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生命與健康常識論文

  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轉型,生命健康需求日益突出,生命健康產業亦逐漸成為國家和地區謀求可持續發展的焦點產業之一。下面是小編為你精心整理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篇1

  乙肝醫學常識

  一、危害與傳播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引起的慢性、傳染性疾病,嚴重危害健康,影響生活質量。

  慢性乙型肝炎是一種常見病、多發病。HBV感染呈全球性分佈,可能半數以上世界人口曾受感染,每年發生5千萬例新感染,每年1百萬人死亡。約世界人口的5%為慢性HBsAg攜帶者。根據乙肝表面抗原***HBsAg***攜帶率可分為:高流行區***>8%***、中流行***2%~7%***、低流行區***<2%***。中國是高流行區之一。據統計,我國目前乙肝病毒感染率概況是:抗HBc及/或抗HBs陽性者約為60%;非感染人群佔26%;慢性乙型肝炎達2%;HBsAg陽性的慢性無症狀HBsAg攜帶者為10%;HBsAg陰性的慢性無症狀HBV攜帶者為2%。由此可見,我國乙肝流行狀況是十分嚴峻的。

  乙型肝炎的傳染源是各種急性、慢性乙肝病人以及HBsAg攜帶者。由於HBsAg攜帶者常無症狀,不易被發現,因此HBsAg攜帶者是最重要的傳染源。傳染性的強弱與病毒的複製狀態有關。乙肝病毒複製指標為HBeAg 、HBV-DAN,此二項陽性者傳染性強。 HBV可通過血液、精液、唾液等傳染。由於病人或攜帶者血液中HBV含量較高,而在體液和分泌物***如唾液、精液、陰道分泌物等***中含量很微,因此HBV以血液傳播為主。 在我國HBV感染的傳播途徑主要有:母嬰圍產期傳播、日常生活密切接觸、血液和性接觸傳播、醫源性傳播,其中有些傳播途徑是重疊的,實際都可能與血液暴露有關。 糞便中不含有HBV或HBsAg,故不可能經糞-口途徑傳播。另外,蚊、臭蟲等吸血昆蟲在HBV傳播中的作用尚無確實的證據。

  對乙肝病毒無抵抗力、易被乙肝病毒感染的人群稱為高危人群。高危人群的感染多與血液傳染有關,也與日常生活暴露有關。高危人群主要包括:母親是HBV感染者的嬰兒、HBV感染者的家庭成員、吸毒者、性傳播疾病病人、血液透析病人、監獄犯人、部分醫護人員等。

  二、病因與臨床

  眾所周知,乙肝的致病原是乙肝病毒。

  乙肝病毒在肝細胞內生存、複製後。再排出到血液中,所以不僅血流中病毒高負荷,而且肝臟的大多數肝細胞都被感染。HBV本身並不直接引起肝細胞的病變,只是在肝細胞內生存、複製,其所複製的抗原表達在肝細胞膜上,激發人體的免疫系統來辨認,併發生清除反應。而是人體感染乙肝病毒後,由於機體免疫功能不同,從而病程發展也不同。如果機體的免疫功能健全,免疫系統被啟用後識別乙肝病毒,攻擊已感染病毒的肝細胞並清除之,這就導致了急性乙肝;如果機體的免疫功能被啟用,但處於低下狀態,機體對已感染病毒的肝細胞反覆攻擊,但是又不能完全清除之,導致肝組織慢性炎症反覆發作,這就是慢性乙肝;如果機體的免疫功能處於耐受狀態,不能識別乙肝病毒,因此不攻擊已感染病毒的肝細胞,病毒與人"和平共處",這就是乙肝病毒攜帶者。

  三、檢查專案

  乙肝病毒感染者或者懷疑傳染上乙肝病毒者應及時到醫院檢查,檢查指標主要有以下專案: 肝功能:主要為谷丙轉氨酶***ALT***、穀草轉氨酶***AST***

  乙肝“兩對半”:即 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體***抗HBs***;

  e抗原***HBeAg***和e抗體***抗HBe***;

