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工作報告心得體會3篇

  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批評的“為官不為”現象,在基層確實不同程度存在,是造成經濟政策難落地、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重要因素。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政府工作報告心得體會,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政府工作報告心得體會範文1:

  細讀2016年兩會政府工作報告,出現最多的是兩個詞,一是發展,二是改革。經濟發展新常態下,以改革促發展,以發展帶改革,這依然是“硬道理”“硬任務”。

  進入新常態,關於要不要發展、該如何發展,有些人是存在誤區的:一種是“GDP虛無論”,認為生產總值不再重要了,甚至不要GDP了;一種是“換擋焦慮症”,原來的增長方式不靈了,又要治汙治霾,又要保持增長,憂心忡忡不會發展了。

  以經濟建設為中心是興國之要,發展是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化解各種矛盾和風險,根本要靠發展,發展必須有合理的增長速度。不能簡單以生產總值論英雄,不等於不要生產總值;不再追求10%左右的高速增長,不是不要增長。換言之,不唯GDP,絕不等於“腳踩西瓜皮,滑到哪裡算哪裡”。

  從現實需求來看,實現提出的國內生產總值和城鄉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標,“十三五”時期全國經濟增速保持一定的增長是基本要求。就拿今年來看,GDP目標從去年的7.5%調整至7%左右,但城鎮新增就業1000萬人的目標沒變,7%左右的GDP增速也是完成就業目標的保障。因此,在經濟換擋過程中,增速不再是惟一績效指標,並不是單純地降低速度,而是要通過降速來實現“優質增長”,也就是“經濟換擋不失速”。

  當然,正如有學者說,“基數越大增長越難,現在跟15年前不一樣,那時候增長10%也沒多少錢,現在增加7%也是不容易的。”對於新常態,“認識”不易,“適應”艱難,“引領”更難。在產能過剩、高能耗約束的背景下,如何從粗放發展到精細發展,如何通過轉型切換增長動力,如何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考驗著我們的能力和擔當。

  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根本出路在改革。以榆林為例,作為能源型城市,資源價格下跌帶來了很大挑戰,也促使我們加快改革步伐,著力構建新常態下的煤炭交易市場體系,實現了煤炭產業產銷兩旺;實施了一批大型資源深度轉化專案,實現了轉型升級逆勢而上。2015年在極其困難的條件下,榆林地區生產總值達到3005.74億元,在全國能源城市中名列前茅。

  把握新常態下的新機遇,根本保障在作風。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批評的“為官不為”現象,在基層確實不同程度存在,是造成經濟政策難落地、部分企業生產經營困難的重要因素。治理“為官不為”,既需要思想覺悟,更需要制度跟進。除了簡政放權,更要主動作為,充分發揮好“兩隻手”的作用,打造“有效市場”和“有為政府”導幹部“為官不為”的責任。

  2015年春節前夕,在陝西考察調研時,提出了“五個紮實”的要求,強調要抓好領導幹部這個“關鍵少數”。我們將堅持發展第一要務不動搖,以不懼任何風險的勇氣,敢於擔當的責任感,努力在推進“四個全面”的過程中,讓我們的幹部有更多“存在感”,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

  政府工作報告心得體會範文2:

  2016年3月5日開幕的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上,在政府工作報告中旗幟鮮明地提出“發展是硬道理”,並將2016年定位為“穩增長調結構的緊要之年”,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關鍵之年,“改革”一詞在報告中出現80餘次。

  穩增長調結構緊要之年

  報告看點:我國經濟下行壓力還在加大,發展中深層次矛盾凸顯,今年面臨的困難可能比去年還要大;堅持穩政策穩預期和促改革調結構“雙結合”。

  解讀:“緊要之年”的說法首次出現,表明穩增長是要務,實現穩增長來自向深化改革要動力、向調整結構要空間,推進牽一髮動全身的重大改革。全國政協委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劉世錦說,調速度但不減發展勢頭,更重要的是要形成與以往不同的增長結構和動力機制,改革需要花更大氣力、有更大作為。

  經濟增長預期7%左右

  報告看點:經濟增長預期7%左右,考慮了需要和可能,與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相銜接,與經濟總量擴大和結構升級的要求相適應,符合發展規律,符合客觀實際。

