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季養生知識總結有哪些

  初春是陽氣初生之意,表示自然界萬物復甦的開始,也是人們一年中養生的好時機。所以,下面就不妨和小編一起來欣賞下春季養生知識,希望對各位有幫助!

  春季養生知識總結***一***

  春季養生 護肝為主

  依據自然界屬性,春屬木,與肝相對應,因此春季養肝正當時。中醫認為,肝主情致,因此在立春養生方面主要是護肝,保持心情舒暢,切莫急躁,防止“肝火上升”。

  防止肝火上亢,保持心胸開闊,積極向上,擁有良好的好心態,都有利於疏肝理氣。中醫認為,春季應該特別注意對肝臟進行調養,要順應天時。

  早春養肝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多喝水。因為初春寒冷乾燥易缺水,多喝水可補充體液,增強血液迴圈,促進新陳代謝,多喝水還可促進腺體,尤其是消化腺和胰液、膽汁的分泌,以利消化、吸收和廢物的排除,減少代謝產物和毒素對肝臟的損害。到了初春,就要少吃麻辣火鍋、羊肉、燒烤及炸類食品,因為這些食物都可能損耗陽氣,導致上火。

  飲食宜"少酸多甘"

  春季飲食應以養陽為主,就是說,春季應少吃酸味多吃甘淡性溫微辛食物,以養肝健脾和胃,抗禦外邪對人體侵襲。

  飲食調養方面要考慮春季陽氣初生,宜食辛甘發散之品,不宜食酸收之味。

  值得注意的是,忌大辛大熱及海腥類的食物的同時,不吃過膩過酸及煎炸食品,如辣椒、羊肉、海蝦、肥肉、烏梅等,以免“火”上澆油。此外,肝陽過盛體弱者,在春季容易引發“肝火”,患上熱感冒、熱咳嗽、熱哮喘,要防患於未然,就得儘量避開突熱暴暖熱風侵襲。若已感染成疾,熱感冒初起,應戒菸禁酒薄厚味,以杜絕生痰之源。

  餘寒仍在 " 春捂 " 進行到底

  民間有個養生說法,就是“春捂秋凍”。簡單地說,就是早春的時候不要急著脫掉冬裝換春裝,預防倒春寒。

  這段時間天氣轉換較快,身體的適應力難以跟上,尤其是老人和孩子,容易受到寒邪的入侵。而這幾天溫度下降得厲害,建議加強防寒保暖工作,就是在春季亦可以沿用冬天的保溫方法,羽絨服、棉被、暖氣等,預防寒邪入侵以致疾病生。

  以“上薄下厚”作為春捂的原則,就是要做好下身的保暖工作。其實,人體的下半部血液迴圈要比上半部差,比較容易受到風寒的侵襲,特別是膝蓋的位置。中醫向來有“寒從足下生”的說法,就是因為位於人軀體末端的足部,由於血液供應相對較少而且面板也薄,所以保暖能力差些,致腳掌易受涼,讓寒邪更易入侵。

  鍛鍊不急 免損耗陽氣

  春天是生髮的季節,萬物生長,人體也如植物般慢慢“舒展” 開來,以適應新的氣候。

  立春過後,在生活習慣上,人們要逐漸晚睡早起。而且隨著氣溫回升,立春後人們也要逐漸增加戶外活動的時間,這可以加快血液迴圈,有利氣血執行。

  不過由於立春後天氣乍暖還寒,這時比較適合進行節奏和緩的運動,如春遊、放風箏、散步、慢跑、打太極以及並不劇烈的球類運動。要注意的是,這一時節運動不宜劇烈,不宜大汗淋漓、氣喘吁吁,否則可能耗陽氣,對養生不利。而且由於立春後氣候仍然乾燥,運動時補充水分也是很必要的。