  核心抗體***抗HBc***。

  HBV-DNA:即乙肝病毒遺傳基因DNA

  肝組織學檢查:通過肝臟穿刺取肝組織作病理學檢查,確定肝組織炎症活動度和纖維化程度。

  谷丙轉氨酶***ALT***主要存在於肝細胞漿中,穀草轉氨酶***AST***主要存在於肝細胞線粒體中。當肝臟發生炎症、壞死時,ALT、AST就會從肝細胞內大量釋放入血,導致血清中ALT、AST升高,因此ALT、AST升高是判斷肝細胞損害的一個敏感指標。但是除了病毒性肝炎外,其它型別的肝炎或肝臟疾病,ALT、AST也會升高。

  HBV感染後病毒分泌的蛋白釋放入血液,這些蛋白具有抗原性,導致機體產生相應的抗體。乙肝病毒的抗原抗體共有三個系統,但因核心抗原***HBcAg***在血清中一般不易檢出,僅其餘兩對半在血液中可檢測出,故俗稱“兩對半“。其中HBsAg和抗HBs是病毒的外膜蛋白和相應抗體。e抗原和e抗體是病毒的核殼分泌蛋白和相應抗體。HbcAg和抗HBc是病毒的核殼結構蛋白和相應抗體,但HBcAg 在血液中一般檢測不到。

  “兩對半”和HBV-DNA都是血清病毒感染標誌物。HBV標誌物不僅是診斷HBV感染的根據,而且有助於對感染狀態和病變活動性作出分析、外膜蛋白是病毒侵入肝細胞的必要成分,而其相應抗體應答則為阻斷感染所必需;核殼蛋白與病毒複製密切相關、血清標誌物譜反應HBV感染過程,見下表:

  HBsAg HBV現症感染,但未必是急性肝炎或者慢性病變活動。

  抗HBs 感染後免疫;對疫苗的免疫應答;或HBIG的被動免疫

  HBeAg 反映HBV複製,有病毒血症,血液高傳染性

  抗HBe ALT持續正常者表示HBV低複製或不復制,HBsAg***+***血液低傳染性。

  ALT波動者表示病毒變異。

  抗HBc 低滴度表示過去感染;高滴度表示現行感染。

  IgM抗HBc 高滴度表示急性或近期感染;活動性病變可出現低滴度。

  上表為各個血清標誌物的臨床意義,但標誌物常是聯合存在的,在感染過程中的變化也有相互關聯性。見下表:

  HBsAg 抗HBs 抗HBc IgM抗HBc 解 釋

  + - - - 急性感染早期,少數不出現抗HBc的慢性感染

  + - + + 急性感染

  + - + - 慢性感染

  - + + - 感染恢復

  - - + + 急性感染恢復過程中的視窗期

  - - + - 遠期感染後或HBsAg***-***慢性HBV攜帶者

  - + - - 遠期感染後、疫苗應答、或者近期HBIG注射

  HBV-DNA是HBV的遺傳物質——基因,當HBV侵入肝細胞後,就會以HBV-DNA為模板,合成新的HBV顆粒並釋放入血,故HBV-DNA是病毒複製的一個重要指標。

  肝組織病理學檢查,是通過肝臟穿刺直接抽取微量肝組織,在顯微鏡下檢查肝組織的炎症活動度和纖維化程度,是最為直接、準確地診斷慢性乙肝的“金指標”。炎症活動度和纖維化程度不同,最佳治療方案也不同。因此,乙肝病毒感染者,尤其是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建議在治療前到有相關檢查條件的醫院作此項檢查,以選擇最佳治療方案,提高治癒率。

  四、乙肝的治療

  乙肝病毒感染者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是不同的。

  急性乙肝,應早發現,早治療,對對症支援治療為主,充分休息,合理飲食,忌菸酒,避免病情發展為重症肝炎或者慢性肝炎;慢性乙肝,治療措施包括抗病毒治療、免疫調節治療、心理、對症治療等。目前認為,由於病毒的持續感染導致肝炎慢性化,繼續發展可能導致肝硬化和HBV相關性肝癌,因此抗病毒治療是慢性乙肝治療的關鍵。慢性乙肝治療的目的是:1***抑制病毒複製,促進病毒清除; 2***減輕肝臟炎症及壞死,促進肝細胞修復; 3***阻止或延緩發展為肝硬化; 4***減少HBV相關性肝癌的發生率; 5***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延長生存期; 6***緩解、減輕臨床症狀。

  慢性乙肝病毒攜帶者,一般可以正常生活和工作,但不宜從事飲食和托幼工作,避免傳染給他人,家庭成員應注射疫苗;勞逸結合,合理營養,忌菸酒;避免濫用藥物而損害肝功能;最重要的是應每三個月到醫院複查肝功能及有關病毒指標,一旦出現異常應及時治療。

