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調理脾胃的藥方有哪些_中醫怎樣調理脾胃方法

  中醫認為,脾胃乃後天之本,然而,現代人由於飲食不規律,導致脾胃不和,吃點東西就腹脹。中醫怎麼調理脾胃呢?中醫調理脾胃的藥方有哪些呢?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中醫調理脾胃的藥方,希望大家喜歡。

  6款中醫調理脾胃的藥方

  調理脾胃的中藥方一:

  百合、丹蔘各30克,烏藥、高良薑、制香附各9克,檀香10克,砂仁3克。水煎服,每日1劑,1日1次。

  本方為著名中醫焦樹德方,功能理氣散寒,溫中和胃,適用於胃脘痛。

  調理脾胃的中藥方二:

  人蔘、青皮、陳皮、丁香各7克,白朮5克,炮附子、蘋果仁、炮乾薑各4克,姜制厚朴、炙甘草各2克,生薑3片,紅棗2枚。水煎服,1日1劑,分2次服。

  本方溫中祛寒,適用於胃脘脹滿疼痛。

  調理脾胃的中藥推薦 中醫調理脾胃藥方介紹

  調理脾胃的中藥方三:

  陳皮20克,蔥白10莖,香附子15克,生薑6克,雞肉。將雞肉切成1釐米見方的丁,備用,再將陳皮洗淨,香附醋炒,放入砂鍋中煎取藥汁200毫升,把生薑切成粒,蔥切成絲,再把雞肉,藥汁同放入鐵鍋悶煮。以先武火燒沸,酌加料酒、味精、醬油炒拌即成。吃時,以沸米酒50毫升,邊飲酒,邊吃雞了。須開懷食飲。

  本方適用於肝氣鬱滯之胃疼。

  調理脾胃的中藥方四:

  丁香1.5克,肉桂1克,紅糖適量。丁香、肉桂用溫水浸透,武火煮沸,文火煮20分鐘,取汁,調人紅糖,每服5—10毫升,日3次。

  本方溫胃散寒,適用於感寒腹痛。

  調理脾胃的中藥方五:

  小茴香10克,胡椒12克。兩者共為細面,酒糊為丸,每服3--6克,溫酒送下。

  本方散寒理氣止痛,適用於胃寒疼痛。

  調理脾胃的中藥方六:

  丹蔘30克,三七15克,老母雞1只。將丹蔘、三七切片,填人宰殺去毛及內臟的雞腹內,放入砂鍋,加適量的水;先用武火煮沸,後用文火煨燉至雞爛熟,撈去藥渣,吃肉喝湯,每次1小碗,1日2次,不可多飲。

  本方活血止痛,適用於血瘀胃痛。

  調理脾胃的中醫按摩手法

  方法一:雙手疊加,以肚臍為中心按順時針、逆時針方向摩揉腹部各10遍。

  方法二:雙手疊加,以一手掌心放在肚臍,微微顫動腹部1~3分鐘,頻率為每分鐘120~180次。

  方法三:雙手叩打帶脈3~5分鐘,即雙手握拳,叩打腰部兩側,以自身耐受為度。

  方法四:沿足大趾內側緣、小腿內側脛骨內側緣自下而上推足太陰脾經路線,每次10遍,之後點按太白***位於足內側緣,當第一跖骨小頭後下方凹陷處***、三陰交***位於小腿內側,足內踝尖上3寸處***、陰陵泉***位於膝關節內側,脛骨內側髁凹陷處***及壓痛點各半分鐘。

  方法五:沿足陽明胃經小腿路線自上而下推小腿前外側,重點點按足三裡***膝眼直下3寸處***、豐隆穴***小腿前外側,外膝眼與外踝尖連線的中點處***及壓痛點。

  方法六:點揉中脘***位於肚臍上方4指處***、內關穴***位於腕掌側,腕橫紋中央上約兩拇指的距離***各1~3分鐘。

  需要注意的是:按摩對於功能性胃腸疾病有一定療效,但對於器質性疾病如腫瘤、潰瘍病等,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以防貽誤病情。

  9個調理脾胃的注意事項

  1、輪流換食品

  進食食品,應該將各種食品輪流更替,不應該偏吃某一類,這樣才能使人體吸收到各種營養料。如果愛好某一種食物,多吃一些也無妨,但是不能常常單吃一種。譬如,童年時期酷愛吃糖,但不能時時大量吃糖;少年時喜歡吃凍品,不能時時大量吃凍品;中年時愛吃刺激性飲食,也不宜偏愛過甚;婦女愛吃酸性食物,多吃之後,能致胃酸過多,亦是不宜;壯年時愛吃油膩食品,多吃更不相宜;老年人喜吃糯米制的食品,如糕、餅、粽、餈,多吃之後,也易致病。少吃多滋味,多吃壞肚皮。凡是偏好一種食物,多吃了常易致病。

