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道書法的圖片欣賞

  幾千年來,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發展,茶藝和書法得以興旺發達,並形成了一脈悠久而獨特的文化。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茶道書法圖片,希望對您有用。

  茶道書法圖片1

>

  茶道書法圖片2

>

  茶道書法圖片3

>

  茶道書法圖片4

>

  茶道書法圖片5

  茶道書法的精神

  中國書法藝術,講究的是在簡單的線條中求得豐富的思想內涵,就象茶與水那樣在簡明的色調對比中求得五彩繽紛的效果。它不求外表的俏麗,而注重內在的生命感,從樸實中表現出韻味。對書家來說,要以靜寂的心態進入創作,去除一切雜念,意守胸中之氣。書法對人的品格要求也極為重要的,如柳公權就以“心正則筆正”來進諫皇上。

  宋代蘇東坡最愛茶與書法,司馬光便問他: “茶欲白墨欲黑,茶欲重墨欲輕,茶欲新墨從陳,君何同愛此二物? ”東坡妙答曰:“上茶妙墨俱香,是其德也;皆堅,是其操也。譬如賢人君子黔皙美惡之不同,其德操一也。”這裡,蘇東坡是將茶與書法兩者上升到一種相同的哲理和道德高度來加以認識的。此外,如陸游的“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這些詞句,都是對茶與書法關係的一種認識,也體現了茶與書法的共同美。

  唐代是書法藝術盛行時期,也是茶葉生產的發展時期。書法中有關茶的記載也逐漸增多,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著名的狂草書家懷素和尚的《苦筍貼》。

  宋代,在中國茶業和書法史上,都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時代,可謂茶人迭出,書家群起。茶葉飲用由實用走向藝術化,書法從重法走向尚意。不少茶葉專家同時也是書法名家。比較有代表性的是“宋四家”。

  唐宋以後,茶與書法的關係更為密切,有茶葉內容的作品也日益增多。流傳至今的佳品有蘇東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詩》、鄭燮的《竹枝詞》、汪巢林的《幼孚齋中試涇縣茶》等等。其中有的作品是在品茶之際創作出來的。至於近代的佳品則更多了。

  茶道與書法的關係

  琴棋書畫詩酒花茶,人生的八大樂趣之中,書法和茶之間的關係也是頗為緊密。

  一壺香茶,一襲書法,在心領神會的時候,最能喚起美好的知覺。一般人只曉得書法家和酒的關係,從《蘭亭序》的曲水流觴,感悟魏晉六朝的朗朗風月。從酒癲張旭的“飄風泣雨驚颯颯,落花飛雪何茫茫”之中,感悟盛唐背景底下的文化情懷。似乎在中國書法史上,一直都是無酒不歡的場面。懷素“醉來信手兩三行,醒後卻書書不得”;蘇軾恃才傲酒,每作書時“酒酣胸膽尚開張”,甚至談起創作經驗“吾醉後輒草書十數行,覺酒氣拂拂從十指間出也。”類似這樣的以酒氣壯行色,酒後瀟灑,為所欲為,確實為中國書法創作帶來了雋永生動的話題。但是,相對而言,茶和書法的關係並不遜色。

  正所謂“酒壯英雄膽,茶助文人思”,以茶論道,儘管在刺激神經方面遠不如酒那樣激烈,但是在平緩、溫情的格調之中,一邊品茗,一邊揮毫,則有著格外不同的另一番感受。茶香入鼻,不像酒香那麼先聲奪人,而是且行且珍惜的慢功夫。惟其如此,書法家嘆茶的時候,一波三折,一唱三嘆,在百囀千結的悠悠盪盪之間,茶韻如同書韻,恍然恰如毛筆行走在宣紙上的提按頓挫、輕重緩急,那一份得大自在的閒情,那一簾青春年少的幽夢。

  在某種程度上,嘆茶的程式也挺複雜,並不比品酒。比如茶和水的關係,講究挺多。王安石辨水考蘇軾的故事,就是其中的經典。陸羽《茶經》對如何用水有過詳細的分類介紹,稱“其水,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其山水,撿乳泉、石池漫流者上。”而在煎茶用水的這個環節上,茶君子們對“軟水”的熱衷與偏愛,幾乎達到不可抗拒的地步。至於出茶的效果,色香味齊全,自然是以茶湯清明、香氣高雅、***得爽者為尚。如果好茶沒有好水,那也是白費功夫。甚至還講究當地水配當地茶,一方水土一方茶。

  茶和書法的關係是雙向的。茶以書法助興,書法以茶釋懷,相得益彰。明代文人談到適宜品茶的條件,包括無事、嘉客、幽坐、吟詩、揮翰、倘佯、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鑑、文童等,總共13項。排在第5項的就是“揮翰”,釋之為“濡毫染翰,潑墨揮灑”。可見,茶和書法之間有著天然的親和力。而茶和書法,一個是國飲,一個是國粹,兩者之間的千絲萬縷的聯絡,又何止於這些。以筆者的親身感受,至少還有以下兩個方面:

  一是悟入。儘管書法是視覺藝術,茶是飲品,兩者屬於不同的範疇。但是,兩者在形而上的層面上還是存在諸多相通之處。書法的起承轉合,需要有一個從視覺到心靈的感悟過程,才能較為盡善盡美地把握到其中的旨趣。嘆茶的過程,如果只有味蕾和鼻孔在發揮作用,而沒有一種悟入其門的心動,那也很難進入高層次境界。這裡所說的悟,是心悟,更是頓悟。就像《紅樓夢》第41回《櫳翠庵茶品梅花雪》裡面的妙玉“三杯論”,真正悟入書法的那一刻,並非咕咚三大杯,而是一杯就應該醍醐灌頂,若有神助。

  二是共賞。作為社會交往的方式,書法和茶道在後來都發展成為文人走上社會公共空間的社交助手。文人“以茶代酒”在某種程度上把茶道的社會屬性發揮到極致。就像飲酒,“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獨酌並不是一種討喜的常態,“酒逢知己千杯少”的觥籌交錯、相與忘還才是社會交往的真實情景。“似水煎茶待故人”、“矮紙斜行閒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這些詞句既是對茶道與書法關係的一種認識,也體現了兩者在社會功能方面的共通之處。古代書法作品中,懷素的《苦筍貼》、蘇東坡的《一夜帖》、米芾的《苕溪詩》、鄭燮的《竹枝詞》等,都跟茶道有著各種聯絡和故事。甚至書法家相聚揮毫,在判斷是否可能與對方建立深交的時候,對其筆墨技法的認可、歡喜之程度,往往可能起到決定作用。就像相約嘆茶,喝不到一起的人,也很難走到一起。當然,這有點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