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拔罐出現昏厥怎麼辦_拔罐後不良反應

  拔火罐療法是祖國醫學遺產之一,是一種民間治療方法,具有悠久的歷史,是古代勞動人民與疾病作鬥爭的一種武器。小編給大家帶來的第一次拔罐出現昏厥怎麼辦,希望大家喜歡!

  第一次拔罐冒汗、暈厥是暈罐

  中醫師指出,一名黃姓女子一向有強烈經痛及貧血的困擾,親友認為她是體內瘀血迴圈不良,造成血液生成障礙,提議幫她採用「拔罐」療法活血化瘀,初次拔罐卻因緊張、疼痛而出現了冒冷汗、暈厥的情況;這便是典型「暈罐」現象。

  醫師解釋,暈罐與鍼灸暈針原理相似,往往因患者緊張或身體虛弱勉強拔罐;處理的方式則應先將罐子取下,喝杯溫水,讓患者平臥,即可慢慢恢復。

  雖然在鍼灸古籍中,有所謂「暈針必效,氣血交泰」的記載,表示在暈針與甦醒期中,全身神經均經由大腦皮質給予通盤的調整,病痛因而解除。但臨床上對此說法仍有保留。

  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異常反應的預防及處理措施

  ***1***要仔細檢查罐子,不符合要求的棄之不用;嚴格遵守操作規程。

  ***2***雖然拔罐的刺激不像針刺那樣強烈,但畢竟是穴位刺激。由於存在著個體差異,各人對刺激的反應程度強弱不一,故對於飢餓、疲勞、精神緊張、酒後的患者最好不要施術,尤其不要在反應強烈的穴位,如合谷、太沖等穴施術。環境氣溫不要太低,儘量不讓患者有寒冷感出現。

  ***3***上罐後要多詢問患者的感覺,多觀察罐內的面板變化情況。如果病人訴說吸拔太緊,有疼痛或燒灼感覺***塗藥罐、敷藥罐出現輕度灼痛感屬正常現象***,可一手持罐,另一手的食指或拇指指尖輕輕壓一下罐口緣的軟組織,使軟組織與罐口邊緣間形成一個極小的縫隙,若是用氣嘴罐者,可稍旋鬆氣栓螺帽,讓少許空氣進入,以減小罐內負壓。

  如果是施行密排罐者,應檢查是否罐距太近,是否需調整。如果經上述處理後仍有不適,應脫罐檢查。假若區域性面板起泡,也應起罐。起罐後,塗以甲紫藥水,並加以包紮,以預防感染。

  ***4***在施行鍼罐法時,如鍼口過於脹痛,或酸脹痛感向他處感測,難以忍受,應起罐調整針的深度或刺向,待反應減輕後再進行拔罐。

  ***5***在施術過程中,如果出現暈罐現象,切勿驚慌失措,應把病人的衣服鈕釦解開,給熱開水喝***可加些糖***,注意保暖。經上述處理後,仍未能緩解症狀時,應立即起罐,讓病人去枕平臥。如果反應仍加重者***如昏厥、低血壓***,應把枕頭墊於腳下,使成頭低腳高位,同時以指甲緣切按患者人中穴或十宣穴,或用指尖揉按合谷、內關、足三裡等穴。對出冷汗多或冷汗不止者,可用艾條溫灸湧泉穴或百會穴。經上述辦法處理後倘若昏厥、低血壓仍不能糾正者,可考慮應用中樞神經興奮劑或輸液。

  醫師提到,因為器材容易取得,讓拔罐成了民間保健的DIY運動;這種常見於中醫的療法,因為具有非侵入性、操作方便的優點,帶動坊間師徒相授的風潮。但之前一則「男子疑背痛拔罐致命」新聞披露後,引起民眾對拔罐安全性有了疑慮。

  醫師解釋,簡單來說拔罐算一種「先破壞再建設」的治療方式,主要作用是刺激舊病灶,啟動身體反饋機能,來達到自我療能的效果,適合於結實體質或舊病灶經久不愈者。

  倘若運用於受傷的急性期,讓區域性再度發炎,則可能造成二度傷害;最常見是剛挫傷或急性腰扭傷不久後,直接於患部拔罐,加深病情。拔罐有「宣瀉氣血」的功能,虛弱體質者慎用。

  醫師提醒民眾,謹記「急性期、過敏期、行經妊娠期三不拔」原則,特別是有左後背疼痛***疑似心絞痛病兆***、心血管病史、血友病、孕婦、高熱痙攣及老人、幼童,都應避免,並避開肌肉少的部分。民眾應諮詢合格中醫師,瞭解自己是否有潛在風險;同時可配合藥物、鍼灸等療法齊治。

  拔罐的作用

  負壓作用:人體在火罐負壓吸拔的時候,面板表面有大量氣泡溢位,從而加強區域性組織的氣體交換。通過檢查,也觀察到負壓使區域性的毛細血管通透性變化和毛細血管破裂,少量血液進入組織間隙,從而產生瘀血,紅細胞受到破壞,血紅蛋白釋出,出現自家溶血現象。

  在機體自我調整中產生行氣活血、舒筋活絡、消腫止痛、祛風除溼等功效,起到一種良性刺激,促其恢復正常功能的作用。

  溫熱作用:區域性面板有溫熱刺激作用,以大火罐、水罐、藥罐最明顯。溫熱刺激能使血管擴張,促進以區域性為主的血液迴圈,改善充血狀態,加強新陳代謝,使體內的廢物、毒素加速排出,改變區域性組織的營養狀態,增強血管壁通透性,增強白細胞和網狀細胞的吞噬活力,增強區域性耐受性和機體的抵抗力,起到溫經散寒、清熱解毒等作用,從而達到促使疾病好轉的目的。

  調節作用:拔罐的調節作用是建立在負壓或溫熱作用的基礎之上的,首先是對神經系統的調節作用,由於自家溶血等給予機體一系列良性刺激,作用於神經系統末梢感受器,經向心傳導,達到大腦皮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