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的翻譯技巧方法

  文言文翻譯和很多題目一樣,也是按得分點賦分的。命題人設定文段中的某一句作為翻譯題,說明此句有特殊之處。或考其中的某實詞、某虛詞,或考其中的某句式,在做文言文翻譯題時,首先要思考所翻譯句的命題點在哪裡,抓住了命題點,也就抓住了基本的得分點。接下來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希望大家喜歡!

  一

  一、文言文翻譯的基本原則

  1、抓住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準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抓住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①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②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

  3、熟悉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理解與現代漢語不同的句式和用法內容,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二、文言文翻譯的基本方法

  所謂直譯,是指用現代漢語的詞對原文進行逐字逐句地對應翻譯,做到實詞、虛詞儘可能文意相對。所謂意譯,則是根據語句的意思進行翻譯,做到儘量符合原文意思,語句儘可能照顧原文詞義。

  三、具體步驟——翻譯“六字法”

  留、換、調、刪、補、變。

  1、“留”即保留文言文中的一些基本詞彙和專有名詞。

  包括:①在現代漢語中仍常用的成語或習慣用語,一般人都能夠理解,可以保留不譯***譯了,反而顯得不通順***,如“勞苦而功高如此,未有封侯之賞”***《鴻門宴》***,“勞苦功高”這個成語就可以保留不譯;②朝代、年號、諡號、廟號、人名、爵位名、書名、地名、官職名、器物名、度量衡等專有名詞,也可保留不譯。

  2、“換”:

  ①將文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詞,②將古漢語的單音節詞替換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③將古今異義詞替換成古代漢語的意思,④將通假字替換成本字,⑤將活用的詞替換成活用後的詞等。翻譯要徹底到位,以防文白混雜,不倫不類。

  3、“調”即按照現代漢語的習慣,在對譯的基礎上,將特殊句式的語序調整過來,使譯句暢達。

  翻譯時需要調整語序的句子主要有以下幾種:①介賓短語後置句,翻譯時要將介賓短語移至謂語的前面。②定語後置句,翻譯時要把定語移到被修飾、限制的中心語之前。

  4、“刪”即把沒有意義或不必譯出的襯詞、虛詞刪去。

  文言句子中有些詞,如句首語氣詞“蓋”“夫”、音節助詞“之”、用於特殊場合的連詞“而”等,在翻譯時刪去之後也不影響譯文的準確、通順,便可刪去不譯。

  5、“補”即補出文言文中省略的成分或隱含的成分,如句子中省略的主語、謂語、賓語以及介詞“於”等,從而使句意完整。

  6、“變”指根據語境,靈活變通地翻譯。

  這往往是上述五種方法都用上了,還難以準確翻譯時的一種方法。尤其是碰到文言文中運用修辭或典故的地方時,應學會變通地翻譯。如:①對比喻句的翻譯,應儘量保留比喻的說法,如果不能保留,只譯出本體即可。如《過秦論》中“金城千里”,可譯為“遼闊的國土,堅固的城池環繞,牢固可靠”。

  四、文言文翻譯的重點知識

  從近幾年的文言文主觀翻譯題來看,考查的是對全句的理解,但命題人選擇文句是獨具慧眼的。他們往往會選擇那些有重要語法現象的文句讓考生翻譯,同時也將其列為高考閱卷的採分點,因此,考生必須特別注意這些採分點。在答題時,我們除了把握句子翻譯“信、達、雅”的要求,掌握“留、換、調、刪、補、變”等六種翻譯方法外,還需注意以下七個關注點:

  ***1***詞類活用

  詞類活用是文言文中特有的語法現象,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也是高考命題專家特別關注的一項內容。因此,在翻譯文言文的時候,一定要認真把握,仔細辨別。詞類活用主要包括名詞的活用、形容詞的活用、動詞的活用等。在翻譯文言文遇到含有詞類活用的句子時,一定要先判斷出詞類活用的型別,然後據此推斷其意義。

