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秋季怎樣養生最健康

  秋季是養生的最好季節,秋季養生分階段養生效果會更好。那麼秋季中醫是怎麼養生呢?接下來小編帶大家瞭解一下吧。

  中醫養生常識

  初秋——溼熱重,防暑降溫要繼續。俗語說“熱在三伏”,而第三伏一般都在立秋之後。故在初秋時期,盛夏的餘熱未消,天氣仍然十分炎熱,故有”秋老虎“之說。天氣以溼熱並重為特點。這個時期稱為“長夏”,而長夏“六淫”之邪的主氣就是“溼”。所以,這個時期的養生仍需重視防暑降溫,及時補充水分,還應特別注意防止溼熱、寒溼之邪侵襲機體。

  中秋——養陰要防燥,潤肺益腸胃。“白露”過後,雨水漸少,天氣乾燥,晝熱夜涼。這個時期的氣候特點是“燥”邪當令,而燥邪最容易傷肺傷胃,所以養生重點是養陰防煤,潤肺益胃。這個時期人的汗液蒸發快,因而常出現面板幹煤,皺紋增多,口乾咽燥,乾咳少痰,甚至會毛髮脫落和大便祕結等。所以,室內要保持一定溼度,同時注意補充水分,避免因劇烈運動、過度勞累等耗散精氣津液。

  晚秋——防燥又防垛,情緒要樂觀。俗話說:“一場秋雨一場寒。”中秋節過後,秋風蕭瑟,天氣漸涼,甚至會氣溫突降,寒潮來臨,最容易引發慢性氣管炎、肺氣腫、風寒溼痺關節疼痛等疾病,心腦血管疾病也容易在這個時期誘發與加重。故養生重點除仍需要預防燥邪損傷外,還必須預防寒邪傷人,並重視耐寒鍛鍊。

  中醫推薦秋季養生食療方法

  綠豆薏仁鴨湯

  鴨肉性寒,除可大補虛勞、滋陰養胃外,還可消毒熱、利小便、退瘡癤,這是多數溫熱性肉禽類所少見的。

  因此,秋初吃老鴨最有滋陰清熱、利水消腫的作用。但專家提醒說,鴨肉性寒,故脾胃虛寒、腹部冷痛、大便洩瀉、因寒痛經者不宜多食。

  芋頭粉蒸排骨

  芋頭富含澱粉,營養豐富,主要含有蛋白質、鈣、磷、鐵、多種維生素。它質地軟滑,容易消化,有健胃作用,特別適宜脾胃虛弱、患腸道疾病、結核病和正處恢復期的病人食用,是嬰幼兒和老年人的食用佳品。

  豆沙紅薯餅

  紅薯含有豐富的澱粉、維生素、纖維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成分,還含有豐富的鎂、磷、鈣等礦物元素和亞油酸等,能保持血管彈性,對防治老年人習慣性便祕十分有效。另外,紅薯還是一種理想的減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