  五、乙肝的預防

  接種乙肝疫苗是預防乙肝的最根本措施。接種物件是新生兒***我國已經列入計劃免疫專案,WHO已建議將乙肝疫苗納入計劃免疫***和其他感染乙肝的高危人群***如乙肝患者的家庭成員、血液透析者、吸毒者、醫務人員等***。接種方案是:1*** 基因工程疫苗:每次5ug於0,1,6月各一次,上臂三角肌注射; 2***血源疫苗: 每次10ug,或30ug,10ug,10ug。母親HBsAg陽性的新生兒,每次應30ug。***目前血源疫苗已較少應用***

  HBsAg和HBeAg均陽性母親的新生兒,最好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被動免疫加乙肝疫苗主動免疫。方案是:出生後6小時內給予新生兒HBIg 100-200u 肌注,1月後開始乙肝疫苗全程免疫。HBIg還適用於意外暴露後的預防。

  針對傳染源應加強管理,尤其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應禁止獻血,不宜從事飲食和托幼工作,注意個人衛生,避免血液及分泌物汙染公用物品,不共用理髮工具、牙刷等日常生活用品。 切斷乙肝病毒的傳播途徑可有效預防傳染,措施包括:

  ***1*** 阻斷母嬰傳播

  ***2*** 加強環境衛生和公共場所衛生:重視經常性的清潔打掃,垃圾須無害化處理、廢棄物須焚燬、對公用浴巾和修腳用具須嚴格消毒;對理髮店尤須嚴格衛生管理,理髮工具、刮臉的剃刀、穿耳孔及文身文眉的工具等必須消毒。

  ***3*** 避免日常生活接觸傳播:如刮鬚刀、牙刷和盥洗用品必須個人專用;不與已知是乙肝病毒攜帶者接吻;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內褲,尤其是月經期中的內褲專用盆清洗;清點鈔票後洗手;等等。

  ***4*** 防治性接觸傳播:婚前檢查如一方是乙肝病毒攜帶者,另一方應先接種乙肝疫苗;做好宣傳教育,控制性亂;孕婦如有性病***HIV、HSV、HBV等***可傳播給胎兒,對孕婦尤應加強防護。

  ***5*** 輸血管理:提倡志願獻血;嚴格輸血適應症,對可輸可不輸的儘可能不輸;貧血病人用紅細胞生成素***EPO***;對擇期手術的病人,可預先儲存自身血液,備手術時應用,對預期需長期輸血的病人,如再生障礙性貧血、白血病、血友病、慢性腎炎等,應先注射乙肝疫苗。當前輸血管理主要為預防丙型肝炎。

  ***6*** 防止經微量血傳播的醫源性感染。

  ***7*** 醫院管理等。

  如果病情沒有什麼明顯發展,建議不要隨便用藥,因為乙肝的治療目前為止可以說沒有特效藥,有很多藥副作用太大,甚至對肝臟的損害大於其治療的效果。你應該首選採用食補的方法,增強抵抗力和自身的免疫能力,才能夠從根本上根治乙肝。當然,加強鍛鍊,戒除抽菸喝喝酒的習慣,少吃辛辣和刺激性食物都是有幫助的。

  篇2

  引言

  首先感謝老師對我們的指導,通過這半學期的學習,我對“生命科學”與“人類健康”之間的密切聯絡有了較深刻的認識,對於我日後的生活提出了新的科學的指導,更增加了我對生命科學領域的興趣。於是我嘗試去圖書館找相關書籍,並在網上查找了相關的資料作為參考寫了這篇論文。

  摘要

  生命科學是一門很高深的學科,包括了很多的領域。在現代社會.它是高科技的前沿科學,用於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動,能動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類生命科學與人類生存。人類健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有著密切關係,是當今在全球範圍內最受關注的基礎自然科學。隨著人類基因圖譜的完成,後基因組研究和蛋白質組的研究正在成為當前生命科學技術中最活躍、最前沿的研究領域之一,並將成為推動高科技產業發展的嶄新領域。生物資訊學作為當今生命科學研究最重要的平臺技術,其兩大主要任務,即發現致病基因、闡明生命發育進化規律和對海量資料的收集、整理已經逐漸逼近生命科學研究的縱深,並開始有所收穫,正在成為後基因組時代生命前沿科學研究中解析海量資料的最佳工具。同時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人類和生物面臨著越來越嚴重的環境和生態問題。