  解讀:國家資訊中心總經濟師範劍平說,7%左右與全面實現小康目標相銜接,如期實現2020年國內生產總值比2010年翻一番,要從現在開始仍需保持6.7%以上的年均增速。7%左右的速度也將更多地由服務業比重提升、小微企業活力來實現,保證更加充分的就業。全國人大代表、騰訊公司董事會主席馬化騰說,產業結構調整和科技創新將優化經濟發展質量,讓經濟增長更為持續、健康。

  雙中高

  報告看點:著眼於保持中高速增長和邁向中高階水平“雙目標”。

  解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財政學會副會長賈康說,進入經濟新常態首先是經濟發展保持“中高速”,就是要速度趨穩,保持在合理區間執行;其次是結構調整優化,要推動產業結構邁向中高階,實現從“中國製造”到“中國智造”的升級。保持一個合理的增長速度,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躋身中高等收入水平,最終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目標。

  簡政放權重頭戲

  報告看點:繼續把簡政放權、放管結合作為改革的重頭戲;今年再取消和下放一批行政審批事項,全部取消非行政許可審批;用政府權力的“減法”,換取市場活力的“乘法”。

  解讀:在過去一年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簡政放權成為高頻詞,全年40次會議中22次提及簡政放權。幾年來,國務院已相繼取消和下放9批共798項行政審批事項。

  全國人大代表、廣州市律師協會名譽會長陳舒說,今年簡政放權作為政府自我革命的“先手棋”和巨集觀調控的“當頭炮”,將繼續向縱深推進,未來要繼續提高簡政放權的“含金量”,減少政府對權力的“依戀”。同時要放管結合、探索加強事中事後監管新途徑新辦法。簡政放權最終是為了給企業鬆綁,為創業提供便利,建立服務型政府。

  經濟體制改革縱深推進

  報告看點:多管齊下改革投融資體制;不失時機加快價格改革;推動財稅體制改革取得新進展;圍繞服務實體經濟推進金融改革;深化國企國資改革。

  解讀:全國政協委員、南開大學法學院副院長侯欣一表示,改革進入深水區,價格、國企、財稅等是最難啃的幾塊“硬骨頭”,必須將改革推向縱深。要著眼於長遠發展的系統重構,必須加強各項改革措施的落地,讓改革釋放更多紅利。

  區域發展新空間

  報告看點:統籌實施“四大板塊”和“三個支撐帶”戰略組合;把“一帶一路”建設與區域開發開放結合起來;推進京津冀協同發展;推進長江經濟帶建設。

  解讀:國家發改委經濟研究所所長宋立表示,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成為當前中國經濟的新亮點和經濟增長新抓手,各地之間通過公路網、鐵路網連線而派生出的基礎設施建設,以及網際網路、資訊消費、創意文化產業等,都派生出新的投資機會。既要給經濟發展增添動力,也要留下藍天綠水和“鄉愁”。

  農業現代化

  報告看點:堅持“三農”重中之重地位不動搖,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讓農業更強、農民更富、農村更美。

  解讀: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農業大學校長柯炳生說,當前,“三農”問題面臨諸多挑戰,核心在於如何用越來越少的土地、水和勞動力,生產數量更多、質量更好的農產品。“農業更強”關鍵靠科技提升、農業基礎設施改善,靠培育更高素質的“新農民”。“農民更富”的突破口是創造條件,轉移農村人口,同時讓農業實現規模化、集約化經營。“農村更美”則在於既建設農村現代基礎設施,同時保護好農村的生態環境、人文環境。

  持續改善民生

  報告看點:立國之道,惟在富民。要以增進民生福祉為目的,加快發展社會事業,改革完善收入分配製度,千方百計增加居民收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與和諧進步。

  解讀:民生保障關乎百姓利益,是政府的重要職責。醫療體制改革加速推進,養老“並軌”改革落地、招考體制改革迅速出臺、居民收入增速超過經濟增速等成就有目共睹。全國人大代表、安徽省社科院研究員錢念孫說,儘管財政支出壓力加大,但用於民生的比例達到70%以上,這讓更多百姓有更強的改革收穫感。民生保障落實到位,要通過政府簡政放權和構建完善的民生保障網來實現。

  鐵腕治汙

  報告看點:環境汙染是民生之患、民心之痛,要鐵腕治理。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天津市環保局原總工程師包景嶺說,鐵腕治理,一是環保法制建設,二是嚴格執法,三是發動群眾,四是深入改革。新環保法實施,對大氣汙染防治法、水汙染防治法進行修改,這都是加強環保法制建設的具體體現。但要讓法律“長出牙齒”,還要嚴格執法,讓違法者付出沉重代價。同時,動員廣大群眾監督各種違法排汙行為,打一場針對汙染的“人民戰爭”。

