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才說話經驗

  生活中很多人習慣性的在每句回答的開頭加上“不是”、“不對”、“其實不是”、“並不是”。在反駁後,卻提出和對方相同的觀點只是換了表述。下面是小編整理的一些關於的資料,供你參考。

  一:為什麼會習慣性反駁?

  “那個姑娘穿的好美啊!”“不是吧,我覺得旁邊那個妹子穿的更好看”“恩!旁邊那個妹子穿的確實不錯”“也不是吧,還是那個姑娘好看”。

  這樣的對話就曾經發生在小編的生活中。本來還本著樂於傾聽別人觀點的心理在討論,但這樣幾個來回之後,小編通常只想翻個白眼,回一句“呵呵”。

  下面是Jason的親身經歷。

  我曾經是個習慣性“抬槓”的人。不論別人說什麼,我總是想方設法要反駁他。如果某件事情不符合我的觀點,那讓我不去糾正簡直就是要了我的命。所以我總是第一個跳出來——就好像反應越快越了不起一樣。

  2007年,我和Richard一起進行一場演講。當我的演講結束後,Richard很有風度的稱讚了我的發言。那我接著做了什麼呢?當他在臺上闡述自己的觀點的時候,我搜羅了所有和我意見相左的點。當我一有機會可以說話的時候,我馬上掏出小本本一條條推翻了他的觀點。

  而當他面對我的反駁時,只是給了個簡單的回答,“小夥子,再給這些觀點5分鐘吧。

  表達不同意見、不贊成、堅持自己的世界觀、信仰等等本身是沒有問題的,但是當你想質疑他人的觀點時,請多留點時間以便於你對它們進行過真正的思考。”

  “5分鐘”代表著“思考”而不是迴應。可到底為什麼Jason連短短5分鐘也等不了就控制不住的要反駁那?

  知乎使用者知嫻曾經總結過下面幾種“抬槓”的心理:

  不成熟型

  這種人,並不是多認真的在反駁你,但有些要爭一下的感覺。跟小孩子吵架時“你是豬!”“你才是豬!”的模式沒有本質區別。

  自我中心型

  這種人,還沒有學會傾聽這件事。不懂得換位思考,經常我,我,我。他們的反駁很強勢,並且有強加於人的傾向。

  說教型

  這樣的人,有莫名的優越感和正義感,經常認為自己的想法就一定是合理的,正確的。經常在沒有足夠論據的情況下,“按我的經驗...”“我認識的人都...所以肯定是...”。自己認為是錯誤的,就產生一種要去糾正人家的使命感。

  口頭禪型

  這種人比較喜歡在陳述意見之前,加上“不對”,“不是”等詞語。他們可能並沒意識到自己在反駁,也不是要取勝,只是有這樣的不良習慣。

  學霸型

  這種人有點不通人情世故的一面,他們就是喜歡資訊輸出。

  無論是哪一種反駁型別都可以用一句話概括:這個世界的真相就是每個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裡。你的信用卡賬單還不完了,他被老闆罵了一頓,我被自己持續增長的體重震驚了。

  無論我們關係多親密,最觸動自己的煩惱還是“你的賬單”,“他的自尊”和“我的體重”。

  二:5步改變反駁習慣

  要想擺脫“愛抬槓”這個標籤讓人在與你交談的時候感覺到最舒適,就需要以下幾點祕訣。

  1. 不要說出“我”字

  “我覺得這件事絕對錯了”VS“你覺得這件事是錯的嗎?”

  無論是在工作meeting還是在私人dating中,我們每個人都很想聊聊自己的感覺。“我認為”、“我想”、“我覺得”就經常伴隨“不是”出現在各種談話中,彷彿誰搶答出了“我”就能奪走發言權取得勝利一樣。

  所以要想成為一個不“抬槓”的人,最高原則就是:別讓自己說出‘我’字。一個人的經歷有限,不可能像掌握真理一樣得到所有問題的標答。話不要說的太絕對,多聽聽別人的經驗可以收穫很多解決問題的捷徑。

  2. 多詢問一些細節上的問題

  “還好吧,反正他本來就是這樣”VS“他在這次會議上還抱怨了什麼?”

