使胃的抗病能力下降;一般冷食致病性微生物含量也往往較多,因此多食冷食輕易導致胃病。

  11、常吃醃菜

  我國北方居民胃癌得病率遠高於南方,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經常吃酸菜、鹹肉、鹹魚等食品。醃菜中含有大量的亞硝酸鹽和仲胺,在胃內適宜酸度或細菌的作用下,能合成亞硝胺類化合物,有致癌作用。

  12、狼吞虎嚥

  食物進入胃後,需要經過儲納、研磨、消化等一系列過程,才到達腸道。如果咀嚼不細、狼吞虎嚥,粗糙的食物就會直接磨損胃黏膜,增加胃的負擔,使食物在胃內停留時間延長,從而造成胃部肌肉疲勞、胃動力下降。

  13、蹲著吃飯

  我國部分農村地區,尤其是北方農村,不少人有蹲著吃飯的習慣。這種進食方式,使腹部及消化道血管受擠壓,不利於血液供給;而進餐時,恰需大量血液人胃用於消化。調查表明:這些地區胃病高發,與此不良進食姿勢有關。

  14、吸菸

  吸菸不但會傷害人體的呼吸系統,對胃的損傷也不可小視。吸菸過多的人往往更容易患上胃炎,這是因為菸草中的尼古丁會傷害胃黏膜。此外,吸菸還是引起潰瘍病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一個人吸菸量越大,其潰瘍癒合的時間就越長。

  15、濫用藥物

  許多藥物都會損傷胃黏膜,如阿司匹林等非甾體抗炎藥物,會通過抑制對胃黏膜有保護作用的前列腺素的合成起到止痛的作用。還有皮質類固醇等激素類藥物,也常常會導致胃炎、潰瘍或胃穿孔的發生。因此,服用這些藥物應當遵循醫囑,最好在飯後服用。

  引起胃不舒服的疾病

  1.十二指腸潰瘍

  主要臨床表現為上腹部疼痛,可為鈍痛、灼痛、脹痛或劇痛,也可表現為僅在飢餓時隱痛不適。典型者表現為輕度或中度劍突下持續性疼痛,可被制酸劑或進食緩解。

  2.胃潰瘍

  上腹部疼痛是本病的主要症狀。多位於上腹部,也可出現在左上腹部或胸骨、劍突後。常呈隱痛、鈍痛、脹痛、燒灼樣痛。胃潰瘍的疼痛多在餐後1小時內出現,經1~2小時後逐漸緩解,直至下餐進食後再復現上述節律。部分患者可無症狀,或以出血、穿孔等併發症作為首發症狀。

  3.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反流會導致胃灼熱和反酸,多在餐後一小時出現,平臥、彎腰或腹壓增高時易發生,反流***腔的胃內容物常呈酸性稱為反酸,反酸常伴胃灼熱,是本病最常見的症狀。

  4.胃下垂

  胃下垂輕度患者,常會引起腹脹、腹痛、噁心等不良症狀,其中腹痛多為持續性隱痛。常於餐後發生,與食量有關。進食量愈大,其疼痛時間愈長,且疼痛亦較重。同時疼痛與活動有關,飯後活動往往使疼痛加重。

  腸胃疾病食療偏方

  1、大棗健脾粥

  大棗50g,山藥、蓮子各30g,白扁豆20g,白砂糖適量。各味加水煎熬至爛熟,白砂糖調化即可,每日早晚溫熱服用。健脾胃,養氣血,調營衛,生津液。

  2、益脾餅

  紅棗500克,煮熟去皮核。取棗肉250克,雞內金60克、生白朮120克、乾薑粉60克,將雞內金、白朮洗淨,以文火焙乾,研成細末,加入乾薑粉和棗內,同搗如泥,製成小餅,放入烤箱內烘乾,取出放入塑料食品袋內備用。

  3、鮮蘆根粥

  新鮮蘆根100克、青皮5克、粳米100克、生薑2片;將鮮蘆根洗淨後,切成一釐米長的細段,與青皮同放入鍋內,加適量冷水,浸泡30分鐘後,大火煮沸,改文火煎20分鐘。撈出藥渣,加入洗淨的粳米,煮至粳米開花,粥湯粘筒。起鍋前5分鐘,放入生薑共煮。一日分2次溫服。

  4、人蔘粥

  人蔘10g,粳米100g,冰糖適量。將粳米洗淨,加水至1000ml,文火煮至爛熟後,加入人蔘粉和冰糖攪勻再煮至2—3沸,便用。人蔘可補五臟,益元氣,健脾止瀉。凡脾胃虛弱,消化不好,大便時溏時瀉,或餐後則便,水谷不化等可治。

  5、川芎當歸茶

  川芎5克、人蔘5克、白茯苓5克、當歸5克、白朮5克、白芍5克、桂枝 5克、粟米50克,將以上藥物洗淨;粟米淘洗乾淨,放入鋁鍋內,加水適量。將鋁鍋置武火上燒沸,再用文火煮30分鐘,去渣即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