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歷史的教學方法

  研究歷史教學的原理和方法,是分科教學法之一。運用教育理論和方法,揭示歷史教學的客觀規律,以便最有效地向學生傳授歷史科學知識。那麼接下來,小編給大家介紹一下在課堂上如何授課歷史。

  一、更新課堂教學理念,建立新型融洽的師生關係,培養學習興趣

  在新時代的初中教學中,教師必須更新教學理念,與學生建立新型的平等互助的關係,教師不再主宰課堂,而是把課堂交還給學生。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夠和教師和睦相處,平等對話,達到“愛屋及烏”的狀態。進而學生在愛教師的同時,對教師的教學風格、肢體語言進行認可,對教師的所作所為都感興趣,讓學生對教師的教學始終處於期待狀態。

  二、創設課堂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意識,培養學習興趣

  “有感而發”說明創設課堂教學氣氛的重要性,只要教學的氛圍達到某種程度,學生的學習就會達到某種意境。一是創設情景教學能夠使得歷史教學更具有活躍性,激發學生學習共鳴的意識,比如甲午戰爭片段的多媒體演播會給學生要洗國恥的愛國情懷。二是情景教學能夠提升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如在教學《西安事變》這節課時,筆者先是給學生講了1936年12月12日發生西安事變的案例,隨後告訴學生這是一件轟動世界的歷史事件,是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轉折點。筆者雖然滔滔不絕但學生置身事外,毫無表情,好像與他們關係不大。此時的筆者心裡咯噔一下,學生的漠然認知讓我“害怕”,於是筆者轉化教學的角度,先是在黑板上板書“逼蔣抗日”“國共合作”。此時的學生有了反應,眼睛緊盯筆者,生怕漏掉什麼,於是筆者就“西安事變”用多媒體進行演播,讓學生對蔣介石、張學良、楊虎城、毛澤東、周恩來等人物當時所處的角度以及對西安事變爆發的根本原因和客觀原因加深了了解認識。對張學良、楊虎城要求蔣介石聯共抗日的目的也基本認識到位,這種方法主要可以應用於對歷史史實的學習,比教師講授使學生對歷史知識形成的印象要深刻得多。

  三、創新課堂教學模式,用歷史故事迎合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初中學生雖有一定的學識,但是思維還處於開發階段,遇到較為深奧的問題或和歷史問題,有時表現出很難理解其中蘊含的道理。在教學《西周的興亡》這節課中,如果單純的給學生講“西周的崛起是因為商紂王的昏庸造成的,最終成就了西周的崛起”。雖說是歷史的演化,但在學生在心裡是沒有概念的,是沒法理解“西周王朝的江山是商紂王拱手相送”的?對此筆者沒有刻意的去要求學生掌握這段歷史,而是給學生講了個故事,讓學生來以偏概全的瞭解歷史真相。有一年的冬天紂王正和妲己飲酒作樂,突然看見遠處的河邊一老一少正在渡河。小的走在前面,已經過河而去,老的由於年老體邁落在後面。紂王看在眼裡,便和妲己說:小孩骨髓旺,不怕冷;老人骨髓空,怕冷,這是兩人渡河有先後的原因。妲己立即表現出不懈的神情,此時的紂王酒喝到酣處,自是討好妲妃,於是為了證明給妲妃看,就命士兵把兩人抓來,用斧子砸開他們的腿骨讓妲己看。這條河從此被叫做“折脛河”。這些故事足可以讓學生在學生頭腦中形成商紂王昏庸無道的具體形象,也加深了學生對於商王朝覆滅的理解。歷史故事融入課堂教學讓學生在理解教學內容的同時,還會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進一步加深對相應課程內容事件的理解。

  四、創新課堂教學方式,融入多媒體於教學課堂,激發學習興趣

  新時代資訊科技的發展,促進了多媒體融入的初中歷史教學課堂教學的現實。多媒體的聲光電作用不當能夠顯示圖片、影像、動畫等形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而且能夠讓學生有穿越時空身臨其境的感覺,所以學生喜歡,用這種方式進行教學提高學生的認知能力和思維能力。在教學《第二次鴉片戰爭》這一課的時候,筆者用多媒體給學生播放《鴉片戰爭》電影片段。學生看的認真,對那一時期的殘酷和屈辱,以及那時的貧窮落後,都讓學生嗟嘆不已。促使學生產生繼續研討和探究的興趣,在學習這一時期的歷史狀況後,再對照今天我們國家的強大,激發學生學習意志興趣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愛國情懷。

  五、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提升學生的探索性思維能力

  新課標要求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面對全體學生進行教學,為此歷史教師要投學生所好,讓學生髮表自己不同的看法和意見,要發揮“百家爭鳴”的作用,讓學生把要說的問題說出來進行探索研究,進而啟動學生學習歷史學科的探索性思維,各敘己見,做到“仁者見仁,智者見智”,鼓勵學生多角度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