複習歷史的科學方法

  歷史學科的特點是史論結合,因此歷史複習必須把掌握基礎知識放在第一位,在掌握史實基礎上思考和回答問題。下面由小編給你帶來關於,希望對你有幫助!

  

  一、強調理解性的記憶

  對於歷史基礎知識的記憶,有些學生錯誤地認為只要死記硬背就行,但是碰到新的情境和材料就無從下手,因此強調理解性的記憶。

  例題:帝王諡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下列各項中屬於諡號的是

  A.秦始皇 B.漢武帝 C.唐太宗 D.清康熙帝

  本題主要考查學生從試題的表述中獲取回答問題的有關資訊,理解考試要求的能力。

  在中國並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從唐開始所有的皇帝都有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用年號。

  試題中的有效資訊是“帝王諡號主要依據其生前行為而定”,然後調動所學知識,知道漢武帝曾三次用兵匈奴,是個尚武的的皇帝,“武”之意為威強睿德,

  即可得知本題答案為B。

  二、要把教材的句號變問號

  提高理解能力的最有效方法是在掌握歷史知識的基礎上,對歷史現象、歷史概念、歷史結論、階段特徵、歷史材料多問幾個為什麼,要將教材中的句號變成問號。

  如對於“兩稅法”這個知識點,我們不僅要記住具體內容,還要理解為何稱“兩稅法”?與以前的賦稅制度相比有什麼特點?這些變化說明了什麼?

  三、尋找知識點的內在聯絡和規律

  平時的複習中要注意掌握歷史單元特徵和發展趨勢,注意各個知識點之間的聯絡。有些知識點是有一定的規律的。

  如要理解中國古代各個朝代的經濟發展的原因時,主要是“生產技術的提高”、“經濟政策的調整”、“社會秩序的安定”、“民族融合的加強”、“中外經濟的交流”、“人民辛勤勞動”等;

  講經濟發展的表現,主要是從農業、手工業、商業、中外經濟交流幾個方面去總結。

  四、學會獲取和運用資訊

  首先要學會解讀和獲取“設問”資訊,在這個基礎上然後再去解讀並獲取試題的文字資料、圖表、資料、畫面、符號等材料或“情境”資訊,不要將這個順序顛倒。

  其次要進行一番去偽存真、去粗取精的加工才能獲取和解讀有效資訊。

  再者,要將試題中材料與所學知識建立起正確有效的聯絡。

  最後,對設問的資訊進行解讀時,有的可以直接用所學知識回答,有的可以將材料中的資訊轉化為自己的語言進行表達,還有的則要運用相關的史學觀點進行闡釋。

  五、必須“史論結合”

  我們要具備正確運用史學觀點的能力。

  歷史考試答題技巧

  選擇題

  1.只要不是直接得出準確答案的,一定要翻書,且要快、準

  2.把題幹中的關鍵詞劃出來,比如時間、地點、人物、題目要求如選正確的還是錯誤的

  3.時間排序的題目要把各項的時間寫在選項旁邊

  4.不能一下做出來、拿不準的題要巧用排除法

  5.圖片型別的題可將圖片名稱寫在選項旁邊

  6.因果關係搭配型別的題可用因為…所以…去判斷是否符合因果關係

  7.材料型別的題,要緊扣材料仔細思考

  材料題

  1.先仔細閱讀材料,再讀問題

  2.讀題目時審清楚時間和空間,明確題目限定的範圍、限定詞,並在題幹中勾出來

  3.再帶著問題去逐字逐句讀材料,提取有效資訊

  4.在充分思考的前提下作答

  5.“指出”類題,答案必須從材料中得出並摘抄

  6.“概括歸納”的題答案從材料得出,但必須用自己的話說,不能直接抄

  7.“用史實加以說明”既要舉例,又要說明時間、時間、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