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能一起吃的中藥都有哪些

  俗話說:“是藥三分毒”,吃中藥的朋友都知道中藥有一些是不能一起吃的,一起吃會產生不良的後果。下面是小編帶來的關於不能一起吃的中藥的內容,歡迎大家閱讀!

  不能一起吃的中藥

  1、感冒中藥和補益中藥不宜一起服用,或者是,感冒時不宜服用滋補性中藥。這是為什麼呢?簡單來說,感冒在中醫理論中稱為表證,根據寒熱性質不同,還可以分為風寒感冒、風熱感冒、暑溼感冒等型別。但不管是哪種型別,發散解表是治療感冒的主要措施。如果此時服用滋補性中藥的話,就會阻礙病邪被“發散”出去,阻礙感冒的恢復。此外,滋補性中藥本身可能還會“助邪”,通俗的說就是補了邪氣而不是正氣。所以,兩者不宜一起服用。

  2、十八反

  2-1、十八反最早見於張子和《儒門事親》,列述了三組相反藥,分別:甘草反甘遂、京大戟、海藻、芫花;烏頭***川烏、附子、草烏***反半夏、瓜蔞***全瓜蔞、瓜蔞皮、瓜蔞仁、天花粉***、貝母***川貝、浙貝***、白蘞、白及;藜蘆反人蔘、沙蔘***南、北***、丹蔘、玄蔘、苦蔘、細辛、芍藥***赤芍、白芍***。

  2-2、本草明言十八反

  半蔞貝蘞及攻烏

  藻戟遂芫俱戰草

  諸參辛芍叛藜蘆

  第一句:本草明確的指出了十八種藥物的配伍禁忌

  第二句:半***半夏***蔞***瓜蔞與天花粉***貝***貝母***蘞***白蘞***及***白及***[1]與烏***川烏、草烏和附子***相對第三句:藻***海藻***戟***大戟***遂***甘遂***芫***芫花***都與草***甘草***不和第四句:諸參***人蔘、沙蔘、玄蔘、苦蔘、丹蔘***辛***細辛***芍***赤芍白芍***與藜蘆相背古今中醫在開方用藥時都沿用上述禁忌原則,也是學習中醫中藥必須要弄懂的。諸參究竟應該包括哪些?《本草綱目》中記載為人蔘、沙蔘、丹蔘、苦蔘、玄蔘。而黨蔘、太子參、西洋參雖也名為參,但植物來源、成分及功效均與人蔘不同,又無任何臨床依據,不可以其有參名就認定反藜蘆。

  3、十九畏

  3-1、十九畏最早見於明朝劉純《醫經小學》列述了九組十九味相反藥,具體是硫黃畏朴硝、水銀畏砒霜、狼毒畏密陀僧、巴豆畏牽牛、丁香畏鬱金、川烏/草烏畏犀角、牙硝畏三稜、官桂畏石脂、人蔘畏五靈脂。十九畏是一種配伍禁忌說法,指某些藥物合用會產生劇烈的毒副作用或降低和破壞藥效,另還有十八反。“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藥,有一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家也有所論及,引古方為據,證明某些藥物仍然可以合用。

  3-2、硫黃原是火中精,朴硝一見便相爭,

  水銀莫與砒霜見,狼毒最怕密陀僧,

  巴豆性烈最為上,偏與牽牛不順情,

  丁香莫與鬱金見,牙硝難合京三稜,

  川烏草烏不順犀,人蔘最怕五靈脂,

  官桂善能調冷氣,若逢石脂便相欺。

  大凡修合看順逆,炮爁炙煿莫相依。

  3-3、《神農本草經·序例》指出“勿用相惡、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殺者爾,勿合用也”。自宋代以後,將“相畏”關係也列為配伍禁忌,與“相惡”混淆不清。因此,“十九畏”的概念,與“配伍”一節中所談的“七情”之一的“相畏”,涵義並不相同。

  “十九畏”和“十八反”諸藥,有一部分同實際應用有些出入,歷代醫家也有所論及,引古方為據,證明某些藥物仍然可以合用。如感應丸中的巴豆與牽牛同用;甘遂半夏湯以甘草同甘遂並列;散腫潰堅湯、海藻玉壺湯等均合用甘草和海藻;十香返魂丹是將丁香、鬱金同用;大活絡丹烏頭與犀角同用等等。現代這方面的研究工作做得不多,有些實驗研究初步表明,如甘草、甘遂兩種藥合用時,毒性的大小主要取決於甘草的用量比例,甘草的劑量若相等或大於甘遂,毒性較大;又如貝母和半夏分別與烏頭配伍,未見明顯的增強毒性。而細辛配伍藜蘆,則可導致實驗動物中毒死亡。由於對“十九畏”和“十八反”的研究,還有待進一步作較深入的實驗和觀察,並研究其機理,因此,目前應採取慎重態度。一般說來,對於其中一些藥物,若無充分根據和應用經驗,仍須避免盲目配合應用。

  中藥的歷史起源

  中藥是我們的祖先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積累起來的,是我國古代優秀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據記載,古代有“神農嘗百草”的傳說,“神農時代”大約相當於新石器時代。那時候,人們已經有了原始農業,對各種農作物和天然之物的效能逐步有所瞭解,對它們的藥用效能也開始有所認識。所謂“嘗”,指的就是當時的用藥都是通過人體自身的試驗來了解其治療作用的。