  生命科學是系統地闡述與生命特性有關的重大課題的科學。支配著無生命世界的物理和化學定律同樣也適用於生命世界,無須賦於生活物質一種神祕的活力。對於生命科學的深入瞭解,無疑也能促進物理、化學等人類其它知識領域的發展。比如生命科學中一個世紀性的難題是“智力從何而來?”我們對單一神經元的活動了如指掌,但對數以百億計的神經元組合成大腦後如何產生出智力卻一無所知。可以說對人類智力的最大挑戰就是如何解釋智力本身。對這一問題的逐步深入破解也將會相應地改變人類的知識結構。

  生命科學研究不但依賴物理、化學知識,也依靠後者提供的儀器,如光學和電子顯微鏡、蛋白質電泳儀、超速離心機、X-射線儀、核磁共振分光計、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器等等,舉不勝舉。生命科學學家也是由各個學科匯聚而來。學科間的交叉滲透造成了許多前景無限的生長點與新興學科。

  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生物科學技術對社會的影響越來越大。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影響人們的思想觀念,如進化的思想和生態學思想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 2.促進社會生產力的提高,如生物技術產業正在形成一個新興產業;農業生產力因生物科學技術的應用而顯著提高。 3.隨著生物科學的發展,將會有越來越多的人從事與生物學有關的職業。 4.促進人們提高健康水平和生活質量,延長壽命。 5.影響人們的思維方式,如生態學的發展促進人們的整體性思維;隨著腦科學的發展,生物科學技術將有助於改進人類的思維。 6.對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體系產生衝擊,如試管嬰兒、器官移植、人基因的人工改造等,都會對人類社會現有的倫理道德體系產生挑戰。 7.生物科學技術的發展對社會和自然界也可能產生負面影響,如轉基因生物的大量生產改造物種的天然基因庫,可能會影響生物圈的穩定性。 理解科學技術與社會的關係,是科學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

  人類基因組研究將實現醫學上的基因診斷和基因治療。對於多基因,涉及遺傳資訊整體上紊亂引起的疾病,如腫瘤、β-地中海貧血病和鐮刀狀紅細胞貧血症、老年痴呆實現早期診斷。徹底根治用過去的治療方法很難根治的如乙型血友病等致死性遺傳疾病和癌症,艾滋病等後天性疾病。將來對老化等引起的基因功能衰退而發生的疾病進行治療以及基因組資訊為基礎的治療。現在人們越來越重視疾病的預防,特別是基於基因組資訊的疾病預防,如果能夠在人剛出生的時候進行疾病易感基因的識別,在早期把風險人群挑出來,然後在環境、生活方式上實施干預,會大大降低患病機率。另外,人們對藥物的反應性存在差異,大部分藥物在體內代謝的酶會有遺傳多型性,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決定了個體對藥物的反應性即藥物遺傳學,根據個體的基因特點選擇其針對***物,達到最好的治療效果。近年科學家運用基因工程技術解決了外源補充白細胞介素、腫瘤壞死因子等免疫系統中對癌細胞有殺傷能力的細胞因子不能在癌組織中維持有效的濃度,劑量過大又會導致嚴重的副作用的難題,科學家通過提取出對癌症有殺傷力的細胞因子中的基因,整合到對動物或人體沒有毒性的病毒載體中,經過基因克隆,不斷產出細胞因子,保證了該細胞因子在癌組織中能維持所需要的濃度,對治療癌細胞已發生轉移的晚期癌症患者尋求了更好的解決途徑。

  生物技術已進入到細胞、胚胎和組織的研究水平上來,推動了胚胎和成人幹細胞技術的應用。我國的基因組計劃1994年正式啟動,根據國際發展趨勢和我國的實際情況,從功能基因組的角度切入,充分發揮我國人類基因資源豐富的優勢,採取結構與功能並重,多學科交叉,建立關鍵技術,進行基因組多樣性和疾病基因研究的策略。從群體遺傳學轉向中國人群特點的疾病發生、發展的遺傳學資訊的研究和基因產物間的相互作用產生的基因組遺傳規律研究。我國已經將人類基因組的後續研究與開發,列為國家重大科技專項內容之一,開展重大疾病、重要生理功能相關基因和重要病源真菌功能基因組等的研究與開發,進一步獲得我們生物醫學界和製藥工業界技術創新的智慧財產權,完善我國生物技術創新體系。人類基因組基本完成以後,對醫學的影響很大,還將發生更深刻的影響。很多基因疾病,也可以通過生活改善、環境改善來防治。現在一提藥就是化合物,不久的將來,藥品不僅是化合物,蛋白質可以是藥,基因可以是藥,細胞可以是藥,甚至某些組織和器官也可以是藥。正因為這樣,以後的藥審,首先審查的不再是藥理、毒理、臨床,而首先是倫理,進行所有一切之前先要有倫理審查。為什麼講這個?因為,基因要變成藥物,或者將來組織器官一旦成為藥物,首先是允許不允許。

