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長與山海經語文教案

  《阿長與山海經》描述了魯迅先生在晩年回憶童年時期、少年時期、青年時期的人和事,把記敘、描寫、抒情和議論有機地融合為一體,充滿詩情畫意。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阿長與山海經》教案

  【思路綜述】

  阿長在魯迅的童年生活中是一個非常重要的人物,所以在魯迅筆下常常出現。在這篇回憶性散文裡,魯迅飽含深情集中記敘了長媽媽給他兒時留下的印象,人物形象鮮明,細節描寫逼真,情感真摯深沉,無疑,教學中抓住這些亮點分類突破。

  【教學簡說】

  一.感知人物

  1、布臵自讀課文,要求讀准以下字音。

  駭 擄 悚 絮說 惶急 瘡疤 詰問 渴慕 霹靂 闢頭 畫舫

  2、根據你對課文的理解,用‚阿長是一個 的人‛說話。可以用課文中的詞句,也可以自己概括。全方位感知人物,可以從外貌、身份、細節、性格等各方面說。

  可以有如下一些說法: 阿長是一個一向帶領著我的人; 阿長是一個黃胖而矮的人; 阿長是一個別人不注意姓名的人; 阿長是一個喜歡切切察察的人; 阿長是一個睡相不好的人; 阿長是一個不許我走動的人; 阿長是一個懂得許多規矩的人; 阿長是一個煩瑣之至的人; 阿長是一個迷信的人; 阿長是一個善良的人; 阿長是一個樸實的人; 阿長是一個熱情為‚我‛著想的人; 阿長是一個具有偉大神力的人; ……

  教師小結:總之,阿長是一個好人,但又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她是一個複雜的人。那麼這樣一個人,作者對她的感情怎樣呢?接下來我們完成了下一步活動就能夠明確了。

  二.拎出線索。

  1.教師讀課文,學生聽。

  2.問: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怎樣?邊聽邊標出課文中表示作者對阿長感情的詞句。

  明確:作者對阿長的感情是變化的,從‚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三.品味細節

  1.讀課文,要求找出作者感情變化的原因。

  教師提示:我們知道,‚沒有無緣無故的愛,也沒有無緣無故的恨‛作者的感情變化是因為發生了一些事情。也就是說,這些事情就是我感情變化的原因。下面請同學們分小組聯讀課文,用簡要的話概括出這些事情。

  明確:一共寫了七件事。

  ①常喜歡切切察察 ②限制我的行動 ③睡覺時擠得我無法翻身

  ④懂得許多規矩和麻煩的禮節 ⑤講長毛攻城時護城 ⑥謀害我的隱鼠 ⑦為我買《山海經》

  2、這些事中哪些地方寫得最細,最精彩。請找出來,用‚ 寫得好,它寫出了 ‛的句式進行品析並說話。

  學生活動。

  四.想象創新

  我們假設阿長現在還健在,她讀了魯迅這篇文章,會對魯迅說什麼?

  請同學們緊扣課文內容與人物性格特徵,放飛想象的翅膀,賦予人物新的時代特色,代長媽媽說些話。

  教師舉例:

  哥兒啊,我雖無名無姓,但經你一寫,現在也成了名人了,可是你說我無名無姓,生得黃胖而矮倒也罷了,怎麼連頸上的灸瘡疤也寫進去了呢?說我規矩多、煩瑣、迷信也罷了,那時誰不迷信啊?可是你,怎麼連我睡相不好這種私事都寫進去了呢?特別是給你講長毛故事時,講的將我們擄去後,讓我們脫下褲子站在牆頭,大炮就放不出來,你也照實寫下來了,你不怕人笑話我還怕人笑話呢!