  本草的含義古人謂“諸藥草類最多,諸藥以草為本”。由於中藥的來源以植物***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來相沿把藥學稱為“本草”。本草典籍和文獻十分豐富,記錄著我國人民發明和發展醫藥學的智慧創造和卓越貢獻,並較完整地儲存和流傳下來,成為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寶庫中的一個重要內容。

  《神農本草經》就是當時流傳下來的、中國現存最早的藥物學專著。《神農本草經》全書共三卷,收載藥物包括動、植、礦三類,共365種,每藥項下載有性味、功能與主治,另有序例簡要地記述了用藥的基本理論,如有毒無毒、四氣五味、配伍法度、服藥方法及丸、散、膏、酒等劑型,可說是漢以前我國藥物知識的總結,併為以後的藥學發展奠定了基礎。到了南北朝,樑代陶弘景***公元452~536年***將《神農本草經》整理補充,著成《本草經集註》一書,其中增加了漢魏以下名醫所用藥物365種,稱為《名醫別錄》。

  隋唐時期,由於政治統一,經濟文化繁榮,內外交通發達,外來藥物日益增多,用藥經驗不斷豐富,對藥物學成就進一步總結已成為當時的客觀需要。公元657年唐政府組織蘇敬等二十餘人集體編修本草,於公元659年完稿,名為《唐·新修本草》***又名《唐本草》***。這是中國古代由政府頒行的第一部藥典,也是世界上最早的國家藥典。

  明代醫藥學家李時珍***公元1518~1593***親自上山採藥,廣泛地到各地調查,搞清了許多藥用植物的生長形態,並對某些動物藥進行解剖或追蹤觀察,對藥用礦物進行比較和煉製,參考文獻800餘種,歷時27年之久,寫成了《本草綱目》,收載藥物1,892種,附方10,000多個,對中國和世界藥物學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

  中華民國的建立後,在西方科技文化大量湧入的情況下,出現了中西藥並存的局面。與此相應,社會和醫藥界對傳統的中國醫藥逐漸有了“中醫”、“中藥”之稱,對現代西方醫藥也因此逐漸稱為“西醫”、“西藥”。

  中醫藥學歷數千年而不衰,顯示了自身強大的生命力,它與現代醫藥共同構成了我國衛生事業,是中國醫藥衛生事業所具有的特色和優勢。

  中藥的著作

  ①.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物研究所等編寫的《中藥志》,原書分四冊,修訂後全書分六冊,其中一、二冊為根與根莖類,收載藥物206種;三冊為種子果實類,收載藥物138種;四冊為全草類,收載藥物135種;五冊為葉、花、皮、藤木、樹脂、藻菌、其他類,收載藥物148種;六冊為動物、礦物類,待出。每冊藥物均附有墨線圖、照片及彩色圖照。每一藥物介紹了歷史、原植***動***物、採製、藥材及產銷、化學成分、藥材鑑別、性味及功效、藥理作用及臨床應用、附註等內容。

  ②.70年代由《全國中草藥彙編***編寫組編寫的《全國中草藥彙編》共收載中草藥2288種,附墨線圖2100餘幅。各藥介紹了來源、形態特徵、生境分佈、栽培或飼養要點、採集加工、炮製、化學成分、藥理作用、性味功能、主治用法、處方等,內容全面、簡要。比較廣泛地反映了當時全國中草藥資源與應用。

  ③.經過長期努力由江蘇新醫學院編寫的《中藥大辭典》,共收載中藥5767種。每一藥物分藥名、性味、歸經、功能主治、選方”、臨床報道、各家論述等到19項加以記述。它包含了所載中藥古今有關內容。

  ④.由原色中國本草圖鑑編纂委員會編著的《原色中國本草圖鑑》,全書共25冊,收載彩繪中藥的5000種,並附文字解說,包括基原、植物***動物***形態、採集加工、化學成分、藥理、性味效能、主治用法、用量、附註等內容。

  ⑤.由衛生部藥品生物製品檢定所、雲南省藥品檢驗所等編纂的《中國民族藥志》首次介紹了中國多民族藥物1200多種。每一藥物分民族藥名、來源、民族藥用經驗、藥材檢驗、科研資料等項,具體介紹了藥物的基原、學名、藥用部分、形態及附圖、歷史現狀、功用,以及成分、藥理、臨床應用等。此外,徐國鈞《生藥學》、謝宗萬《中藥材品種論述》、劉壽山《中藥研究文獻摘要》等均從不同角度反映了中藥研究成果,在國內外有較大影響。

  新中國成立以來,政府先後多次組織力量資源進行了大規模調查和資料的蒐集。這些成果大部分都反映在全國和各地中藥志或藥用植物志、動物志等著作中。現已知中藥資源總數有12807種,其中用植物11146種,藥用動物1581種,藥用礦物80種。在中藥資源調查基礎上,一些進口藥材國產資源的開發利用也取得了顯著成績,如蘿芙木、安息香、沉香等已在國內生產。中藥資源保護、植物藥異地引種、藥用動物和藥用動物的馴化及中藥的綜合利用也頗見成效。西洋參、天麻、鹿茸、熊膽和人蔘、鉤藤等就分別是這些方面的典型事例。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