  提問和反駁之間也是不一樣的。反駁代表著你覺得你已經知道了。提問則代表著你想要知道更多,所以談話時應該問更多問題。

  一個人想結束話題的時候傾向於總結性的回答,而興致勃勃的想與你交流時則會選擇細節進行追問。因此這個問題越具體越好,更便於讓與你談話的人感受到你的高漲興致並把話題鋪開。

  3. 重複對方問題爭取時間思考

  “並不是,這個方案不該這麼做”VS“你的意思是先確定預算,恩對,然後那?”

  學著先思考而不是先行動確實很難,簡直有些違反自然規律。所以有的時候,儘管不應該,但衝動是魔鬼,很容易張嘴就反駁了起來。

  解決這個問題的關鍵就在於你需要養成一個重複別人上一句話的習慣,為自己爭取點時間思考。因為即使只是單純重複了別人的話,這2、3秒也足夠你好好思考一下了。

  4. 永遠清楚自己做事的目的

  說話前先想清楚自己的目的,就不會在反駁的道上一條路走到黑了。很多時候我們爭辯都只是想證明一件事,那就是“我比你聰明比強”。

  但為了證明這件事,本來同行是來談合作的,生生被你反駁成了拉入黑名單;本來是老闆要來通知你加薪的,也可能因為你的習慣性“不是”變成了開除待定。但當事人還在沾沾自喜自己贏得了本場辯論,絲毫沒想到自己可能丟了更重要的東西。

  所以我們與人交談前,要知道自己的目的。談話不都是華山論劍非要有個輸贏,有效的交談可能是你和別人一拍即合達成共識,也可能是因為別人不同意你觀點後讓你獲得了全新的知識或思維方式。

  如果你的目的是加薪,那就虛心接受老闆對你工作的建議和評價。

  如果你的目的是談成合作,那就耐心仔細的分析對方言語中透露出的需求到底是什麼。

  如果你的目的是解決問題,那就從對方的角度看一看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如果你的目的是一拍兩散,那就請盡情反駁,在作死的道路上漸行漸遠。

  就像蔡康永說的“每個人,都是自己那片小領土的國王。偶爾會樂意聽聽別人的意見……當別人的意見剛好和國王自己相同的時候。

  每個人都喜歡別人同意自己。但既然每個人不論大小,個個都是國王,都有自己的想法,你朕、我也朕,實在不可能大家都剛好同意彼此的想法。”

  明確了自己的談話目的,就像打遊戲知道了大Boss在哪裡一樣,會明白不一定要拼盡全力打贏這場嘴仗,真正的戰鬥還在後面。

  5. 懂得認輸的人贏的最快

  世界上有2種事情不需要任何技巧的:

  花別人的錢

  否定一個觀點

  否定別人的想法很簡單,你根本不需要費什麼力氣。你可以對它嗤之以鼻;你可以對它視而不見;你可以對它輕易打壓。而難的卻是怎麼思考它,挖掘它,嘗試它。

  所以,把無謂的勝利丟給對方,懂得認輸的人贏的最快。因為,你永遠無法徹底說服一個人。

  三:相關閱讀

  記得《送你一顆子彈》的作者劉瑜在訪談時說過的一段話:

  我有時候在想,我在過去的這十幾年之前曾經成功說服說一個人麼?好像都沒有。很多時候看似你說服的人可能本來就是同意你的,或者是本來就沒什麼觀點的人,但是真正和你觀點不同的人你曾經說服過麼?我覺得沒有。每次辯論都會使雙方更極端化。

  網路上資訊橫飛,和你觀點相同的人絕對不在少數。上面不會缺少大同小異的表態聲,大多數都是無力又膚淺的反駁。題,然後利用自己的長處走的比別人遠、挖的比別人深。這樣在某個領域得到一些更深層次的答案後,你才能有機會say n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