  2、早午晚不同

  一天之內,早晨宜吃清淡流動的飲食,中午胃部消化能力漸強,即可照常進餐。晚餐時已接近睡眠,不必多吃。民間俗語:“早飯吃得早,中飯吃得飽,夜飯吃得少。”三餐所食,顯然不同。有許多午間慣食的食品,絕不能在晨間進食,如果勉強在早餐時進食,往往使人整天感覺不舒服。又因各地風俗習慣不同,人的飲食方式也會因此而異。有的地區一日兩餐,有的地區一日三餐,有的地區一日五餐。我們入鄉隨俗,在變更進餐方式時,要慢慢地將習慣轉變過來,而大致上以不離本人的習慣為原則。如果變更太速,亦易致胃病。

  3、飯前忌雜食

  飯前或飯後,不能進食雜物,按時吃飯,可使消化器官工作定時。如果飯前進食了少許食物,等到吃飯的時候,便大打折扣,小兒可能更不想再吃。此因胃的消化工作已做過,短時不能再活動。所以飯前吃零食,到了正式吃飯時,常常會沒有食慾。如果沒有食慾而勉強進食,又很容易引起消化不良的症候。

  4、患病要慎食

  如果已患輕度胃病,應迅速將一切飲食上的不良習慣加以糾正,而且要嚴格地遵行,絕不可懈怠疏忽。若干食品,應在禁忌之列。患者情況雖有不同,但是大致要忌食五種食品:第一是變質食品,第二是冷凍食品,第三是堅硬肥滯食品,第四是刺激性食品,第五是糖質太多的食品。

  5、少吃冷東西

  中國人吃東西,主張多吃溫熱熟食,少吃冷食,這對胃部十分有益。西洋人因為生活簡單,所以吃慣冰水和各種凍食。中國人向來沒有這種習慣,現在很多人家中備置冰箱,冷凍食品大增,可是胃部尚未養成這種習慣,所以不能盲目效仿別人亂吃凍品。還有,一會兒吃熱品,一會兒吃凍品,或者凍熱並進,對胃部甚有損害。

  胃寒的人,吃了冷凍東西,常感不適,吃了很熱的東西,也有同樣的情形。整天喝茶的人,也容易患胃病,或影響胃消化機能。

  6、 吃飯不用腦

  吃飯時不可用腦,也不可講氣惱的話,如果能作輕鬆有趣的談話,更有裨益。中國家庭中做家長的,往往在吃飯時向家人發表告誡式的講話。還有商人在午餐時約晤相聚,每每就席討論商務計劃,有時即在席上決定事務進退,這都是很不相宜的。

  吃完飯之後,不宜立刻坐下來辦事,尤其是不宜立即用腦,最好要有適當的小小運動。中老年人,最好在室內步行。曾國藩說:“飯後步行百步,是養生祕訣。”這對缺少運動的人極為相宜,對胃部虛弱、消化困難的人,也大有幫助。

  兒童在飯後,只可以作適宜的活動,不能奔跑跳躍。劇烈的運動,尤須禁止。

  7、防止學童濫吃食物

  若干兒童,在學齡時期,亦有胃病。推其緣故,多由濫吃所致。譬如晨間八時上學,至十一時即覺飢餓,於是就近購買雜物,以作充飢。如進食麵包之類,尚無大礙。但觀察香港許多小店出售的食物,都是堅韌難化的食品,如魷魚乾、魷魚片、炸春捲、開口笑、南乳肉,及各種糖果餅餌,同時又進飲凍品,亂吃—通,貽害更甚。所以許多兒童,在稚年已時時嚷著胃部不舒。父母應當先為兒女預備適宜食品,帶入學校,不另給零錢,使兒童無法濫購食物,這是很重要的。

  8、多嚼增唾液

  有了胃病之後,應以柔軟而易於消化的食品為主。但是有一派醫生***如醫治孫中山先生胃病的那位日本醫生高野太吉氏***,主張有胃病的人,要吃堅硬的東西。西餐中特別預備一種較為堅硬的白色圓麵包,也是此意。關於這個問題,其原意是要督促進食時著意咀嚼,並非說硬的東西對胃有益。

  因為口腔中的唾液,對消化有很大幫助,而唾液的分泌,在咀嚼時特別旺盛。咀嚼食物的習慣要在幼時養成。一日三餐,每餐細細咀嚼,對胃的幫助極大。終身行之,也是預防胃病之道。這是不需金錢的預防法,值得向讀者鄭重介紹。

  9、餐前先吃湯

  進餐之前,最好先適量進飲一些流質,如茶水湯液。北方人進餐時,先吃飯菜然後呷湯,這是不宜的。一部分廣東人吃飯時先飲湯一盅,然後進食,這是很合理的。

  飢餓時,胃裡空虛,需要一些水分去潤澤一下。如果胃部很乾的時候,吃了些又幹又黏或又冷又硬的東西,一定會引起不消化的毛病。所以西洋人吃大菜,開頭總先上一盆湯。中國人的老方法,必先喝一杯開水,再行進餐,都合這個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