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美術課堂有效教學的建議

  課堂教學是學校實施教育的主要形式,一堂高效、有序的課,應該是活而不鬧,也就是說,課堂氣氛要寬鬆,學生思維要活躍,創作表現時要靜心、細心、耐心。以下是小編為你整理的,希望能幫到你。

  一、讓學生在遊戲中學習

  在教學實踐過程中,我發現把學生們喜愛的遊戲活動引入美術課堂教學之中不僅能增加和活躍課堂氣氛,同時還能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的觀察力、想象力、創造力,增強學生團結合作的精神。遊戲教學能使學習過程變得輕鬆活躍,讓學生在玩中學,學中玩,能促進學生不斷地學好新知識、新技能,以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

  “遊戲”是學生喜歡的活動,能滿足他們愛玩好動的需求。所以教師要充分挖掘教材中潛在的遊戲成份,利用遊戲教學來促使學生較順利地完成學習任務。如我在教學二年級《水墨遊戲》一課中,為了突破傳統枯燥的水墨畫教學,我有針對性地結合音樂設計了遊戲性的教學環節,誘發他們的創作靈感。

  我先帶領學生進入第一個遊戲“隨著線條來跳舞”,分別播放了一段舒緩的輕音樂和一段輕快的爵士音樂,學生在親身感受兩段不同節奏的音樂中產生了愉悅的體驗,不由自主地跟著跳起了舞,在空中用雙手劃出美麗的線,併產生了強烈的創作靈感。我“趁熱打鐵”,播放了歡快的《賽馬曲》,讓學生在熱烈歡樂的氛圍中,聽著音樂畫墨線,學生一邊感受馬蹄聲馳騁草原的音樂形象,一邊在紙上富有激情地作畫,並在遊戲中不知不覺地體會到墨色變化,創作了一幅幅形象生動的畫面。

  在熱烈歡樂的遊戲氛圍中,學生活躍的思維衝破了教師提供的領域,長出想象的翅膀,在無垠的時空中自由地翱翔。比如:一年級美術教材中的《卡通卡通》這一課是集繪畫、剪貼、製作與表演為一體的綜合學習形式。我在課前準備了幾個唐老鴨、米老鼠、奧特曼等內容的面具。在課堂上,我請幾位同學上講臺並戴上面具,讓他們自由做表演。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還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完成作品後,我又創設了一個情境遊戲——班級裡要開一個化妝舞會,請小朋友們戴上自己親手製作的面具盡情地表演,又進一步提高了學生學習美術的興趣。又比如:教學《我設計的包》時,把普普通通的紙包貼上上眼、嘴、耳等,使它們都變成一個個可愛的小貓、小娃娃。同學們在完成製作後,都特別興奮,我就組織學生舉行了一場美麗包包展示秀活動,讓他們挎著自己製作的包在班級裡走臺步,向全班展示自己的作品,盡情享受成功的喜悅。這樣,不僅使他們玩得開心,更增強了他們學習美術的興趣。

  實踐證明,在遊戲興趣的驅使下和遊戲氛圍的作用下,大大提升了學生對遊戲教學中的內容、相關知識技能學習的有效性,更勤於對遊戲活動中所產生的相關問題的思考,使其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美術課堂教學中注重多元評價

  我們的教學不能把學習者視為單純的知識接受者,而更應看做是知識的探索者和發現者。評價具有促進學生髮展、教師提高和改進教學實踐的功能。因此,課堂教學的評價不僅要注重結果,更要注重過程。教師對學生學習評價的方式,直接影響到學生學習美術的態度和學習效果,弄不好會挫傷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失去學習美術的興趣和信心.

  在平常的小學美術教學中,面對學生的表現,美術老師們經常給予的評是:“你說得很好”、“想得不錯”、“畫得太好啦”;針對學生的美術作業,大多數教師的做法是憑主觀印象在下課前匆匆判個“優”“良”等級,或打個分數。偶爾指出幾個畫得好的同學,希望大家向他們學習,沒有受到表揚的同學頓感失落。問題的癥結在哪兒?不是教師的專業能力,也不是學生的學習態度,而是單調的“一人評價、一次評價、一個標準評價”課堂教學評價。

  評價需要多種條件,但是一個最為基本的、前提性的問題就是與美術課堂教學的過程緊密的結合,如果沒有這個基點,評價也就無從談起。在備課上,我們要了解學生的特點,在吃透教材的同時,一定要了解學生,根據他們的特點去選擇和安排評價的方式,為評價提供條件。