  亰高壓反腐

  報告看點:始終保持反腐高壓態勢,對腐敗分子零容忍、嚴查處。對腐敗行為,無論出現在領導機關,還是發生在群眾身邊,都必須嚴加懲治。

  解讀:全國人大代表、河南省人民檢察院檢察長蔡寧說,這兩年掀起的反腐風暴,充分體現了中央堅決反腐的決心。目前反腐的難點一是腐敗具有隱蔽性;二是在一些地方區域性腐敗和領域性腐敗交織,用人腐敗和用權腐敗共存,查處腐敗任務艱鉅;三是要如何通過制度建設讓幹部“不想腐”。下一步關鍵是要把權力關進籠子裡,依法反腐。

  政府工作報告心得體會範文3:

  兩會年年開,時勢各不同。今年兩會最重要的議程之一,就是審議“十三五”規劃綱要草案。翻開《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映入眼簾。你的期待,我的關切,“以人民為中心”謀劃未來五年的發展藍圖,由是成為本次兩會的關鍵看點。

  逾百萬名網友參與的人民網“兩會調查”中,“社會保障”“居民收入”“醫療改革”,成為目前排名前三的熱點話題。網路民意的集中流向,反映了當下社會的普遍關切:如何讓人民生活水平和質量隨著經濟社會發展不斷提高?如何充分體現全面深化改革的含金量,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找準問題的癥結所在,呼應公眾對美好生活的期待,應當充分體現在代表、委員的議案、提案裡,體現在會場內外互動、討論的細節中。

  今年是“十三五”開局之年,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起步之年,各項改革都進入“啃硬骨頭”“涉險灘”的攻堅期,謀民利、惠民生需要在“四個全面”戰略佈局下予以整體考慮、綜合推進。尤其要看到,今年我們既有“四個沒有變”的整體經濟良好形勢,也有發展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的風險和挑戰,會給造福於民帶來一定壓力。“合軍聚眾,務在激氣”,正因如此,才更加需要通過兩會這個“中國式民主”制度平臺,進一步凝聚改革共識、提振發展精氣神,從而為奔向全面小康提供重要的牽引力和推動力。

  落實有力,發展才有含金量。回望黨的以來民生建設的巨大進步,或許不難理解,為何有外國民眾會發出“學中國把錢花在民生上”的感慨:2011年到2014年,累計減貧5221萬人,相當於一箇中等國家的人口總量;2015年,城鄉居民基本醫保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380元,人均預期壽命預計比2010年提高1歲;截至去年末,全國96%的縣城實現二級及以上等級公路連通……然而,正如所說,“保障和改善民生沒有終點,只有連續不斷的新起點”,成績屬於過去,未來只會垂青永不停步、勇於進取的探路者。讓幸福的陽光照射到每一個角落,尤須增強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憂患意識與緊迫感,在怎樣打通全面小康“最後一公里”的問題上多做謀劃,多下苦功。

  系統改革,發展才有持續性。以農村精準扶貧為例,無論是實現貧困地區7000個建制村通硬化路,還是推進農村物流與電子商務融合發展,要害都在於通過協調謀劃,讓貧困人口連上生產、消費網路,進入整個社會的分工系統,從而共享改革紅利。從消除資訊聯通障礙,到協調解決改革推進難、落實難,補齊管理短板、提高部門執行效率,著眼於完善整個社會治理系統工作的轉型升級,改革舉措才能早落地,見實效。

  “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從群眾視角來看,判斷政府工作好不好,服務到不到位,最主要的就是看承諾兌現了沒有,生活改善了沒有。正因如此,那些既當改革促進派、又當改革實幹家的幹部,總是能受到老百姓的歡迎和支援;那些遇到“複雜問題”先算百姓利益大賬的改革,也總是能收穫群眾的點贊和口碑。同樣的道理,當今年兩會這個政治生活的視窗,再次與時代風雲際會的大視窗重合,代表委員們更需要展現自己“為民代言”的智慧、決心和勇氣,彙集眾智,凝心聚力,奔向“不讓一個人掉隊”的全面小康。

  “一切為民者,則民嚮往之”,以百姓之心為心,唱出民情民意“真聲音”“好聲音”,方不負代表、委員身份背後的萬千期待。

  

看過政府工作報告心得體會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