  人類的不斷髮展,意味著需求的不斷擴大。那麼發展新的可利用資源就成為了當代世界共同探討的問題,生物技術的突破,讓我們看到了曙光。但是生物技術在帶給人類新的社會、經濟效應的同時,也可能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一方面,由於生物技術的物件是生命,使其因在人、動物、植物和微生物之間進行人為的相互轉移,目前人類對這種基因調整後的結果尚無十足的把握’,因而其負面影響可能會超越以往任何一種技術,可能危及生命或環境;另一方面則與人類自身的問題有關,社會存在敵對勢力和犯罪分子,很難確保他們對生物技術成果進行正確合理的操作和運用,進而危害人類和社會安全。就其本質而言,生物技術是從不成熟向成熟發展的,在這發展過程之中要經過很多的實驗,在做這些實驗的時候,難保不會出現問題,說不定會因為一時的失誤,科學家自己創造出了新的物種,因為這種新物種的適應能力太強了,會取代很多舊的物種,造成生物的大滅絕。並且現代的生物技術已經出現了這種問題,基因工程研究出的新小麥品種,如果給其它品種授粉的話,產生的種子無法發芽或無法正常發芽。其次,如果未來的某一天,生物技術也可以用於人類的改造,必然會產生一大批新的更適應未來要求的人,那麼傳統意義上沒有經過改造的人類要怎麼辦呢?也許會因為不再 3/4有合適的工作更失業,然後找不到配偶,就這樣一點點的被自然界淘汰;也許會出現另一個“希特勒”,對已經落後的傳統人類進行一次種族滅絕的大屠殺。

  現在來談一談人類健康。生命科學是一門研究生命形象、生命活動的本質、現象、特徵和發生、發展規律,以及各種生物之間、生物與環境之間相互關係的科學。用於有效地控制生命活動,能動地改造生物界,造福人類生命科學與人類生存,人類健康,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規律,是當今在全球範圍內受到普遍關注,同時也是21世紀最有發展前景的學科。21世紀高速發達的今天,生命科學技術的新突破,聯合生物技術產業的新發展,將極大的改變人類社會的發展程序。日趨成熟的微生物發酵技術,轉基因技術,克隆技術及正在迅猛發展的基因組技術和蛋白質技術、幹細胞組織工程等核心技術,正在推動生命科學技術產業成為新世紀的龍頭產業之一,他將深刻地改變人類的醫療衛生、農業現代化、人口爆炸和糧食緊缺及食品安全等關乎人類生存質量的現實狀況。然而,與人們生活質量最息息相關的問題就是健康問題,每一位現代公民都應該對養生和保健方面的小常識有一定的認識。首先人體必須的六大營養元素包括:水、無機鹽、糖類、脂肪、蛋白質、維生素,人體必須的九種氨基酸:亮氨酸、異亮氨酸、賴氨酸、苯丙氨酸、蘇氨酸、色氨酸、纈氨酸、甲硫氨酸、組氨酸。這幾種氨基酸只能通過飲食從食物中攝取而自身不能合成。此外還包括各種維生素、纖維素等改善人體機能所必不可少的營養元素,因此我們必須合理飲食,注意營養搭配、同時千萬不能忘了要多鍛鍊身體,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保持積極樂觀的情緒。關於生活習慣,我認為其中最為重要的一點就是:多喝水,會喝水,***因為人體70%是水***,正常成年人一天要補充至少2500毫升水,這其中不包括食物中含的水分。要多吃蔬菜,尤其是富含纖維素的時令果蔬,同時也要適量補充肉類、豆類等富含蛋白質的食物,切忌暴飲暴食,挑食等不良飲食習慣。

>>>下一頁更多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