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高小學生思維能力

  思維能力的高低,對於一個人以後能否成才是非常重要的。下面是小編為你們整理的內容,希望你們喜歡。

  培養思維能力

  一、從感性到理性,再從理性到感性,進行邏輯思維的基本訓練。

  小學生的年齡特點決定了他們形象思維在所有的思維中較佔優勢,因此,他們認識事物帶有很大的形象性,只有提供較多的具體事物,使他們在思維過程中積累起豐富的感性材料,才能幫助他們逐步學會從事物中抽象出數學概念的方法。

  所以,在平時的教學中,我們總是提供給學生較多的觀察、感知材料,讓學生的學習從觀察開始,先引導學生觀察事物的外部特徵和現象,再啟發學生根據現象進行思索、進行想象,最後認識事物的本質。

  通過分析、推理比較等思維活動,概括,抽象出概念的性質,法則或公式。

  在學生理解這些知識的基礎上,指導他們運用已獲得的知識,去闡述個別事物的本質屬性,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和方法。

  二、尋求規律的普遍性,運用規律分析和解決問題。

  就事論事是小學生在分析問題上的普遍現象,而不能從一些具體的事例中找出事物的普遍規律性,從而運用規律分析問題,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的方法是他們存在的普遍問題。

  小學生的思維活動受他們年齡特點的影響侷限性很大,總是想不開去。

  為了突破這種侷限性,開闊學生的思維,我們在平常的教學中就常常注意引導學生髮現規律,並運用這些規律來思考,解決問題,從而有效地提高邏輯思維能力。

  三、訓練主體思維,培養思維的正確性和嚴密性。

  小學生思考問題,往往海闊天空,憑空想像,沒有什麼具體根據,思維上帶有很大的盲目性和隨意性。

  為了幫助學生克服這一問題,引導學生自覺運用有關知識點來解決問題,使概念這一思維材料能充分成為分析和解決問題的依據,進而提高邏輯思維能力,培養思維的正確性與嚴密性,使學生每做一題都做到“算必有理。”

  我們經常設計一些判斷題,選擇題,讓學生進行練習並闡述自己的知識依據。

  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這些選擇題形式多樣,大大激發了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四、學會“假設”,克服思維的侷限性,拓寬學生的思考空間。

  小學生不像成人那樣能對問題能從不同角度進行思考,他們自己思維特點是單純,片面而直進的,所以一旦思維受阻,就往往要鑽牛角尖,不知變通。

  為了使學生克服這一思維的片面性,能更大程度地學會多方面思考問題,我們在教學中鼓勵學生遇到問題大膽“假設”,使其在思維受阻的時候也能腦筋“急轉彎”,繼續深入。

  這種“假設”的思考方法,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屢屢出現,取得了很不錯的效果。

  思維提升為何從小抓起

  1、

  如果有人問:要是在人類現存的書裡,只讓你選一本,你會選哪本? 你會怎麼回答?大概大多數人都會一股腦地回想自己的書,去搜索自己喜歡的書。

  還有其他的回答嗎?有個人這樣回答的:你這個問題沒道理,人類歷史上的確出現過大規模的毀書事件,也都不可能只剩一本,這是從客觀角度來看。何況好書太多了,那麼多思想光輝的鉅著,哪本我都喜歡,主觀上我也難以取捨。第三,我也不可能看過所有的書,這個選擇本身就沒有可比性,選出來只對自己而言,沒有借鑑意義。……

  是不是突然有種“奇葩說”之辯論的風格在。一個問題,找一個角度破題,會發現有無數的思路,而不是隻是中規中矩,順題而答。破題,到分析,到結論,這就是一個思維的過程。然而,擁有這種思維能力的人而且強的人,並不多。

  2、

  為什麼不多?

  最近一直在研究小學生的閱讀和寫作,在看過無數資料書籍後,對比國內外小學生閱讀與寫作,深嘆因為教育理念的不同,導致的差異也十分明顯,也從旁應證了一個事實:我們對思維能力的培養方面還遠遠不夠。

  比如,在寫作能力方面,中國小學生的寫作要求是寫出有中心思想、有條理、有真情實感的簡單記敘文;而美國小學生要寫出觀點鮮明、邏輯嚴謹、結構清晰的全文體記敘文、說明文和議論文。結果導向的不同,在訓練上區別也非常明顯:從小學開始,美國的孩子就已經學會了“老師佈置課題—學生分組分解課題—分頭研究子課題—自行閱讀延展材料和參考教材—小組開會總結提煉觀點—修正原始課題和觀點—補充材料—撰寫報告—修正報告—提交作業”的研究性寫作;而中國的小學生從小極度缺乏這種運用批判性和創造性思維去進行研究性寫作的機會,還只停留在對觀察的事物進行描述的淺層思維寫作上。