  附:板書設計

  阿長與《山海經》

  感知人物 煩瑣、愚昧、迷信 善良、樸實、真誠

  拎出線索 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

  品味細節 豎手指、睡覺姿態、古怪儀式、講長毛

  想象創新 緊扣人物性格、聯絡現實生活

  【評點】此設計以感知人物形象開始,以把握人物性格終結,整體教學過程線條單純,以一個問題帶動全篇的鑑賞性閱讀;形式活潑、無拘無束的自由暢談,容易掀起課堂高潮。同時,充分發揮學生閱讀的主動性與創造性,讓學生自主地研讀課文,增加了閱讀的深度和廣度。最後一個環節的設臵,實際上是促使學生回讀課文,更深層次地把握人物性格,溝通了課本內外、課堂內外,使語文學習與現實生活水乳交融。

  教學目的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對阿長的思想感情。

  2.理清文章的思路,弄清記敘的順序。

  3.學習本文圍繞中心選擇材料刻畫人物的方法。

  4.理解重要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重難點

  1.認識阿長的品格風貌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刻畫人物的方法。

  3.正確認識阿長性格中的缺點。

  4.對重要語句深刻含義的理解和主題深度的把握。

  教學設想:

  教學方法

  針對教材的特點,尊重認知規律,體現教師主導和學生為主體的課堂地位。可採用‚導讀法‛;也可採用‚整體感知一重點的研讀一揣摩遷移‛三步走的模組式;也或採用學生在教師指導下的講講、讀讀、議議的方法。

  教學時數 2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一、導語設計

  我相信同學們一定了解魯迅先生的散文集––––《朝花夕拾》,因為在初一時,我們已經學習了從中選出的一篇優美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今天,我們再學一篇選自《朝花夕拾》中魯迅先生回憶童年生活的散文《阿長與〈山海經〉》。

  二、解題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我國現代偉大的革命家、文學家、思想家。《阿長與〈山海經〉》是一篇情思雋永、蘊涵深刻的佳作。在這篇文章裡,魯迅通過對幼時保姆長媽媽以及她為我尋找《山海經》一書的有關情景的追憶細膩而饒有風趣地表現了‚我‛對長媽媽的認識過程,讚頌了勞動人民的優秀品質,表達了作者深切的懷念之情。

  三、研習課文

  ***一***整體感知課文。

  1.初讀課文。

  要求:①邊讀邊給生字、生詞作記號。②給段落標上序號。③用符號標出作品中的主要人物。④瞭解文章的大致內容:人物、思路、所寫的事情等。

  2.藉助工具書解決生字詞。

  ***二***具體研習。

  1.明確目標。細讀課文化,研習以下幾個問題。

  ***1***文章選取了長媽媽哪些事情作為寫作材料,這些材料表現了長媽媽怎樣的品格風貌?

  ***2***這些材料是按什麼順序來安排的?

  2.學生研習,教師巡迴指導。

  學生研習,可以採用分小組討論的方式進行,要求將討論的要點寫在書上相應的位臵,並與原文相結合作評、點、批、注。教師通過巡迴指導幫助學生解決困難,注意研習情況的資訊反饋。

  3.研習效果反饋。***學生髮言,教師點撥,板書重點內容。***

  問題①:本文圍繞長媽媽寫了這樣幾件事:A、交待‚阿長‛的來歷;B、阿長喜歡切切察察和她夏天的睡態;C、她懂得許多規矩;D、講‚長毛‛的故事;E、給‚我‛買《山海經》。

  問題②***點撥提示內容***:作者在安排材料時,是以作者少年時代對長媽媽的感情為線索貫穿全文的,其變化過程是‚不大佩服–––不耐煩–––空前敬意–––新的敬意‛。這種‚層層剝筍‛的方式,使長媽媽的形象在先抑後揚、對比映襯中得到充分的展示。

