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老舍茶館簡介資料

  老舍茶館是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茶館,開業以來,老舍茶館接待了很多中外名人,享有很高的聲譽。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供大家參閱!

  老舍茶館簡介

  老舍茶館是以老舍先生命名的茶館,建於1988年,古香古色、京味十足。可以欣賞到曲藝、戲劇名流的精彩表演,同時品用名茶、宮廷細點和應季北京風味小吃。開業以來,老舍茶館接待了很多中外名人,享有很高的聲譽。

  老舍茶館歷史

  提起“老舍茶館”,不但在京城婦孺皆知,就是在外埠,甚至在國外,知道這個字號的人也不少。“老舍茶館”已然成了北京這座六朝古都和國際大都市的“城市名片”。

  京城的大小茶館有五六百家,為什麼只有老舍茶館享有“城市名片”的美譽?

  一是因為它由二分錢一碗的大碗茶起家,是改革開放以後,京城開的第一家新式茶館。二是因為茶館以老舍先生命名,老舍先生是京味文化的代表之一,有很高的知名度。三是因為老舍茶館有味兒。什麼味兒?當然是京味兒了。人們進茶館不單是品茶味兒,還要品其中的文化味兒。這兩樣兒老舍茶館全佔了。所以說它不出名誰出名?

  當然,老舍茶館能在京城享有美譽,除了以上說的三點,還有一點不可忽視,那就是茶館的創辦人尹盛喜先生的口碑 和知名度。說老實話,尹盛喜的大號,在京城是與老舍茶館分不開的。人們提起老舍茶館,自然會想到尹盛喜,同樣,說起尹盛喜,也會同時想到老舍茶館。如果說老舍茶館是形,那麼可以說尹盛喜是它的魂。換句話說,沒有尹盛喜,就沒有老舍茶館。沒有老舍茶館,尹盛喜也不會有這麼高的聲望。尹先生已於2003年6月作古,但老舍茶館還在,彷彿尹先生還活著。人們到老舍茶館,依然會對尹先生的為人和事蹟津津樂道,人們並不覺得尹先生“走”了。一個人的名字和形象能與一個茶館如影相隨,古今中外恐不多見。

  尹盛喜的名字最初是與二分錢一碗的大碗茶聯絡在一起的。1979年,改革開放之初,人們的市場經濟意識還處於朦朧狀態,老尹就帶領一幫待業青年,在前門大街支起了茶攤。此舉轟動一時,自然老尹也以改革開放的典型上了報紙、上了電視。由茶攤到茶館,老尹花了將近8年時間。人們不難想象一碗茶二分錢,積累起開茶館的資金,要付出多少辛苦和血汗。“抗戰八年”,老尹挺過來了。1987年11月,當老舍茶館舉行開張儀式時,人們為這個茶館的開張不禁眼前一亮。要知道當時偌大的京城還沒有一家像樣的茶館。老尹又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老舍茶館創辦之初,我曾採訪過老尹。儘管茶館開張以後,有許多文化名人和藝術界的名家來捧場,有幾位中央領導也有市政府、區政府的頭頭腦腦作陪,光顧過茶館,但是茶館的經營狀況並不理想。有些媒體對茶館的茶份兒錢提出異議,認為老舍茶館的門檻太高了,平民百姓進不來,老舍茶館不是平民茶館。說老實話,老尹當時的心理壓力很大。時代變了,社會進步了,人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質量越來越高,文化需求也越來越多樣化。北京的茶館應該開成什麼樣的?老尹為此進行了長時間的思索。

  我曾跟老尹深聊過,發現他當時的心情非常複雜。一方面,他難以割捨二分錢一碗的“大碗茶情結”。另一方面,他試圖辦一座能充分展示京味文化,具有一定檔次和品位的現代化茶館,並使它成為城市文化的一個“視窗”。這兩點完全融合在一起很難。老尹是老北京人。老北京的茶館很多,舊京茶館主要有五大類,即大茶館、書茶館、棋茶館、野茶館和二茶館。這些茶館跟南方的茶館茶樓比起來,條件非常簡陋,兩間小屋,幾個方桌條凳,支上爐灶,置把大茶壺,就可以開個茶館。野茶館指的是郊外或城鄉結合部的地界,支個棚子,擺幾個小方桌,招攬過客歇腳打尖兒,也是一個茶館。這種老式茶館用現代文明的眼光看,已顯得然落後,儘管這些老式茶館很有味道。但是讓現代人到這種光線昏暗,煙氣繚繞,聲音嘈雜的地方,就著塵土飛揚去喝茶,顯然是與現代生活是脫節的。老尹是經過深思熟慮之後,才選擇了後者,即,要辦一座既有京味文化特點,又有現代生活氣息的茶館。現在看來,他的這一選擇是對路的。從某種意義上說,正是因為有了老尹創辦的老舍茶館的模式,才有後來京城各種體現茶文化的新式茶館的出現。