  例:兄曰:“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於是速歸之。

  譯文:哥哥說:“且不說弟弟不能砍柴,縱使能砍柴,還是不能去做。”於是讓張誠趕快回家。

  【解析】“樵”,名作動;“歸”,使動。

  例:夫食為民天,民非食不生矣。三日不粒,父子不能相存。

  譯文:吃飯是老百姓的事,老百姓沒有吃的就無法生存了。三天不吃糧食,父親和兒子就不能保全。

  【解析】“粒”活用為動詞,吃糧食。

  ***2***特殊句式

  文言文中有許多特殊句式,如“判斷句、被動句、倒裝句、省略句”等。含有特殊句式的句子,常被命題老師看重。要想能夠準確翻譯此類句子,就必須要能夠譯出其句式特徵。

  例:況,吳人,恃才少所推可。

  譯文:***顧***況,是吳地人氏,自恃有才華,很少有他推薦認可的詩文***或詩人***。

  【解析】無語言標誌的判斷句。

  例:近日之事,釁難將成,賴陛下英明速斷,故罪人斯戮。

  譯文:近日的事,禍端將要釀成,幸虧陛下英明果斷,因而嚴懲了罪人。

  【解析】結構助詞“斯”為提賓標誌,“罪人斯戮”即“戮罪人”。

  ***3***一詞多義

  古代漢語的詞語大多是多義的,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常常是翻譯題考查的重點。在具體翻譯時,我們一定要注意結合具體語境從眾多的義項中選擇出最恰當的一個進行翻譯。

  例:永樂元年入朝,留為故官。未幾,復謝去。

  譯文:永樂元年被徵召入朝,留下擔任原來的官職。不久,又辭官離去。

  【解析】“故”為“原來”“謝”為“推辭”。

  例:使者至,所發皆經史,置其半不啟,乃免於禍,人以為至行所感雲。***08四川卷***

  譯文:使者到來,開啟看到的全是經史書籍,丟下另一半未開啟,才免於禍患,人們認為是崇高品行感應的結果。

  【解析】得分點“發”為“開啟”,“置”為“丟棄”,“以”為“認為”“至行”為“崇高品行”。

  ***4***古今異義

  文言文中的古今異義現象非常普遍。這一知識點也是高考命題經常涉及到的內容。我們在翻譯文言文時尤其要特別注意那些存在古今異義的詞語,千萬不可以今譯古。

  例:及得召見,遂見親信。

  【解析】這裡的“親信”是“親近信任”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常指“親近而信任的人”。

  例:無論弟不能樵,縱或能之,且猶不可。

  【解析】這裡的“無論”是“不要說”之意,而現代漢語中則是表示無條件關係的連詞。

  ***5***單音節詞

  現代漢語詞彙以雙音節為主,而古代漢語詞彙與此相反,以單音節為主。此類知識點也常常是高考命題老師重點關注的物件之一。因此,我們平時的複習備考過程中要加強對單音節詞翻譯的訓練。在具體翻譯文言文時,一定要注意不要輕易地把古漢語的詞彙當成現代漢語的雙音節詞去解釋。

  例:隱處窮澤,身自耕傭。臨縣士民慕其德,就居止者百餘家。

  【解析】此句中的“耕傭”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耕”和“傭”兩個詞,意思是“種田”“做工”。按照評分標準如若不能解釋出“傭”的含義要扣分。所以該句應譯為:***孟嘗***隱居在偏遠的湖澤,親自種田做工。臨縣的士人民眾仰慕他的道德,到他那裡定居的有百餘戶。

  例:遂大困,尋死富陽。

  【解析】此句中的“尋死”並非現代漢語中的雙音節詞,而是“尋”和“死”兩個詞,意思是“不久”“死在***富陽***”。該句應譯為:於是極度貧困,不久死在富陽。

  ***6***固定結構

  固定結構是文言文中的一種特殊現象,在翻譯時有相對固定的格式。如果不按照固定的格式翻譯就會出現錯誤,因此,在翻譯文言文時只能用它的固定意思來翻譯,不能擅自意譯。

  例:諡號所以垂之不朽。

  【解析】“所以”,由指示代詞“所”和介詞“以”構成,表示動作行為所憑藉的方式,可譯為“用來……的方式”。

  例:比敕公千條萬端,何意臨事悖亂!