  問題③***點撥提示***:文章圍繞長媽媽選擇了5個方面的事情,又以感情變化為線索安排,使長媽媽的品格風貌表現得非常突出。開頭的第1、2段,作者以深厚的感情和簡練的筆法介紹了長媽媽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旨在說明她是一個沒有社會甚至連真實姓名也不為人們所知的平凡勞動婦女。接著第3–5段,從‚我不大佩服‛的感情角度,寫了長媽媽喜歡‚切切察察‛和夏天在床間擺成一個‚大‛字的睡態,刻畫了她質樸而嘮叨、略帶粗野的性格。第6–12段,著重從‚我‛的‚不耐煩‛去寫長媽媽懂得許多規矩,如說人死為‚老掉了‛,不能進死了人和生了孩子的屋子等,文章述說這些‚瑣碎之至‛的規矩,意在說明長媽媽有著跟千百萬深受封建思想毒害的普通勞動者一樣的特點:質樸的品質和迷信的缺點。第13–18段:隨著感情的變化,作者又從‚我‛對長媽媽產生的‚空前的敬意‛,來寫長媽媽講‚長毛‛的故事,從而提示了愚昧的一面。第19–29段:文筆一轉,寫了‚我‛對長媽媽產生‚新的敬意‛的原因,是長媽媽用自己微薄的收入給‚我‛買回了‚我‛渴望已久的帶畫的《山海經》,展示了她的‚偉大的神力‛––––‚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從而突出了她對‚我‛的關心和體現出來的熱情、仁慈、樂於助人的品質。而長媽媽高潔的靈魂也就在這‚剝筍‛式描寫裡,在由表及裡、淺而深的認識過程中得以完整而清晰的展現:她是沾染封建迷信而又質樸、善良、慈愛的勞動婦女。作者在充分展現了長媽媽的品格風貌之後,在文章的結尾以深厚的感情抒發了自己對她的懷念之情。

  四、課堂小結

  解說:這一環節主要是對學生在研習中的表現進行總結,好的現象進行表揚,給予鼓勵,對不良現象要明確指出,並要求改正,從而達到培養學生良好學習習慣的目的。

  五、布臵作業

  1.有感情地朗讀全文,根據習題三,析讀課文中買《山海經》的部分。

  2.課外閱讀***朝花夕拾***。

  第二課時

  一、檢查作業情況

  二、研習課文

  1.研習目標。

  ***1***指導學生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

  ***2***品味本文的語言。

  2.具體研習。

  教師出示目標後,由學生獨立閱讀思考,對相關文字進行評、點、批、注,要求做到注意力高度集中,還想互相提問,排除相互干擾,遇到問題舉左手,由教師幫助解決。教師巡迴輔導的同時注意收集各種資訊,使教師對學生的發言進行點撥提示,具有針對性。

  3.研習反饋。

  學生髮言,教師有針對性地進行點撥提示。

  目標①分析刻畫人物的方法。

  作者在刻畫長媽媽的形象時,採用了多種方法,使人物形象生動、鮮明。

  A、描寫法:如寫長媽媽是個普通勞動婦女,作者除簡介她的身份、地位、名字的來歷外,著重選擇了兩個生動的細節:一是她在‚向人低聲絮說些什麼事‛的時候,還要‚豎直第二個手指‛,在空中上下搖動,或者點著對手或自己的鼻尖;二是夏天睡覺時,‚她又伸開兩腳兩手,在床中間擺成一個‘大’字‛。長媽媽質樸、略帶粗野的性格在這些細節中刻畫得栩栩如生,收到了此處無聲勝有聲的藝術效果。

  本文中對人物的語言描寫和動作描寫別具特色。如元旦時,她教‚我‛說恭喜的話和吃福橘的情節,作者通過‚伸出……按住……惶急……‛‚搖……笑……塞……‛這些動作的‚恭喜恭喜!大家恭喜!真聰明!恭喜恭喜!‛充滿歡欣和熱情的語言寫出了真誠的祈求,表現了她善良而迷信的一面。

  心理描寫,突出中心。如當長媽媽買回了《山海經》後‚我似乎遇著了一個霹靂,全體都震悚起來‛,這個心理活動,寫出了‚我‛的吃驚。正是這種吃驚,引起了另一心理活動––––對長媽媽產生了‚新的敬意‛,從而揭示了文章的主旨。

  B.對比、映襯法:本文中將‚叔祖‛與長媽媽進行了對比,突出了長媽媽對‚我‛的熱情和關心,《山海經》的模樣和‚寶書‛進行對比映襯,突出‚寶‛的特殊意義––––視‚長媽媽‛給‚我‛買書的偉大神力為‚寶‛,視《山海經》的內容為‚寶‛。