  老尹為辦好老舍茶館是傾盡全力的,為此他付出了大半生的心血。他把老舍茶館作為展示京味文化的大舞臺。這些情況,我們能從這本書的內容領略到。本書有大部分章節講述的是老舍茶館的茶道、茶藝、茶緣、茶文化,細節詳實具體。讀之,我們會感受到當年老尹創辦老舍茶館的良苦用心和老舍茶館所具有的文化內涵。

  老尹生前以老舍茶館為旗號,成立了商貿集團,把買賣做得不小。集團搞過商業貿易,搞過珠寶生意,搞過旅遊產品的開發,搞過飯店酒樓,也搞過雷鋒紀念館等社會公益事業。但不管做什麼買賣,他都以老舍茶館為主業,沒忘自己的老本行。這種“茶館情結”,一方面說明他對古都文化的熱愛,另一方面也表明他始終沒忘本。現在老尹的“茶館情結”正在被他的女兒尹智君所延伸。尹智君屬於新時代成長起來的年輕人。儘管她對老北京文化的瞭解沒有父親老尹深,但在父親身邊,耳濡目染,加上她本人也是在衚衕長大的,又接受過系統的高等教育,所以她也像父親那樣對北京文化充滿了熱愛。這種熱愛已經融入到她接手老舍茶館後的一系列經營理念中。小尹不論在思想觀念,還是在對傳統文化的理解厚重度上,都不比自己的父親差。真應了那句老話,長江後浪推前浪,一代更比一代強,青出於藍而勝於藍。

  講究味兒,講究新意。這是尹智君經營老舍茶館的路數。接父親的班不久,她便認認真真地考察了京城的茶館現狀,接著又找專家、請顧問,虛心求教,很快她得出一個結論:辦茶館既要保持特色,又要與時俱進,絕對不能墨守成規,一成不變,吃父親的老本。

  她的膽兒似乎比父親還大。2002年,她投資100多萬元,全面改造了原老舍茶館的二樓,愣是在二樓蓋起一個“四合院”。古色古香的四合院茶館開張後,吸引了八方茶客。接著,她又投資幾十萬,全面開發北京小吃,什麼做爆肚、羊頭肉、麵茶、驢蹄燒餅、奶豆腐的等等小吃名家,都被她請到老舍茶館。這些舉措,不但充實了老舍茶館原有的文化內涵,而且在文化的外延上得到了擴充套件,使人們在品茶之餘,既可聽大鼓評書相聲,以悅其目,又可品嚐到地道的風味小吃,以飽口福。小尹辦茶館確實愛動腦子,而且有許多創新。當然,尹智君的這些舉措只是剛剛開始,按她的思路,將來要把老舍茶館辦到外地去,甚至要走出國門。這些,我們在這本書中都能體味到。為老舍茶館寫本書,是尹盛喜先生生前的一大心願,現在他的這一心願,被自己的女兒尹智君實現了。這本書洋洋灑灑十多萬字,引經據典談茶道說茶事論茶經,娓娓動聽談老舍茶館的經歷和軼事,內容翔實具體,語言平實樸素,對我們瞭解老舍茶館,以及如何開茶館,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當然,本書也有遺憾之處,比如沒有寫出老舍茶館的創辦人尹盛喜先生的精神世界和他的人格魅力。沒有寫出尹智君接父親的班以後,以一種崇高的使命感,如何使老舍茶館再度輝煌的感人經歷。當然此書是專門寫茶館的茶事,為老舍茶館宣傳,不可能面面俱到。我想如有可能將來寫一部尹盛喜先生與老舍茶館的書,以寫老尹這個人為主,一定會更精彩,更吸引人。一個人“走”了,留下一座茶館。一個人“去”了,他的名字卻跟一個茶館聯絡在一起,讓後人念念不忘。這也許是一個人死後最好的紀念碑。

  一個人“走”了,他還活著。因為他開的茶館還在,人們在喝茶品茶時,會想起這個人,會念叨這個人。這也許正是一個人的生命價值所在。

  從這兩點看,老舍茶館值得一說。尹盛喜先生值得一書。

  老舍茶館發展

  北京老舍茶館成立於1988年12月,是北京大碗茶商貿集團公司投資建立的獨資企業。1988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大門剛向世界開啟不久,但西方文化已開始對中國的傳統文化產生了強大沖擊。眼見戲曲等民族藝術日益走向低迷,一向喜愛中國傳統文化的該公司總經理尹盛喜決定開個京味茶館,將中國的傳統戲曲、北京小吃、中國茶文化都彙集到一起,宣傳和展示中國傳統文化的魅力。 一位專家說,北京的茶館在明清時期最為盛行。接其功能有清茶館、書茶館、茶酒館和野茶館之分。這些功能各異的茶館,不但成為當時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成了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而現在的茶館業又大致分為兩類。一類是傳統的大茶館,另一類則是海派的茶藝館。