  在作業批改時,教師不急於給學生的練習評定等級,而是先產用鼓勵性的語言進行引導。“先肯定後指正”是我們常用的評價方法,此法從兒童心理學出發,使學生樂意接受。“你的人物造型畫得真不錯,沒有多少人能比得上,但如果給他加些笑容,將會吸引更多的觀眾。”“你畫的這個小朋友真讓人喜歡,如果在他身邊再添些其它的小夥伴,他會很開心的,你喜歡許多小朋友們跟你玩嗎?”“啊呀,你的手真巧,這個小公雞是你做的嗎?你真棒,想想看,要是給大公雞穿上花衣裳,它一定會很感謝你的。”“通過你的畫面,同學們都知道你動了許多腦筋,你如果能把畫處理得乾淨一些,你就是他們學習的榜樣。”讓鼓勵點亮孩子們的自信,讓點拔啟迪智慧,使師者真正成為了孩子們學習的引導者。

  在平常的教學實踐中可針對學生的個體差異,嘗試採用分層評價,效果會較好:對優等生的見解獨到,運用“標新式”評價,表揚他“有新意”;對中等生的一般見解,運用“肯定式”評價,鼓勵他“解答正確”;對學困生的見解有誤,運用“移情式”評價,以讚許的目光,寬容的微笑,親切的動作,傳遞“你有進步”的資訊,多用大拇指,少用小拇指,讓每個學生在自己的跑道上不斷前進。 辛海彬小朋友在《畫樹》一課中,其他小朋友都畫出了五彩的、結滿果實的樹林,惟有他的畫面灰灰的、亂亂的,同學們都說:“畫得很難看”,我說:“辛海彬觀察事物很仔細,你們看他用極其簡單的斜斜的線條畫出了被風吹斜的樹林、散亂的點是被風吹起的沙子,他畫得就是被沙塵暴侵襲的樹林,太棒了。”老師的肯定增加了學生的自信,也給予學生更多的思維空間、拓展了學生的欣賞眼界。

  著手建立小學美術作業長成袋鞏固美術學習觀。學生整個學期的作業與自己隨手所得,均可放入成長袋內,老師每週乃至一個月不等收回檢查一次,每次都有檢閱的記錄與評語,時常互相交換寫評語,讓他們互相欣賞,互相評價,教師從中灌輸正確的審美標準,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能力,從而使學生的學業評價能力得到提高。利用成長記錄袋學生們學到別人所長,看清自己的不足,不斷提高審美學習能力,在審美形成過程中學會自我修改美術作業,學生對美術學習進步十分顯效. 讓學生展現自己的美術作業袋的整個過程中,結合學生的展示情況,表現能力,與人合作的能力、互相評價與改進的能力,均作為綜合評價學生的學習能力的標準,美術作業成長記錄不是一節課的評價,而是全期對學生學習能力的追蹤,有教師的感受有學生自己的心得與領悟,通過小小的美術作業成長袋,方便教師瞭解及掌控所教的學生的發展連貫性,同時,學生也清晰自己與他人的差別從而自覺縮短與他人的差別。

  三、注重教學中的合作學習

  新課程從促進學生髮展的角度出發,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其中小組合作學習是新課程實現學生學習方式轉變的著力點,給每個學生提供交流與表現的機會,讓每個學生在問題的討論、交流中發展自己的思維,讓學生在動手製作中培養學生的協作精神,營造寬鬆自由的學習環境,促進學生學會學習、學會交往的有效方式,建構有效的課堂教學。小組合作學習是以小組活動為主體而進行的一種教學活動。小組合作學習是同伴間的互助合作活動。它通過創設“組間同質、組內異質”的小組形式來改變傳統教學結構,其目的就在於促進小組成員之間的互助與合作,它改變了傳統班級教學中以個人成績為標準,以學生個人為獎勵物件的做法,從而改變了班級教學中學生成員間以競爭為主的交往方式,促進了組內成員的互助與合作,使學生在各自的小組活動中盡已所能,得到最大的程度的發展。 從而使每一個成員不僅自己要學會要求掌握的知識,而且還要關心和幫助組內的其他成員獲得成功。 總之,小組合作學習,以小組成員合作性活動為主體,小組目標達成為共同標準,以小組總體成績為評價和獎勵依據的教學策略體系。

  在美術教學中開展合作學習,首先,教師要進行方法的指導,使學生處理好分工與合作、集體與個人的關係;其次,必須明確:合作學習不是學生學習的唯一方式,要視教學內容的情況,適宜地開展;並且,要靈活運用。只要這樣,才能使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同時成為其學習能力提高和正確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的過程,真正促進每個學生的全面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