盆栽雛菊該如何去種植才好

  雛菊生態習性耐寒,喜陽光充足、冷涼氣候、不耐陰、不耐高溫和嚴霜。在炎熱條件下開花不良,易枯死。所以在盆栽養殖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許多事情。下面是小編為你整理盆栽雛菊的種植方法,希望能幫到你。

  盆栽雛菊的種植方法

  階段一:穴盤育苗

  從培根穿透它的種皮開始萌發,從幼根入土到長出子葉為第一階段。溫度應保持在18℃。保持栽培介質的潮溼,種子喜陽光溫暖,所以可不必覆土,但是要避免陽光直射,切記不可讓介質乾燥。此階段pH值保持在5.5至6.2之間,相對溼度為100%。下盆播種後,要適當對其進行遮陰。

  階段二:子葉出現及生長

  從子葉漸漸長出真葉就進入第二階段了。依然讓室溫保持在18℃。介質的溼度保持在70%-80%之間,當然還是不能過於乾燥,子葉的生長需要根系扎入介質吸收養分完成。前兩個階段總共需要2-3周的時間。

  階段三:真葉生長和發育

  從真葉長出到有80%的種苗為第三階段。室溫可以適當降低至15℃左右。溫度降低,溼度也要隨之降低,兩次澆水間隔可以長一些,乾透再澆,從而形成乾溼迴圈,利於植根的生長髮育。

  階段四:煉苗

  此階段根系已經形成完好,種苗通過煉苗而變得耐寒,持續一週左右。溫度,溼度和施肥基本和前一階段是相同的。需要及時移栽上盆。後兩個階段需要1-2周左右的時間完成。

  盆栽雛菊的栽培管理

  土壤

  基質採用疏鬆。排水透氣性良好的栽培基質,基質中黏土含量為15%-30%,可加入15%左右的有機肥料***例如堆肥***,每立方米基質中施加1千克的完全平衡肥料,2千克的緩釋肥。

  移栽上盆

  經過煉苗後即可移植,可採用12釐米口徑的營養缽或花盆進行移栽上盆。上盆後及時澆透定根水。在10月初移植要比在10月底移植更好些,因為如果在10月初移植,那麼在霜凍到來之前,植株的根系就可以在容器中生長牢固。

  澆水方面

  水分應在上盆後澆一次透水,兩次澆水間可讓基質略幹,再澆足水,遵循間幹間溼的原則,有利於根系生長髮育。應注意保持基質溼潤,但不要飽和。在發蕾時應該控水,防止花莖太長。

  溫度

  生育室溫為10℃至12℃。室外栽培時需要進行覆蓋。為得到良好的植株品質,儘可能將雛菊置於冷涼的條件下栽培,但要避免霜凍,防止植株受凍。雛菊在5℃以上可安全越冬。溫度低於6℃,生長相對緩慢,推遲花蕾的形成;溫度高於12℃,導致植株葉片增大,花莖細弱,開花數量減少,生長勢衰減。室外氣溫逐漸溫暖後應注意及時通風。

  盆栽雛菊栽培的注意事項

  播種階段注意事項

  需要特別注意對光照的控制,即使在夏季也要十分注意。

  雛菊播種時無需覆土,但光照也不能夠太強,需要適當遮陰,可以用蛭石薄薄覆蓋一層;發芽溫度需保持在18℃;基質溼度保持在80%至90%之間,空氣相對溼度則要求100%;pH值應在5.5至6.2之間,期間不需要施肥。

  七八月份,溫室環境多處於高溫高溼的狀態,需要利用遮陰網、風扇、溼簾等設施通風降溫。

  植株長出真葉階段

  空氣溼度應當降低,以防基質過度溼潤,澆水間隔中應讓基質有一個乾透的過程。當苗長有2至3對真葉、根系發育完成的時候,即可進行煉苗。

  煉苗階段注意事項

  水分控制特別重要,否則極易出現種苗徒長的現象。為了避免徒長,首先要保證充足的光照,在不高於5萬勒克斯的前提下,越強越好,要確保不低於1萬勒克斯。同時,還要加強通風,控制溫度和溼度,並使用生長調節劑來抑制徒長。

  移植上盆注意事項

  盆器多選用12釐米口徑的營養缽或花盆,基質要求疏鬆、排水透氣性好,含有鐵螯合物和微量營養元素,黏土含量要求在15%至30%之間,pH值為5.5至6.2,EC值為0.5至0.75。雛菊上盆後,光照更應充足,冬季至少保證5萬至10萬勒克斯。在成品花生產過程中,每週追肥一次即可。

  注意病蟲害防治

  雛菊易感染病菌,因此栽植時要避免密植,保持環境通風透氣。出現蚜蟲等蟲害,應及時清除受感染植株或者病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