  春季養生知識總結***二***

  1、春捂防寒應有度

  春捂是防春寒的有效措施,春季養生適度春捂是保養人體陽氣的科學方法。尤其是清晨與夜晚,穿衣蓋被應該偏多偏厚一些,重點是捂身體下部。保養陽氣能增強抵抗力,避免寒邪入侵,有效防止多種傳染性疾病。患有高血壓、心臟病的老年人更需防寒、保暖、壯陽氣,以預防中風或心肌梗塞的發生。

  但是,春捂也應該有度,15℃是春捂的臨界溫度,超過15℃就要減衣,不要再捂了,再捂下去就易誘發春火的產生。另外,春季養生飲食上要注意調養肝氣、去春火,多吃甘淡食物,如黑米、豆類及其製品;蔬菜有芹菜、油菜、胡蘿蔔等;果品有栗子、紅棗、枸杞子、菠蘿等。將這些食品科學搭配食用,能從中攝取豐富的營養,特別是蔬菜中的多種維生素,可充分滿足肝臟的需要。除了春捂有度與藥食調理外,還需要調養精神,制怒養肝,以防春火萌動。

  2、養肝要慎吃“肝”

  春天正是養肝的好季節,於是有些人便按照“以肝補肝”的方法進行食補。健康專家提醒春季養生:患有肝、腎、痛風等疾病的人不要“以肝補肝”,即使是健康人也不宜多食動物肝臟。肝臟是人和動物最大的解毒器官,從市場買回的動物肝臟均暗藏著多種毒素。肝臟病患者由於肝功能不全,難以及時分解這些毒素,會加重肝臟的負擔,影響肝病的康復。春季養生補肝應本著“以甘養肝、舒肝養血”的原則,適當吃些大棗、蜂蜜、薺菜、竹筍、香椿、菠菜以及鯽魚、鴨肉等食品,可以達到養肝、護肝的目的。

  3、多種方法解“春困”

  春季養生犯了“春困”,不要只是多睡覺、補睡眠,而應找到“春困”的諸多原因,對症調養,以緩解“春困”的困擾。堅持體育鍛煉要做到清晨早起,鬆解衣釦,放鬆形體,信步漫行。春季養生可選擇輕柔舒緩的活動專案,或練字功、或做體操、或慢跑、或打太極拳,活動關節、舒展肢體,使鬱滯宣行,氣血疏通,陽氣生髮。只要按照人體四季變化的自然規律,順應春季陽氣生髮的特點,補充氧氣,刺激感官,調節精氣神,食養神血,便可奏效。

  春季養生喝清淡花草茶 ,多喝些清淡的香茶也能醒腦助神,減輕“春困”。有條件者可種養些有芳香味又可提神的時令花草,有助於調節情緒、煥發精神。春季養生注意飲食調養春天陽氣生髮,溫食有助於護陽,姜、蔥、韭菜宜適度進食,黃綠色蔬菜如胡蘿蔔、白菜宜經常食用,至於寒涼、油膩、黏滯之品易傷脾胃陽氣,則應儘量少食,否則會加重“春困”現象。

  4、陽氣初生不宜吃酸收之味

  春季養生飲食調養要注意春季陽氣初生,應該吃些辛甘發散之品,不宜吃酸收之味。因為酸味入肝,具收斂之性,不利於陽氣的生髮和肝氣的疏洩,飲食調養要投臟腑所好。食品應選擇辛溫發散的大棗、豆豉、蔥、香菜、花生、韭菜、蝦仁等,少食辛辣之物。總之,立春後在生活上要逐漸晚睡早起,調養心情,防肝火上升,飲食要選辛溫發散之品。

  飲食清淡防上火 春季人易上火,肝火上升,會使肺陰更虛,肺結核等病菌容易乘虛而入。因此,春季飲食應以清淡為好。辛甘之品助春陽初春陽氣初發,可選擇鴨肉、海帶、綠豆、甘蔗汁、荸薺、百合等以消火,要少吃油膩、生冷食品,多選擇含維生素B、E的主食與副食,以養脾胃。

