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三年級圖片

  社會對文化的宣傳呈現出了一種形式取代了本質的潮流,人們普遍對文化的本質和表現形式存在著混淆,把文化的表現形勢當作本質。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了,供大家閱讀和參考。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欣賞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1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2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3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4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圖片5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1

  我與中國傳統文化

  說起中國傳統文化那可是數不勝數,而讓我記憶深刻的就是這春節了。

  春節是中國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是象徵團結、興旺,對未來寄託新的希望的佳節,如何慶賀這個節日,在千百年的歷史發展中,形成了一些較為固定的風俗習慣,有許多還相傳至今。其中有一個風俗習慣就是吃餃子。吃餃子之前當然要包餃子啊。我為了能吃上美味的餃子,便自己動上手。

  想吃餃子就要包餃子,這餃子可不是很容易做的。包餃子之前首先要和麵。我倒了一些面放在盆裡,又拿碗倒了一些水放了進去。剛開始水倒少了,揉出來的面拿起來向下掉面渣。又加了點水之後,面又都粘在我手上。哎,水總是加的不合適,光和麵就這麼難,等到吃上餃子要等到什麼時候啊!又加了一點乾的麵粉,面總算弄好了。可是一聽媽媽說面還要放半個小時,真等的我不耐煩了。

  面好了我等不及的衝到面旁邊,拿出一小塊面學著媽媽以前包餃子的動作把面揉成一個細長條。結果揉的一節粗一節細的還好揉了好長時間終於揉好了。我突然想:既然餃子作為中國傳統文化流傳了下來,餃子就一定很美味,但是肯定有一定的製作難度。為了吃上美味的餃子努力!

  接下來開始把面切成小塊,再繼續擀皮。擀皮是最難的事了,也是重中之重。如果皮薄了餃子容易破,如果皮厚了餃子餡熟了皮沒熟。我把一小塊一小塊的面按成了可愛的小柿餅大小,便準備擀皮了。我一手拿著小餅,一手拿著擀麵杖擀餃子皮。哎,像媽媽那樣擀皮好難啊,我實在學不會最後我就像擀大餅一樣擀了餃子皮。雖然方法笨拙但是效果還是不錯。

  該包餃子了,媽媽給我做了我最愛吃的豬肉大蔥餡。我拿起擀好的皮在媽媽的旁邊學著包餃子。包出一個餃子之後突然覺得包餃子不是那麼困難。

  終於包好了開始煮了,我在鍋的旁邊盼著餃子煮熟。看著餃子在鍋裡的翻騰如同一條條白色的魚在歡樂的遊戲。餃子煮熟了!嘴裡吃著餃子心裡說不出的開心。霎時,我覺得我離中國的傳統文化也近了一步。

  我愛中國傳統文化!

  中國傳統文化手抄報資料2

  中國傳統文化是反映民族風貌的文化,是民族的精神支柱。中華傳統文化有書法,對聯,燈謎,詩歌,民族音樂,民族舞蹈……

  在我們陽泉,對傳統文化比較重視。像春節,端午節,元宵節都用不同的方式來慶祝。

  下面,我詳細地介紹一下我們這裡是怎樣過元宵節的。

  這一天,我們本地人早飯吃元宵,元宵很好吃,包的餡不同,味道也不同。這時街上已經掛滿了彩燈和大紅燈籠。道路兩旁的樹上掛滿了一閃一閃的小彩燈。

  上午,蔭營廣場上有扭秧歌比賽。每個村都有自己的秧歌隊。他們穿著花花綠綠的衣服,在舞臺上快樂地跟著音樂扭來扭去,都想為自己村裡爭光。

  最熱鬧的地方是一中門口的黃河陣。傳說是諸葛亮擺得陣法。在我們這裡成了元宵節必須去得地方。奶奶說:“轉黃河陣可以祛百病,轉得快就一年順利。”

  所以,每年全家人都要去轉一圈,以求平安和順利。

  這就是我們這裡過元宵節的傳統文化,體現出蔭營人民的精神風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