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家傲·秋思范仲淹

  《漁家傲·秋思》是由范仲淹創作,是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今陝西延安市***時寫的一首抒懷詞。小編為大家整理了這首作品的全文和意思,希望大家喜歡。

  《漁家傲·秋思》

  作者:范仲淹

  塞下秋來風景異。衡陽雁去無留意。四面邊聲連角起。千嶂裡。長煙落日孤城閉。

  濁酒一杯家萬里。燕然未勒歸無計。羌管悠悠霜滿地。人不寐。白髮征夫淚。

  《漁家傲·秋思》意思:

  邊境上秋天一來風景就全都不同了,向衡陽飛去的雁群毫無留戀的情意。隨著軍營的號角聲響起,四面傳來戰馬嘶鳴的聲音。像千里屏障一樣並列的山峰,煙霧瀰漫中,落日朦朧,只見四野荒漠,一座孤城緊緊關閉著。

  空對愁酒一杯,離家萬里,思緒萬千,想起邊患不平,功業未成,不知何時才能返回故里。羌笛的聲音悠揚,寒霜灑滿大地。和徵人們不能入寐,他們都愁白了頭髮,流下傷心眼淚。

  《漁家傲·秋思》註釋:

  ①漁家傲:詞牌名,雙調六十二字,仄韻,上下片各四個七字句,一個三字句,每句用韻,聲律諧婉。

  ②塞下:邊界要塞之地,這裡指西北邊疆。風景異:指景物與江南一帶不同。

  ③衡陽雁去:“雁去衡陽”的倒語,指大雁離開這裡飛往衡陽。相傳北雁南飛,到湖南的衡陽為止。

  ④邊聲:指各種帶有邊境特色的聲響,如大風、號角、羌笛、馬嘯的聲音。

  ⑤角:古代軍中的一種樂器。

  ⑥千嶂:像屏障一般的群山。

  ⑦長煙:荒漠上的煙。

  ⑧燕然未勒:指邊患未平、功業未成。燕然:山名,即今蒙古境內之杭愛山;勒:刻石記功。據《後漢書·竇憲傳》記載,漢和帝永元元年***89***,東漢竇憲追擊北匈奴,出塞三千餘里,至燕然山刻石記功而還。

  ⑨羌***qiāng***管:羌笛。出自古代西部羌族的一種樂器。

  《漁家傲·秋思》寫作背景:

  宋康定元年***1040年***至慶曆三年***1043年***間,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延州知州。據史載,在他鎮守西北邊疆期間,既號令嚴明又愛撫士兵,並招徠諸羌推心接納,深為西夏所憚服,稱他“腹中有數萬甲兵”。這首詞作於北宋與西夏戰爭對峙時期。宋仁宗年間,范仲淹被朝廷派往西北前線,承擔起北宋西北邊疆防衛重任。

  《漁家傲·秋思》鑑賞:

  宋仁宗朝,西夏是從西北方面侵擾中原的強大敵人。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陝西經略副使兼知延州***陝西延安***,在邊城的防禦上起了很大的作用;但朝廷腐敗,敗多勝少,只能堅守以穩定大局。本詞即作於此時。

  上片著重寫景。“塞下”二句首先點明地點,時間和邊地延州與內地不同的風光,其次具體地描述風光的不同,西北邊疆氣候寒冷,一到秋天,寒風蕭瑟,滿目荒涼,大雁此時奮翅南飛,毫無留戀之意。“四面邊聲”三句寫延州傍晚時分的景象,邊聲伴著軍中的號角響起,悽惻悲涼。在群山的環抱中,太陽西沉,長煙蒼茫,城門緊閉,“孤城閉”三字隱隱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軍事形勢。千嶂、孤城、長煙、落日,這是靜;邊聲、號角則是伴以聲響的動。動靜結合,展現出一幅充滿肅殺之氣的戰地風光圖畫,形象地描繪了邊塞特異的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