  【解析】“何意”,由疑問代詞“何”與名詞“意”構成,詢問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為什麼”。

  常見的固定結構還有:何以……為?***表反問語氣,譯為“為什麼……”***無乃……乎?***表示揣度語氣,譯為“恐怕……吧”***、奈……何?***表示用來詢問的,“拿……怎麼辦”***、得無……乎?***表示懷疑與揣測語氣,譯為“恐怕……吧”***等。

  ***7***修辭知識

  文言文中常見的修辭有比喻、借代、互文、委婉等。具有這些特點的句子大都不能採用直譯的方式,而應根據其修辭方式的特點採用相應的意譯方式。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有的需將喻體直接換為本體,有的就需抓住喻體採用形象描繪的方式進行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採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應採用直接點明借代本體的方式進行翻譯;如果採用的是互文的修辭方式,翻譯時就要把相應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意譯;如果需翻譯的句子是委婉的修辭方式,就要根據語境譯出句中所要表達的意思。

  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解析】此句採用了互文的修辭方式。如果不瞭解此修辭方式很容易將此句誤譯為:不因為外物的美好而感到喜悅,也不因為自己的坎坷而感到悲傷。正確的翻譯是要把相對應的內容合併到一起。此句應譯為:不因為外物的好壞、自己的得失而感到喜悅或悲傷。

  例: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

  【解析】該句採用了比喻的修辭方式。此句中的“日薄西山”就是比喻祖母劉氏壽命將盡。在翻譯時可採用描述性的語言將其譯為:只因為祖母劉氏的生命就像太陽將要落到西山一樣,奄奄一息,生命垂危。

  例:金就礪則利。

  【解析】此句採用的是借代的修辭方式。“金”是借代,代指“金屬製成的刀劍”,屬材料代物。翻譯時要直接點明借代的本體,譯為:金屬製成的刀劍放在磨刀石上去磨就鋒利。如果不瞭解該句中使用了借代的修辭方式就很容易鬧出笑話來。

  

  1***、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理解。

  要譯好一個句子,同樣要遵從“詞不離句,句不離篇”的原則。要把文言語句放到上下文中來理解,放到具體的語言環境中來斟酌。判定文言虛詞的意義和用法,一字多義的實詞到底是哪個義項,文言句式是如何選用的,怎樣準確斷句,意譯如何進行,這些都要依託上下文。離開了一定的語言環境,句子往往很難準確理解,也就很難能翻譯好。有些考生不注重推敲上下文,兩眼只盯著要求翻譯的句子本身,結果是“欲速則不達”,翻譯中出現偏差甚至錯誤,這就是沒有語境意識造成的。

  2***、翻譯最基本的方法是將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

  古漢語與現代漢語的區別在於,古漢語以單音節詞為主,即一個字就是一個詞;而現代漢語以雙音節詞為主,即由兩個字構成一個詞。將古漢語翻譯成現代漢語,在多數情況下就是把單音節詞轉換成雙音節詞。理解並掌握了這一方法,許多翻譯題做起來就不難了。

  例:自以不能廣施,至使此人顛沛,乃於所植竹處溝上立小橋,令足通行。

  譯文:自己認為不能夠廣泛施恩,以至使得這個人跌倒了,於是就在種植竹子處的水溝上建立一座小橋,讓人足以能夠通行。

  原句中的“自”“以”“廣”“施”“至”“使”“此”“乃”等都是由單音節詞換成了雙音節詞。

  3***、掌握文言文翻譯的“換”“調”“留”“增”“補”“刪”五字訣。

  五字訣是譯文語言組織的基本方法和技巧。舉例簡述如下:

  ***1***“換”。對那些詞義已經發展,用法已經變化,說法已經不同的詞,在譯文中替換為現代漢語。

  例9:叟識其意,曰:“老夫無用也。”各懷之而出。***09安徽卷***

  譯文:老人知道了我們的心思,說:“我不需要***它們***了。***於是我們***各自揣著書出來了。

  “叟”換成“老人”,“識”換成“知道”,“意”換成“心思”,“懷”換成“揣著”。

  ***2***“調”對文言語句位置與現代漢語不同之處,主要是主謂倒裝、賓語前置、定語後置、狀語後置等倒裝現象,譯文依據現代漢語的語言規範,對成分位置作必要的移位調整。如例5中的定語後置,例6中的狀語後置,例7中的賓語前置。

  ***3***“留”。保留古今詞義完全相同的一些詞。保留特定的專名術語,如人名、地名、民族名、官號、諡號、年號、特殊稱謂、特殊的學術或專業術語,現在已經消失的事物等。

  例10;與郡丞元寶藏深相交結,前後令長,未有不受其指麾者。***09年全國一卷***

  譯文:與郡丞元寶藏結交很深,前前後後的縣令縣長,沒有不受到他指揮的。

  ***4***“增”。文言文省略現象較為突出,如省略句中的主、謂、賓成分,介詞,數詞後面的量詞,甚至還有省略一個分句的現象,翻譯時應根據現代漢語的語法規律增補必要的語言成分。如例1中的省略賓語,例2中的省略主語,例6中的介詞省略,例7中的動詞省略等。

  ***5***“補”,就是將文中省略掉部分補充出來。

  ***6***“刪”。文言語句中有些虛詞的用法,現代漢語沒有類似用法的詞語,也沒有類似的句法結構,翻譯時只能刪除削減。如發語詞“夫”“維”,起提賓作用的助詞“之”經及一些湊足音節的助詞。如例9中的“也”“而”。

  4***、增強文言功底,培養文言語感。

  這是做好翻譯題乃至做好所有文言文題目最根本的一點。文言文閱讀理解能力的形成和提高決非一朝一夕之功。以上所講的方法和技巧說到底都還是“末技”;其實,根本的技巧還是來自功底,來自內力。為了增強文言功底和文言閱讀的內力,考生一要做好文言實詞、文言虛詞、文言句式、詞類活用等方面的知識儲備;二要注重平時積累。文言知識點很多,考生要養成積累的習慣,隨時隨地、一點一滴地積累,聚沙成塔,集腋成裘;三要注意複習以前學習過的課文,因為做高考題許多就是對平時學習過的課文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甚至有些考查的知識點就直接來自學習過的課文。因此要回歸課本,尤其是對於文言文閱讀能力較弱的同學;四要多練習,通過練習來掌握500字左右的文言文段的閱讀套路,培養文言語感,增強解題能力。

  

  互文

  互文,上下文各有交錯省卻而又相互補足,互動見義合併而完整達意,不可直譯。如:

  ①秦時明月漢時關。***王昌齡《出塞》***

  譯:秦漢時的明月,秦漢時的關。

  將“秦”、“漢”兩個作主語的朝代名詞放到一起。

  ②主人下馬客在船。***白居易《琵琶行》***

  譯:主人客人下馬上船。

  如果我們譯出的句子是這樣:主人下馬,客人上船。主人白居易沒有上船,如何“移船相近邀相見”?所以,要把同為主語的“主人”、“客”,同為謂語的“下馬”、“在船”分別放到一起,再進行翻譯。下例類推。

