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字書法怎麼寫

  電字有好多種寫法,以下那種電字的寫法最為受你喜愛呢?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對你有用!

  欣賞

  圖片1

  圖片2

  圖片3

  圖片4

  書法中的會稽刻石碑址考析

  ● 蘭亭書畫研究院 祝人良

  “會稽刻石”是秦始皇東巡會稽時,讓丞相李斯撰文書寫的一塊石碑。由於這塊石碑書寫的文字刪繁就簡、形體齊整、剛柔相濟、圓渾挺拔而受到了秦始皇的喜愛和推崇,他看了這些新書體後很滿意,於是就把它與其它六塊石碑一起定為標準字型,通令全國使用。這就是中國書法史上的小篆,也稱秦篆。它的出現,對規範漢字起了很大作用,是漢字發展史上的一大進步。

  數千年來,石碑的書法藝術受到了一代又一代文人雅士們的器重,尤其是書法界的追捧。唐代張懷瑾稱頌李斯的小篆:“畫如鐵石,字若飛動,骨氣豐勻,方園妙絕。”然而,“會稽刻石” 碑雖在中國書法史上具有很高的地位,但由於其只有藝術價值,而無經濟價值,故一直未引起歷代官方的重視,以至沒有得到很好的保護,任它在野外風吹雨打、烈日暴晒。文字被漸漸的剝蝕、淡化,到宋代連這傷痕累累的石碑都消失得無影無蹤。這是歷史的悲哀,是中國書法藝術的重大損失,也給後人研究石碑的歷史帶來了困難。

  改革開放後,我國的經濟得到了飛速發展,旅遊熱也持續升溫。於是,開發文化旅遊資源成為熱點。為發展地方經濟,各地都在挖掘、整理文化旅遊資源,並加以開發保護,這是令人欣喜的。然而,在挖掘開發文化旅遊資源上也出現一些不好的現象,一些地方在經濟利益驅使下,相互爭奪文化旅遊資源的情況時有發生。我認為:在沒有歷史的、全面的、科學的考證情況下,僅憑個別學者的片言隻語,牽強附會地進行開發建設,這是很不理智的,如果搞錯了,會貽笑大方的。各地利用歷史文化,開發旅遊產業,發展地方經濟無可厚非。但一定要尊重歷史事實。在學術上大家可以相互爭論,但在實際開發時一定要慎重。要全面的、科學的論證,不能偏面的、簡單的下結論。我不去評說“會稽刻石”碑址紹諸之爭的孰是孰非,只想談談我對碑址的一些研究、理解和分析。

  一、從歷史記載的史料考證,此碑應在會稽縣境內。

  1、《史記·秦始皇本紀》,錄下會稽刻石全文,並注:“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南巡,上會稽、祭大禹,望於南海,而立石刻頌秦德”。

  2、《越絕書》記載:此碑取錢塘浙江嶺石,石長四尺,南北面廣六尺,西面廣尺六寸,刻文立於越東山上。

  3、孔皋《會稽志》也記載,“碑在秦望山,昔秦始皇登此,使李斯刻石,其碑見在。”

  4、南朝孔曄《會稽志》記載:碑在秦望山,“秦望山,在州城正南。秦望為眾峰之傑,入境便見,始皇刻石於此。

  5、南宋姚令威在《西溪叢語》中記載:此碑不在秦望山,而在秦望山南的鵝鼻山,他在紹興***1131年—1162年***初年見過這塊碑。他曾親自上秦望山之巔,但並無見到此碑,而到了另一山,即鵝鼻山,只見上頂有石如屋大,插一碑在其中,碑上銘文因被長年風雨剝蝕,已有缺畫。

  6、陸游在姚之後也曾登山尋碑,但所見已是散棄的殘碑。他在詩中寫道:“秦皇馬跡散莓苔,如鏽非鏽鑿非鑿,殘碑不禁野火燎,造物似報焚書虐。”從這句詩看,此碑似被火燒過。近代有人登鵝鼻山考察,雖未見碑,但兩石之間立碑處有人工鑿痕,其側有采石的遺痕。