  目標②品味本文的語言。

  本文的語言有的含義深刻,有的詼諧幽默,有的感情濃烈,細細品味,妙趣無窮。

  如:‚這實在是出於我意想之外的,不能不驚異。我一向只以為她滿肚子是麻煩的禮節罷了,卻不料她還有這樣偉大的神力。從此對於她就有物特別的敬意,似乎實在深不可測;夜間的伸開手腳,佔領全床,那當然是情有可原了,倒應該我退讓。‛這是‚我‛聽了長媽媽給‚我‛講了長毛的故事之後的心理反應的一段文字中,作者以兒童的心理來認識長媽媽的‚偉大神力‛,實際上是對長媽媽的愚昧迷信以一種苦笑進行諷刺。整段文字寓莊於諧,增添了幽默風趣之感。

  再如,當長媽媽給我買回了《山海經》之後,這又使我產生了新的敬意了,‚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卻能夠做成功。她確有偉大的神力。謀害隱鼠怨恨,從此完全消滅了‛。這段文字中‚發生新的敬意‛。是對長媽媽能做成‚別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的‚偉大神力‛––––中華民族‚最值的寶貴的民魂‛:對青少年的關心愛護和腳踏實地的‚實幹‛精神的歌頌。

  又如:‚但那是我最為心愛的寶書,看起來,確是人面的獸;九頭的蛇;一腳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沒有頭而‘以乳為目,以臍為口’,還要‘執干鏚而舞’的刑天。‛這段文字裡對刑天‚執干鏚而舞‛再次描寫,既前後照應,又表現了我的思想感情。刑天在故事中是富有判逆精神的神,他蔑視天帝,死而不屈,表現了極強的反抗精神,而‚我‛酷愛刑天,正曲折地表現了魯迅不屈服於20年代圍攻他的黑暗社會勢力的鬥爭決心,使文章具有了‚自敘傳‛的色彩,增強了文章的真實感和戰鬥力。

  三、課堂總結

  1.對兩節課的教學內容進行總結。

  2.對學生的學習表現進行總結。

  3.對學習方法進行歸納總結。

  四、拓展遷移,布臵作業

  對看課後練習四,寫一個你所熟悉的人。

  阿長與《山海經》

  【備課時間】:2006年8月30日 【授課時間】:2006年 月 日

  :

  2、瞭解細節描寫對刻畫人物的作用。

  2、感受長媽媽的人品。

  3、學習魯迅從小就喜愛讀書的良好品質。

  【教學重點】:

  學習圍繞中心選材,選材要詳略得當。

  【教學難點】:

  通過觀察和感悟生活,從生活現象中挖掘深刻的主題。

  【教學方法】:導讀法

  【教具準備】:小黑板

  的反思

  這節課是根據我的預設教案上的,我認為這節課上的較成功的原因在於:

  第一,讓學生積極參與教學,在合作學習中自己主動去思考。在整節課中,教師點撥、總結的時間在15分鐘左右,其餘的時間都有學生來參與,所有問題都在學生主動思考、醞釀中解決,充分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

  第二,教師要將問題設計巧妙,使新舊知識發生合理而自然的聯絡。從學過的《從白草園到三味書屋》中講美女蛇的長媽媽引導給我買《山海經》的阿長,學生感到自然、輕鬆。問題的設定:從假如阿長是你的保姆,你討厭她的哪些方面?緊接著提出從我討厭她的事例及把《山海經》說成《三哼經》可推測出阿長什麼樣的學識及地位?最後提出:如此沒有文化的一個人,連書也分不清,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買到書之後她是怎樣的心理?這些問題的設定就給學生一個清晰的思路,形成較完整的知識體系。

  第三,給學生一個主動思考,想象的空間。如在提問中;阿長是一個沒有文化的人,她是如何買到《山海經》的?這些問題充分發揮了學生豐富的想象力,他們覺得有話說,有意思。

  通過這節課,我深深體會到學生的潛力說無限的,他們的想象是豐富的。他們討厭阿長的地方就是作者兒童心理的正常反映,阿長學識,地位的研討正是揭示了她為何有這些令人討厭的原因。

  這節課給我的影響比較深,它將給我以後的教學啟迪,讓我不斷反思,提高,完善自己課堂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