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陽中考語文詩歌鑑賞例題講解

  提高語文詩歌鑑賞能力,是洛陽中考語文備考的關鍵之一,為了幫助同學們練習中考語文詩歌鑑賞能力,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歡迎考生參考學習。

  洛陽中考語文詩歌鑑賞例題***一***

  閱讀下面兩首唐詩,完成8~9題。

  隋 宮

  李商隱

  乘興南遊不戒嚴,

  九重①誰省諫書函?

  春風舉國裁宮錦,

  半作障泥②半作帆。

  汴河③曲

  李 益

  汴水東流無限春,

  隋家宮闕已成塵。

  行人莫上長堤望,

  風起楊花愁殺人。

  [注]①九重:皇宮。②障泥:垂於馬腹兩側,用於遮擋馬蹄飛濺起的塵土的裝備。③汴河:通濟渠,隋煬帝時開挖的大運河的一段。

  8. 兩首詩題材相近,表現手法也有相同之處,請簡要分析。***5分***

  9. 《隋宮》為詠史詩,《汴河曲》為懷古詩,借用杜詩來概括,可謂一則“舉隅見煩費”,一則“引古惜興亡”。請談談你的理解。***6分***

  洛陽中考語文詩歌鑑賞例題答案

  8.兩首詩都以隋朝的衰亡為題材借古諷今,都用了對比的手法。***2分***《隋宮》用“宮錦”與“障泥”、船“帆”相對比,隋煬帝一人“乘興南遊”和“舉國裁宮錦”也形成對比直寫皇者的腐朽荒淫,極端揮霍,導致隋朝衰亡。《汴河曲》開頭兩句以“汴水長流”與“隋宮化塵”作鮮明對比,見出自然永恆、人世滄桑、豪華如煙、歷史無情。***3分***

  9.詠史與懷古,性質相近但有區別。***1分***詠史多因事興感,重在寓歷史鑑戒之意;懷古則多因跡起情,重在抒寫歷史滄桑之慨;詠史實***史實***而懷古虛***意象***。***2分***《隋宮》抓住“春風舉國裁宮錦,半作障泥半作帆”這一典型事例,表現帝王南遊的奢靡浪費,從而寓含奢淫覆國之戒;而《汴河曲》只就“汴水、隋宮、長堤、柳樹”等帶有滄桑感的物象虛加點染詠歎,抒發今昔盛衰之慨,弔古傷今之情。而正如杜詩所言,一則“舉隅見煩費”,一則“引古惜興亡”。***3分***

  洛陽中考語文詩歌鑑賞例題***二***

  桂枝香 觀木樨①有感,寄呂郎中

  陳 亮②

  天高氣肅,正月色分明,秋容新沐。桂子初收,三十六宮③都足。不辭散落人間去,怕群花、自嫌凡俗。向他秋晚,喚回春意,幾曾幽獨!

  是天上餘香剩馥。怪一樹香風,十里相續。坐對花旁,但見色浮金粟。芙蓉④只解添愁思,況東籬、淒涼黃菊。入時太淺,背時太遠,愛尋高躅。

  【注】①“木樨”為桂花的一種,逢秋開放,花小香濃。②陳亮***1143年—1194年***:一生力主抗金,竭憂於國事。此詞或作於孝宗淳熙六年***1179***秋。陳去看望曾任禮部郎官的呂祖謙,兩人縱論天下大事到夜半。呂說:不要以為當世不能用您。並對陳亮表示支援。陳很快慰。③三十六宮:這裡借指人間。④芙

  8.下闋“芙蓉只解添愁思,況東籬、淒涼黃菊”一句是如何表達情感的?請簡要分析。***5 分***

  9.此詞處處摹花之魂,又處處見作者風骨,你從詞中讀出了哪些崇高之美?請結合寫桂花

  之處簡要分析。***6分***

  洛陽中考語文詩歌鑑賞例題答案

  8.***5分***①用“芙蓉”語典表達邊愁:秋芙蓉盛開,未嘗不美,但一想起含有邊關烽火之憂的“芙蓉小苑入邊愁”,只能是頓添愁思了。②用“東籬黃菊”典故反襯作者積極用世的熱忱:黃菊只能助人淒涼,暗指淵明遺世高蹈不足取法;而桂子可 “喚回春意”,表達了作者積極用世的熱忱。

  ***寫出“芙蓉”表達邊愁,並解釋語典,得2分。寫出“東籬黃菊”用典故反襯積極用世,並能解釋完整,得3分***

  9.***6分***答:①積極用世的熱忱:桂花來自月宮,但“不辭”散落人間,而且願“三十六宮都足”,可見作者積極用世的熱忱。②清高自尊,但不矜不伐:詞人擔心因自視之高,惹得 “群花自嫌凡俗”,表達了自尊且敬人的高尚人格;③感國事艱危,欲力挽狂瀾的悲壯:時已晚秋,但作者不願自甘幽獨,仍想喚回已去的春意,把溫暖重新撒向人間。④決不隨波逐流,只能高躅獨步的幽憤:“入時太淺”,開在深秋;“背時太遠”,難以入俗流,只能愛踵先賢之高跡。

  ***每點2分,任意答出3點,加入適當的分析,即可得滿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