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過往與現實中游走

  說起法蘭克福,知道的人很多,畢竟人家是歐洲交通要衝,她的機場在歐洲是首屈一指的,與英國倫敦希斯羅機場和法國巴黎戴高樂機場並列的最大最好空港。而且,人家還是歐洲的金融中心,還是大文豪歌德的故鄉。可是,一般人們不知道的是,在德國,法蘭克福有兩個,一個是Frankfurt am Main,一個是Frankfurt ander Oder,後者屬於德國勃蘭登堡州,在德國東部與波蘭的交界處,這也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但是,一般而言,人們常提到的法蘭克福,就是指前者,那座佇立在美茵河畔的古老而現代、美麗而魅力的城市。

  我已經記不清到過法蘭克福多少次了。因為來往歐洲,以及在歐洲大陸穿行,這裡是一個必經的地方。

  當然,大多數途經法蘭克福,都是來去匆匆,而印象較深的,卻也有過那麼兩次。

  第一次是在2002年,我頭一次踏足歐洲的土地旅行度假。從上海飛抵慕尼黑,隨後用了個把月一下子逛了十來個歐洲國家,最後準備取道法蘭克福返回中國。到達這裡,趕巧朋友有事趕回國內辦事,就把他家的鑰匙給了我們,我們一家三口遂之在朋友的家裡自己買菜做飯開張過日子了。

  與很多的德國人一樣,晚飯後,就闔家外出散步遛彎。那一天我們來到法蘭克福歌劇院的廣場。不一會,當時才八歲的兒子居然與一幫小老外們打得火熱了。坐在廣場中一個街心兒童遊戲場子裡,絮絮叨叨講了足有一二個鐘頭,還時不時的鬨堂大笑。看情景,儼然他是孩子們的中心了。我和愛人很是納悶,兒子剛剛一年級,老師教的英語單詞有限可數,這幫孩子是怎麼交流的呢?

  大概是講累了,他回到我們坐的地方,我們就問他,你們這麼起勁在說啥呢。他很自得地告訴我們,人家問他來自哪裡、姓甚名誰、多大年齡、讀幾年級,在什麼學校、老師是男的女的、老師好不好、上海在哪裡、中國大不大等等。這些,可都是老師教過的。實在想不起來的,就用手勢。比如說自己八歲,“八”的英文忘記了,就伸出拇指食指告訴人家。他們很驚訝,你才兩歲嗎。於是,一臉的不屑,板著手指one two three……一直數到eight為止。

  2003年又去歐洲,這次是計劃好的,要上班的愛人先回國。正病假期間的我,帶著兒子留在她讀復旦時的老師Lehrer Ju在漢堡的家裡繼續度假,一直到孩子九月份開學時再回國。愛人臨行,熱情的老師一家開車為她送行,我們也一同隨行,先去波恩探望她已經退休的第一任“師父”Siever。老太太陪同參觀了貝多芬故居的紀念館,我們則回請她吃了一頓中國餐。最後,經過沿著萊茵河遊覽了科隆、科布倫茨等幾個非常漂亮的名城後,到達法蘭克福機場。也就分手一個多月吧,九歲的男孩哭得宛若長別離似的。把個老師的太太也弄得眼淚汪汪的。

  還有很多次路過法蘭克福,但說實話,對法蘭克福城市的印象,卻好像很淡很淡的。

  今年十月八號,我從上海搭乘Lufthansa航空公司的班機,在上一次離開歐洲大陸足足七年多後,與一幫朋友再一次飛抵德國,而首站又是法蘭克福。朋友中好幾個沒有到過歐洲,雖然我們請了專職的導遊,可我依然“義不容辭”地變身為“地陪”,行前抓緊做了功課,看了幾本關於歐洲歷史和德國、捷克、奧地利風土人文方面的書籍和文章,當然也包含了為他們上的第一堂課——法蘭克福的歷史。臨時抱佛腳一下,免得到時候張冠李戴貽笑大方,還毀了咱“一世英名”。

  在公元初年,歐洲大陸南部經濟發達,羅馬人所向披靡一統天下;而北部蠻荒落後,但居住此間的日耳曼人***英文中“北方野蠻人”之意***卻是彪悍強勁。於是,南方羅馬人勢力向北蔓延,北方日耳曼人則向南進取。在中間的凱爾特民族無法抵禦南北同時侵入的壓力,地盤日趨縮小,最後被趕到英倫三島去了。勢均力敵的南北方力量在萊茵河和多瑙河一線取得平衡,其夾在前沿的美茵河-萊茵河區域,成為雙方交鋒頻繁的地方,這就是現在的法蘭克福地區。

  從公元83年羅馬人佔領此地開始,其後近千年雙方來往拉鋸征戰,一直延續到繼承了羅馬帝國衣缽的法蘭克王國。

  傳說公元794年,查理大帝率日耳曼民族的法蘭克人與日耳曼民族的薩克森人作戰,敗退中遇到神鹿相救,並最終反敗為勝,奪取了這片“美茵河畔的淺灘”,遂將此地命名為“法蘭克福”,即德語Frank***法蘭克人***加上Furt***河中淺灘***。查理大帝舉天主教為旗幟,最終恢復了原羅馬帝國的疆域。公元800年,教皇里奧三世在一次做完彌撒後,突然很正式地將皇冠戴在查理大帝的頭上,任命他為羅馬帝國皇帝。這就是歷史上的西羅馬帝國***以區別斯拉夫民族為主題的東羅馬帝國***,一般史稱神聖羅馬帝國。

  查理大帝死後,他的兒子繼位。再之後,他的三個孫子三分帝國疆土,分別叫做:東、西、中法蘭克王國。這就是現在德國、法國、義大利的雛形。東法蘭克王國的都城就在法蘭克福。又沒過三代,國王早逝無子嗣,從而又形成一種制度,就是讓德國國內最後影響的幾個大諸侯候選國王。這有點類似近現代選舉產生國家首腦的民主制度。

  選舉儀式一直就在法蘭克福大教堂舉行,而公元1562年後,被確認成為皇帝者的加冕儀式也在此舉行。自公元936年,奧托一世再次統一帝國版圖。從此以後,德國國王就是神聖羅馬帝國的皇帝。千年過去,在這個城市,共選出33位皇帝,這個法蘭克福教堂也隨之被“皇帝教堂”的稱謂所取代。

  直到19世紀初的公元1806年,拿破崙攻佔德國,歷時近千年的神聖羅馬帝國覆滅。***附註:神聖羅馬帝國又被稱“德意志第一帝國”、19世紀中葉鐵血宰相卑斯麥統治下的德國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而希特勒統治下的德國被稱之為“德意志第三帝國”***

  從歐洲某個地區或者某個城市作為引子,你可以讀到一大段歐洲經典的古代歷史。同樣,一個法蘭克福,就可以讓我們大致瞭解了神聖羅馬帝國那段人類文明史上的輝煌和殘虐。與朋友坐在街頭咖啡館裡,談笑間想象著曾經在這家咖啡館臨近的土地上所發生的光明與黑暗、嚮往與追求,真為他們發展到今天如此完美的社會形態而感到慶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