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健康心理禁忌

  怎麼保障兒童心理健康?家長們當然是希望,從小就能夠培養兒童獨立的性格和能力,這樣更有利於他們,成長之後的為人處事,保障他們的心理健康,而想要達到這種效果,下面這些行為不要出現。

  

  第一、忌嬌慣溺愛

  開口不離“好”,出門不離抬,吃飯任其要,穿衣任其挑,就會養成兒童任性的性格。父母“愛子—溺子—誤子”,這往往是現實生活中一些青少年步入歧途的三部曲。

  第二、忌袒護縱容

  在日常生活中,孩子當眾做錯了事,家長明知不對,卻以種種理由加以庇護和掩蓋,其結果必然使孩子不能正確對待缺點和錯誤。

  第三、忌哄騙

  有些家長圖一時安寧,不惜編造假話欺騙孩子,這樣耳懦目染,容易使孩子效仿父母,養成虛偽不誠實的品格。

  第四、忌諷刺

  對孩子諷刺挖苦,以為可以“激發”上進,結果適得其反。

  第五、忌苛求

  父母對孩子“恨鐵不成鋼”,凡事都要盡善盡美,稍有不順便大加訓斥,使子女無所適從,思想感到壓抑和束縛,時間長了孩子有可能走向反面,我行我素。

  第六、忌放任

  對孩子不加引導和教育,放任自流,任其所為,不盡家長責任,後果難以預料。

  第七、忌打罵體罰

  現實生活中,有些家長信奉“不打不成器”的信條,不能以理服人,而是打罵、體罰,結果這樣不但起不到教育的目的,反而損傷了孩子的自尊心,往往產生感情對立。

  希望家長們能夠明白,父母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如果在生活以及教育過程當中,沒有注意正確的方法,反而不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甚至會讓他們的性格,變得更加的惡劣,所以家長們要避開不良的教育方式。

  孩子教育的正確方式

  一、教孩子遇到困難學會自己解決

  家庭是孩子們生活的主要場所,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的行為,言談舉止,道德行為,對孩子成長具有決定的影響,要想讓孩子從小健康成長,家長就得對孩子進行一定的受挫能力的培養,不能遷就孩子、慣養孩子、溺愛孩子。家長要隨時教育孩子遇到困難不要害怕,要有隨時迎接困難的思想準備,學會動腦、用腦,解決身邊的小事、小問題,用智慧去戰勝困難。教育孩子克服困難,要有頑強的意志。要迎難而上,不能遇到困難就退缺。

  二、教孩子學會面對自己

  面對挫折,家長應教會孩子該抱著正確的態度,這樣才能把每次挫折變成一次鍛鍊自己、完善自己的機會。挫折不是攔路虎,而是墊腳石。經歷生活中的一次次挫折,才能慢慢成熟,逐漸長大,在今後的學習、生活中正確對待挫折,增添勇氣去戰勝挫折。表揚是一種鼓舞,而不是一個蜜罐;批評是一種鼓舞,而不是一種刺激,我們既不能因為得到表揚而沾沾自喜,進而忘乎所以,也不能因為受到批評而氣餒,失去上進進取之心。

  三、教孩子學會面對父母

  天下所有的父母都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當家長看到孩子學習成績考差時,不懂得教育的父母就會生氣地批評孩子,有的孩子不能接受父母的批評教育,與家長產生牴觸,不服從家長,甚至於向家長示威。這樣的孩子思想、行為處於危險的邊沿。其實,作為家長應教育孩子:挫折和打擊並不可怕,怕的是遇到挫折和打擊不知道想辦法應付。我們要學會迎接挫折和打擊,也要學會對付挫折和打擊,只有那些敢於面對同學,面對教師,面對父母,面對社會,面對困難,面對人生坎坷的人,才是真正勇敢的人,是最了不起的人,是人們最敬佩的人。

  四、教會孩子心中不愉,學會交流溝通

  作為家長,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主動與孩子溝通。同時,要教會孩子學會溝通。良好的溝通有助於認識問題的本質;減少失誤,減少摩擦;爭取理解,注重與孩子溝通,和做到的感情,相互理解,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要使孩子想、願意和自己溝通,否則父母就會失去對孩子教育的機會,影響孩子良好個性的形成。平時要抽時間跟孩子坐下聊聊,瞭解他們的內心世界。總之要建立起平等、民主的家庭氣氛,多與孩子了交換看法,溝通訊息,交流情感。

  父母作為兒童的第一任老師,兒童自然會選擇學父母。但是父母也要分場合做出一些行為,不要給孩子造成不健康的影響,同樣的父母表現的感情好也會給孩子造成一個有愛的環境,這樣也是一個家庭健康發展和和諧狀態做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