  老舍茶館就屬於傳統茶館中的佼佼者,無論是在形式上還是在功能上都繼承和保留了京味茶館的韻味。古樸的環境、木製的廊窗、中式硬木傢俱,以及細瓷蓋碗、牆上懸掛著的各式宮燈,都透著十足的京味。在這裡您不僅可以品嚐到正宗宮廷細點和北京風味小吃,還可以在兩個多小時的演出中,欣賞到戲曲、京韻大鼓、雜技、舞蹈等十幾種藝術門類的演出。

  時至今日,老舍茶館已發展成為一個具有2000平方米營業面積,可同時接待600人的茶樓,據統計,2001年老舍茶館全年實現銷售收入700多萬元。老舍茶館作為一個特別的休閒旅遊場所,正日益受到中外遊客的青睞,20年來,老舍茶館平均每年可接待外國遊客六七萬人次,分別來自100多個國家和地區。美國前總統布什、前國務卿基辛格,俄羅斯前普里馬科夫,日本前首相海部俊樹、中曾根,泰國公主詩琳通等都曾是這裡的座上客。

  自1993年基辛格首次走進老舍茶館後,外國遊客紛至沓來,他們對這裡的一切都感到十分新奇,不但會索要一個與基辛格一樣的大元寶帶回家,還紛紛與中國的演員合影留念,將中國的傳統文化介紹給他身邊的朋友和家人。在老舍茶館的留言薄中看到,許多外國朋友對老舍茶館都給予了高度評價,一位烏拉圭副總統寫道“具有‘天方夜譚’式的晚會給我留下回憶”;斯洛伐克的一位議會副主席說“我為中國藝術和美妙茶香而沉醉。”

  雖然老舍茶館的歷史並不長,但這裡真的已經成了外國友人瞭解中國傳統文化的一個視窗。茶館文化雖然帶有快餐的性質,短短兩個小時的體驗,不可能使外國遊客對中國的書法、戲曲等藝術形式有深刻的瞭解,但茶館一方面爭取在有限的時間裡能讓客人看到最多的藝術門類,另一方面也在環境上也下了很大的力氣,在裝飾風格上充分體現中國美學思想,讓這些外國友人從始至終都能融會在中國文化的氛圍裡。

  老舍茶館不但積極“輸出”中國傳統文化,也積極向國內的遊客介紹外國文化。1995年維也納約翰施特勞斯樂團就曾到訪老舍茶館,並登臺演奏了著名的《拉斯基進行曲》。據悉老舍茶館獨特的藝術氛圍,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外國藝術團體紛紛來此獻藝,老舍茶館成了真正的文化交流的舞臺。

  競爭日趨激烈當下在北京各大涉外文化旅遊場所中,靠傳統文化吃飯的很多,他們中有老字號的湖廣會館、梨園劇場、天橋樂,也有剛成立不久的昌蒲河戲樓,經營特色上也十分相似,以吸引外國遊客為主,而畢竟來京的外國遊客有限,這麼多商家分一杯羹,那就要看誰辦得更有特色。

  茶館認為老舍茶館在競爭中有自己的優勢,在社會上已樹立了良好的口碑,從成立之初到現在一直扶持傳統文化藝術的發展,旗下網路了一批志同道合的藝術家。從創立至今已有梅葆玖、袁世海、李世濟、馬三立、姜昆、謝添、於是之等登臺獻藝。這些資源是業內其他商家不可比擬的,演員們在老舍茶館演出不太看中報酬。老舍茶館也將開始為藝術家們舉辦個人專場,以反哺他們對老舍茶館的信任。

  除此之外,老舍茶館通過縮小其他產業的投資比例,集中加大了對文化產業的投入力度。通過改制,他們在前門箭樓附近又投資興建了一座與老舍茶館並稱為姊妹花的大碗茶戲樓,這種規模發展的效應使其在市場競爭中獲取了主動。

  他們還將請管理方面的專家對員工進行職業培訓,對傳統的經營管理模式進行改造,為此老舍茶館的管理層還先後赴臺灣、日本、新加坡、泰國訪問學習。

  老舍茶館是一家集體所有制企業,但他們始終以弘揚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為已任,這種精神令所有人都為之動容。老舍茶館走到今天是幾代人的努力,蘊含了企業家、表演藝術家、外交家們的心血,希望這顆涉外文化旅遊業中的明星永遠熠熠生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