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哲學的名著書籍推薦

  哲學與讀書溶入生活過程中,便使得人既有著智慧的思維認識,同時也具有了心靈的愉悅。有什麼關於哲學的名著書籍?以下是小編為你推薦的關於哲學的名著書籍,希望能幫到你。

  一:《理想國》

  《理想國》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對話錄裡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他認為理想國裡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並且堅信只有哲學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

  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並與人的靈魂相關才有意義。在《理想國》裡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麼強烈的憧憬與嚮往!這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因為國家的起點“就是永無止境的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變化”。

  柏拉圖的正義表現在愛情上就是節制。在我們很多人看來,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佔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只存在於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二:《中國哲學史》

  馮友蘭所著的”中國哲學史“兩卷本是第一部完整的具有現代意義的中國哲學史。這部哲學史的基本架構已為中國哲學史界普遍接受,其中的許多觀點,如名家應分為惠施之“合同異”、公孫龍之“離堅白”兩派,二程思想不同,分別為心學、理學之先驅,又如程朱異同、陸王異同、朱王異同等等,均為前人所未發,後人所不能改,已成為學術界的定論。故此哲學史是中國哲學史學科的奠基之作。

  全著分為子學時代和經學時代兩篇,子學時代介紹了孔子、墨子、孟子、戰國、老子、公孫及儒家的哲學文化,經學時代介紹了董仲舒、朱子及清代的哲學文化。

  三:《社會契約論》

  所蘊藏的思想財富和學術價值,為學人所熟知,毋需贅述。這些譯本過去以單行本印行,難見系統,彙編為叢書,才能相得益彰,蔚為大觀,既便於研讀查考,又利於文化積累。為此,我們從1981年著手分輯刊行。限於目前印製能力,1981年和1982年各刊行五十種,兩年累計可達一百種。今後在積累單本著作的基礎上將陸續匯印。由於採用原紙型,譯文未能重新校訂,體例也不完全統一,凡是原來譯本可用的序跋,都一仍其舊,個別序跋予以訂正或刪除。讀書界完全懂得要用正確的分析態度去研讀這些著作,汲取其對我有用的精華,剔除其不合時宜的糟粕,這一點也無需我們多說。希望海內外讀書界、著譯界給我們批評、建議,幫助我們把這套叢書出好。

  四:《純粹理性批判》

  本書是康德三大批判著作、也是其全部哲學著述中意義最為特殊和重大的鉅著,它改變了整個西方哲學前進發展的方向和程序。貫徹始終的根本指導思想就是:通過對理性本身、即人類先天認識能力的批判考察,確定它有哪些先天的、即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的要素,以及這些要素的來源、功能、條件、範圍和界限,從而確定它能認識什麼和不能認識什麼,在這基礎上對形而上學的命運和前途作出最終的判決和規定,其使命是為真正的、作為科學的形而上學提供堅實可靠的基礎。全書約有40餘萬字,除了序言和一個總的導言外,分為“先驗要素論”和“先驗方法論” 。

  五:《存在與虛無》

  《存在與虛無》一書的出版則宣告了作為哲學家的薩特的誕生,他開始運用自己獨立的思想觀點和哲學詞語述說對世界的理解:人即自為的存在,具有超越的特性,他永遠處在變化中,而且是在時間的流逝中實現的。正是由於它具有時間性,“自為的存在”就不像“自在的存在”那樣是一種“是其所是”的存在,而是一種總是顯示為“不是其所是和是其所不是” 面貌的存在,人是什麼只是指他過去是什麼,將來並未存在,現在是一個聯絡著過去和將來的否定,實際上是一個虛無。因此,人註定是自由的,自由是人的宿命,人必須自由地為自己做出一系列選擇,正是在自由選擇的過程中,人賦予物件以意義,但人必須對自己的所有選擇承擔全部責任。

  本書的前三部分是要解決現象學本體論的基本觀點問題:薩特確定了存在的範疇,確定了自為的存在的結構與特性及其存在規律。在這個基礎上,後面兩部分主要探討自為的存在與其他的自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