  5、預防頭痛是關鍵

  在一年四季中,春季患頭痛者最多,主要有以下幾種原因:睡眠節律改變、病毒感染、衣原體感染、高血壓等。春季養生預防頭痛自我按摩是很好的辦法,平日裡可用指尖像洗頭那樣抓撓,或用天然鬃毛硬刷、木齒梳子梳頭來進行頭部按摩。具體方法是:從鬢角朝額頭向後腦勺緩慢圓周運動,不論你採取以上哪種方式,按摩時都會感覺很舒服、很輕鬆。

  減輕視力負擔,每隔一小時左右用手掌掩眼,讓眼睛休息不少於30秒鐘,然後將手移開,緩慢睜開眼睛。此外,眼睛在經受不易察覺的閃爍時,也會使大腦疲勞而引起頭痛。注意科學飲食。忌食巧克力、咖啡和可可等食品,因為這些食品含有能夠使血管收縮的物質,隨著血管的擴張會引起頭部疼痛感。省略或延遲用餐也可能引起頭痛,要多食大豆、海產品、核桃等含鎂元素豐富的食物。

  春季養生知識總結***三***

  1、春季應少吃酸味食物適當吃甜味食物。中醫認為,五味入五臟,如酸味入肝、甘味入脾、鹹味入腎等。若多吃酸味食品,能加強肝的功能,使本來就偏亢的肝氣更旺,這樣就會大大傷害脾胃之氣。鑑於此,春季六節氣在飲食上的另一條重要原則,就是要少吃點酸味食物,以防肝氣過於偏亢;同時多食甜味食物,甜味的食物入脾,能補益脾氣,如大棗、山藥等。

  2、春季宜清淡多樣

  油膩食品易使人產生飽脹感,妨礙多種營養的攝入,飯後使人出現疲勞、嗜睡、工作效率下降等,它是“春困”的誘因之一。春季飲食宜清淡,避免食用油膩食品,如肥豬肉、油炸食品等。春季膳食要提倡多樣化,避免專一單調,進行科學合理的搭配,如主食粗細、幹稀的合理搭配,副食葷與素、湯與菜的搭配等,只有這樣才能從多種食物中獲得較完備的營養,使人精力充沛。

  3、春季宜多食新鮮蔬菜

  人們經過寒冷的冬季之後,普遍會出現多種維生素、無機鹽及微量元素攝取不足的情況,如冬季常見人們患口腔炎、口角炎、舌炎、夜盲症和某些面板病,這是吃新鮮蔬菜較少造成的。因此,在春季六節氣一定要多吃各種新鮮蔬菜,以彌補冬天吃菜少造成的營養不足。

  4、春季宜補充津液

  春季多風,風邪襲人易使腠理疏鬆,迫使津液外洩,造成口乾、舌燥、面板粗糙、乾咳、咽痛等症。因此,在飲食上宜多吃些能補充人體津液的食物。常見的有柑橘、蜂蜜、甘蔗等,其補充標準以不感口渴為度,不宜過量。因為不少生津食品是酸味的,吃多了易使肝氣過亢。

  5、春季宜清解裡熱

  所謂裡熱,即指體內有鬱熱或者痰熱。熱鬱於內,春季,機體被外來風氣鼓動,就會向外發散,輕則導致頭昏、身體煩悶、咳嗽、痰多、四肢重滯;重則形成溫病,甚至侵害內臟。

  體內鬱熱的形成是由於在漫長的冬季,人們為了躲避嚴寒的侵襲,往往穿起厚厚的棉衣擁坐在旺旺的爐火旁邊;喜歡吃熱氣騰騰的飯菜,熱粥、熱湯,一些上了年紀的人還經常喝點酒。這些在冬季看來是必要的,但使人體內積蓄了較多的鬱熱。

看了的人還看:

1.春季養生藥膳推薦

2.春季養生藥膳有哪些

3.四季養生藥膳食譜

4.春天中醫養生食療有哪些

5.春季養生六大原則

6.春季養肝養生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