  也就說,從小學開始,在邏輯思維能力培養上,我們就錯過了一個最佳時期。作為一個邏輯思維不那麼好人的,缺啥看啥,特別喜歡對邏輯推理方面的節目書籍如福爾摩斯,如奇葩說等,這大概也是很多人對《奇葩說》這樣的節目空前狂熱的原因,看到裡面的辯手以知識經驗為經,以邏輯思辨為緯,如“神仙打架”般給我們拉開了一場思想火花碰撞出的奇妙空間,激發思維的光怪陸離的論證與反證,打開了我們對生活多層視角,連帶著人生都有了一種深刻的趣味。

  3

  是的,生活中除了感性的抒情,還有理性的邏輯,兩者相疊才是真實的世界。

  回到剛剛開篇問題及回答者——孟雲劍有書金牌領讀人。很明顯,他就是一個理性思維能力很強的人。對著問題,感性思維者,思維大概停留在“天啦,只能選一本哦,那我得好好想想,曾經哪本書對我很重要感情主導”,而理性思維者,就會深度分析問題,這個問題是否成立,成立的話選擇路徑是什麼?不成立的話,原因又是什麼?理性思考主導如此,就會另一番論證與分析,得出的答案,則更向準確靠近。

  可見,感性思維的人的特徵是主觀、直觀、模糊且綜合;而理性思維的特徵,客觀、抽象、明確、分析。兩種思維並無所謂優劣,然而理性思維更能匯入思維深層機構——辯證思維、邏輯思維等。

  觀其兩種思維的差別,那麼為什麼要培養深度思維?我想到我身邊的一件事情:寒假來臨,到處都在報課外班。我一直在催這我先生趕緊交孩子的報名費,並一再強調,反正要交的,早給早省心。然後我先生跟我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經濟危機時期,有間上市公司,就因為財務早一個小時付清了供應商欠款,而導致公司破產。如果這位財務具有深度思維,那麼必然會察覺經濟危機對市場,對公司的影響,那麼進而一步做出財務對公司影響的評估,而做出重要的評估。

  這個故事,先生雖然只是告訴我,要我冷靜,對於付款等事項在最後期限前都不要著急。但從另方面,也告訴了我,萬事除了表面,都要記得往深度思考,再做評估與行動,方可更加正確。

  4、

  然,我們如何才能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在孟雲劍在《你對我講道理,我對你講邏輯》一書中表示,思維能力是我們最基本的能力,同時也是深層的能力,我們需要去思考,這是思維的特性之一,需要專門的訓練和學習才能掌握。

  那麼,思維能力弱的人,比如小學生來說,該怎樣開始訓練自己的思維能力呢?

  首先,要先克服思維惰性的重要性,學會選在在眾多資訊中甄選出有用的資訊,並進行分類和概括。

  分類是按某種屬性對資訊進行劃分;概括是按一定的屬性把資訊進行彙總。比如讀一本書,裡面的人物關係複雜,那麼就要懂得按照小說中的人物分裂,並概括各個家族,再進一步概括與對應。

  其實,這就是這兩年爆紅的思維導圖。市面上的思維導圖畫得花花綠綠,美觀精緻,讓很多人望而生畏,其實思維導圖就是一種整理資訊的工具。思維導圖是英國人東尼.博贊發明的一種思維工具,博贊被譽為英國的“記憶力之父”,這種工具對記憶的確有很大的輔助作用。很多人都覺得思維導圖不過是個目錄,到底有什麼用?當你使用思維導圖時,會發現真的是一個思維導向的工具,其在分類、概括,表達發散性思維,並運用圖文並重的技巧等方面的確簡單有效,比較直觀、形象,藉助思維導圖可以很快梳理知識點,展開頭腦風暴。

  但是任何事物都有兩面性,思維導圖雖然在淺層的思維層面有效,但是深層思維層面就難以發揮作用了。比如,雖然我們可以把各種概念羅列的導圖上,但是我們不可能通過一張圖理解其所有的,更別說複雜的理論和文學作品的含義了。就像你能用思維導圖畫出任何一本名著的機構與人物關係,但你不一定對這本書真的理解。

  5、

  思維導圖只是思維能力的基礎,如何才能讓自己的思維能力更為深層呢?不如讀一本思維訓練手冊,按其步驟來訓練,可以選擇孟雲劍的《你對我講道理,我對你講邏輯》來做為訓練手冊。

  這本書梳理了邏輯思維的特性、基本型別、運用方式、思維過程等。4個階段的知識體系由淺入深,12周的理論講解循序漸進,60堂邏輯思維課平易有趣,配以系統化的思維導圖,以及大量經典、現實的案例,解釋了獨立思考的重要性,也道出了思維能力將來是未來的競爭力。無論是學生、職場人士等,都可以從書中汲取養分,體驗邏輯思維的樂趣,學習正確的思考方式,既可以讓自己思維能力更強大,也會讓自己的生活深刻且更有趣。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