  ③燕、趙之收藏,韓、魏之經營,齊、楚之精英。***杜牧《阿房宮賦》***

  譯:燕、趙、韓、魏、齊、楚聚斂收藏的珠寶、珍奇、精品。

  這些句子直譯就使句子的意義不全,要重新組合,相互補充,意譯出正確的意思。把同一成分組合後,放到一起翻譯。

  比喻

  比喻修辭在翻譯時要譯出其比喻的意義,尤其要注意譯出借喻的本體。

  ①金城千里。***賈誼《過秦論》***

  譯:堅固的城防方圓一千多裡。

  “金城”,不能譯為“金子修築的城”或“金屬修築的城”,因現代漢語中沒有這樣的說法。所以意譯為“鋼鐵般的城防”或“堅固的城防”。

  ②幽於糞土之中而不辭者。***司馬遷《報任安書》***

  譯:埋沒在汙穢的監獄中卻在所不辭***的原因***。

  “糞土之中”指骯髒的地方,不能直譯,應譯出其比喻義“汙穢的監獄中”。

  ③天下雲集響應,贏糧而景從。***賈誼《過秦論》***

  天下人像雲一樣聚集起來,像回聲一樣應和著他,擔著糧食像影子一樣地跟隨著他。

  “雲”、“響”、“景”都是比喻用法,要譯為“像雲一樣地”、“像回聲一樣地”、“像影子一樣地”。

  借代

  ①臣以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況大國乎?***司馬遷《廉頗藺相如列傳》***

  譯:我認為平民百姓交往尚且不互相欺騙,更何況大國之間的交往呢?

  例句用了借代的修辭手法,翻譯時應該譯出借代的本體。“布衣”指平民百姓身上穿的粗布衣服,也就代這些穿粗布衣服的人,譯為“平民百姓”、“百姓”。

  ②無絲竹之亂耳。***劉禹錫《陋室銘》***

  譯:沒有嘈雜的音樂擾亂兩耳。

  “絲竹”,本來是指絲線和竹子,這裡用來代用絲線和竹子製成的絃樂器和管樂器,又因這些樂器能奏出音樂,故代音樂。古漢語中這樣的例子還很多,如“杏壇”代教育界,“社稷”代國家,“干戈”代戰爭,“桑梓”代鄉里,“祝融”代火災,“紈袴”代富家不肖子,“管絃”代音樂,“筆墨”代文章,“朱門”代富家,“而立”代三十歲,“杜康”代酒,“丹青”代史冊,“鐘鼎”、“山林”代在朝、在野,“縉紳”代官員,“三尺”代法律或劍,“萬鍾”代高官厚祿等。

  委婉

  委婉,主要是避諱。如把國王的死說成“山陵崩”,把自己的死說成“填溝壑”。凡遇到這種情況,按現代漢語表達習慣來譯就可以了。

  ①若有從君惠而免之,三年將拜君賜。***《崤之戰》***

  譯:如果仰賴貴國國君的恩惠,我們國君赦免了我們,三年後我們將要興師報仇。

  “拜君賜”如果直譯的話,就是“拜領你的恩賜”,根本就不能反映說話者的意思。實際上這裡表達的是一種含蓄的挑戰,意思是要來回報,而回報的方式是報仇。

  ②生孩六月,慈父見背。***李密《陳情表》***

  譯:生下我才六個月,慈祥的父親就去世了。

  “見背”是古人避諱的說法,實際上就是“死”、“去世”的意思。我們翻譯時就應該把它譯出來。

  用典

  ①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李密《陳情表》***

  譯:我活著應當不惜肝腦塗地,死了也要報恩。

  “結草”是化用古代報恩的傳說。一個士大夫將其父的愛妾另行嫁人,不使殉葬,愛妾已死去的父親為替女兒報恩,將地上野草纏成亂結,絆倒恩人的敵手而使恩人取勝。所以應翻譯為“報恩”。

  ②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辛棄疾《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

  譯:元嘉年間,宋文帝想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草率出兵,結果只落得自己回顧追兵,便倉皇失措。

  “元嘉”是南朝宋文帝元嘉年間,“封狼居胥”是一個典故,漢武帝時,大將霍去病大敗匈奴,追至狼居胥山,封山而還。翻譯時要懂得典故,譯出典故所反映的意思。翻譯為“像霍去病那樣建功立業”。

  ③鍾期既遇,奏流水以何慚?***王勃《滕王閣序》***

  譯:既然遇到鍾子期那樣的知音,演奏高山流水的樂曲又有什麼羞慚呢?

  例句中引用《列子·湯問》中的典故,俞伯牙彈琴,鍾子期能聽出他是“志在高山”還是“志在流水”,遂成知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