  7、《康熙會稽縣誌》記載:“刻石山在縣西南五十里,一名鵝鼻山,自諸幾入會稽,此山為最高,以始皇刻石在其上。

  從史書記載來看,“會稽刻石”無論在秦望山也好、鵝鼻山也罷,儘管記載有所不同,但都是在會稽境內。所以,這塊刻石碑在會稽縣應是無疑。

  二、從會稽刻石的名稱來分析,此碑應在會稽境內。

  為什麼叫“會稽刻石”而不叫諸暨刻石呢?說明這塊碑石的地界應該在會稽縣境內,而不是在諸暨境內。這裡我們首先要搞清楚二個概念,一個是會稽,一個是會稽山。會稽是一個行政區劃名稱,而會稽山是整座會稽山脈的總稱,即以始皇南巡前的會稽山為主脈,包括東干、西幹山脈。其地域遍佈山陰、會稽兩縣的嶺、尖、崢、阜、巖、嶠、丘等。行政區劃是有明確界線的,而會稽山脈則可能超越行政區劃界線而延伸,當然,這個延伸是有限的。

  然而,我們現在的名稱是“會稽刻石”而非會稽山刻石,這是有史料記載的。據載:秦始皇統一六國後,五次外出巡幸,共刻有七塊碑:最早是《嶧山刻石》、依此是《泰山刻石》、《琅琊刻石》、《東觀刻石》、《芝罘刻石》、《碣石刻石》、《會稽刻石》。 “會稽刻石”為秦始皇巡視天下的最後一塊碑,也是字數最多、書法最好、影響最大的一塊。由此可見,“會稽刻石” 中的會稽指的是行政區劃名稱,也就是秦始皇到會稽後刻的一塊石碑,故稱“會稽刻石”,而非“會稽山刻石” 。

  然而,會稽山是山陰、會稽兩縣的主要山脈,是中國曆代帝王加封祭祀的著名鎮山,也是中國山水詩的重要發源地之一。歷代文人雅

  士留下了眾多詩文佳作,奠定了會稽山深厚的文化積澱。這裡峰巒矗

  嶂,巍娥挺拔。“會稽刻石”立在這風景旖旎的會稽山上非常恰當,並十分符合秦始皇作為一代帝皇高屋建瓴的雄才大略和氣魄,更符合他借祭禹鎮越之目的。因為鎮住了會稽山,也就鎮住了會稽、鎮住了大越、鎮住了使他寢食不安的大越疆土,以穩固他的嬴秦江山。

  所以,無論從碑石的名稱,還是從立碑石之目的而言,秦始皇都是衝著會稽這個行政區域來的,說白了,就是衝著會稽地域內的反秦勢力來的,而決不是衝著一座對朝廷毫無威脅的群山而來,群山只不過是他藉機厭之的一個載體。因此,我們可以這麼說:“會稽刻石”是秦始皇為鎮住會稽人民而刻的一塊刻石,所以,這塊刻石當然應該立在會稽境內的會稽山上。

  三、從秦始皇東巡會稽的理由來分析,此碑也應在會稽縣境內。

  秦始皇為什麼要東巡,其目的是鎮大越,以穩固其政權。那麼,秦始皇為什麼要鎮大越呢?因為大越曾是春秋時期越國國都,越族歷來是一個好戰的族群。秦統一六國後,各地的反秦勢力還很猖獗,秦王朝隨時都有被顛覆的危險。為鞏固歷盡艱辛打下的江山,秦始皇親自巡視天下,周覽遠方疆土,一是借出巡祭祀死在出巡途中的兩位古代帝王,一位是南巡途中病死在蒼悟的舜帝,另一位便是東巡病死在會稽的禹帝;二是借出巡鎮壓“天子之氣”,也就是反秦勢力猖獗之地。

  大越曾是越王勾踐臥薪嚐膽,會稽雪恥之地。平吳後,勾踐成為春秋末期獨霸一方的最後一個霸主,所以秦始皇對越地很不放心。  秦三十七年,一位擅長 “望氣術”的術士夜觀天象後向他進言: “東南有天子氣”, 秦始皇深信不疑,認為遠在南方的會稽極有可能成為顛覆秦王朝的一股潛在力量,必須鎮之。

  然而,如何鎮越呢?鎮壓不行,平定天下後再不能用鎮壓之法。秦始皇雖是一代暴君,便也深諳治國之道須仁也。“仁者無敵,仁得民心” ,仁治天下是治國方略之一。

  大禹是中國第一個王朝的開國之君,也是上古最偉大的治水英雄,還是他出巡中要祭祀的兩位古代帝王之一。然而,這位古代帝王的家就在會稽塗山,這裡有他美麗的妻子女嬌和可愛的兒子啟,他“三過家門而不入” 的故事被傳為佳話。禹崩後葬於會稽,在今宛委山,有禹穴,立有一碑,名“大禹陵” 。越族人民十分尊敬這位治水英雄,一直以大禹為榮,以大禹為傲。秦始皇覺得這是一個多麼好的機遇,多麼好的載體,吾何不借祭禹順應越族民心,這既可得到越族人民的愛戴,也為鎮越巡遊找到了一個冠冕堂皇的理由,何樂而不為呢?

  據《史記·秦始皇本紀》記載:“三十七年七月癸丑,始皇出遊,……上會稽祭大禹,而立刻石頌秦德。也就是說:秦始皇有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後,帶上丞相李斯等大臣上會稽,祭大禹,並刻石頌秦德。

  因此,我們可以肯定地說:在會稽祭大禹,刻石立碑,這塊碑當然應該立在會稽縣,怎麼可能立到諸暨去呢?這個最起碼的道理無需累釋!所以,從其東巡的理由來說,刻石也應在會稽縣境內。

  綜上所述,刻石碑無論從史書記載、名稱還是秦皇巡遊立碑的理由諸方面來考析,都應在會稽境內,也就是秦前的大越,秦時的山陰,東漢的會稽郡治山陰,隋開皇的越州、山陰、會稽縣,今之紹興也。這是我撰文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即刻石碑的歸屬問題;第二個要解決的是刻石碑的具體位置,歷史上沒有統一的定論,我也不可能下定論,但通過我的合理推理,可以印證刻石碑在鵝鼻山的史書記載

  四、刻石遺址今安在

  會稽刻石在會稽的懸念已有了答案。然而,會稽山脈這麼大,刻石碑究竟在哪座山,哪個峰,哪個具體位置呢?歷代《史書》記載並不具體,學術界亦眾說紛紜。然而,我從史書記載,秦始皇刻石目的,風水等幾方面進行綜合的研究分析後,認為刻石碑應在鵝鼻山山頂,具體在石如屋大處。理由是:

  1、史書記載:主要是南宋姚令威在《西溪叢語》中記載:此碑不在秦望山,而在秦望山南的鵝鼻山,他在紹興***1131年—1162年***初年見過這塊碑。他曾親自上秦望山之巔,但並無見到此碑,而到了另一山,即鵝鼻山,只見上頂有石如屋大,插一碑在其中,碑上銘文因被長年風雨剝蝕,已有缺畫。……。

  2、秦始皇刻石的目的是鎮越,怎麼鎮,切斷會稽的龍脈以厭之。

  3、從風水學的角度:會稽山脈猶如一條巨龍。龍頭崗是龍之頭,鵝鼻山則是龍的咽喉,石如屋大處正是咽喉之中,而巨石中開,便是切斷了龍脈。然後,插上石碑,這條龍不被鎮住了嗎? 再不可能飛起來了,也就是會稽人民再不可能威脅到秦王朝了。秦始皇達到了南巡鎮越之目的。所以我認為這應是“會稽刻石”的立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