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同裡導遊詞3篇

  同裡古鎮全稱蘇州市同裡古鎮景區,位於蘇州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下面是為大家帶來的蘇州同裡導遊詞,希望可以幫助大家。

  蘇州同裡導遊詞範文1:

  同裡隸屬於江蘇省吳江市,位於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四面臨水,八湖環抱***同裡、九里、澄湖、沐莊、白硯、葉澤、南星、龐山湖***,東距上海虹橋機場80公里,南接318國道、西連蘇嘉高速公路、北離蘇州18公里。2001年10月,同裡與屯村兩鎮合併後的同裡鎮行政區總面積102.91平方公里,總人口5.8萬人,轄12個行政村,1個水產總場,6個社群居委會。同裡鎮區市河總長5.14公里,面積9.37公頃,平均每個市民佔有13.9平方米;石駁岸總長6.04公里,臨水民居5.46萬平方米,佔民居總建築面積的36.9%。

  同裡,舊稱“富土”,唐初,因其名太侈,改為“銅裡”,宋代,又將舊名“富土”兩字相疊,上去點,中橫斷,拆字為“同裡”,沿用至今。同裡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古鎮鑲嵌於同裡、九里、葉澤、南星、龐山五湖之中。鎮區被川字形的15條小河分隔成七個小島,而49座古橋又將小島串為一個整體。建築依水而立,以“小橋流水人家”著稱,是目前江蘇省儲存最為完整的水鄉古鎮,也是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列為太湖十三大景區之一。

  古鎮於1986年對外開放,1995年被省政府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清麗古樸的同裡小鎮,水田肥沃,物豐富庶,人傑地靈,素有“東方小威尼斯”之譽。同裡的特點在於明清建築多,水鄉小橋多,名人志士多。鎮內有明清兩代園宅38處,寺觀祠宇47座,有士紳豪富住宅和名人故居數百處之多。古鎮原有“前八景”、“後八景”、“續四景”等二十多處自然景觀,今尚存“東溪望月”、“南市曉煙”、“北山春眺”、“水村漁笛”、“長山嵐翠”諸景。

  同里人世代勤奮苦讀,知書達理,教育發達,人文薈萃。自南宋淳祐四年***公元1247年***至清末,同裡先後出狀元一人,進士四十二人,文武舉人九十三人。古代著名里人有葉茵、徐純夫、莫旦、鄒益、樑時、何源、計成、王寵、朱鶴齡、沈桂芬、陸廉夫、袁龍、陳沂震、顧我錡、黃增康、黃增祿、任預等。近世以來,著名里人有陳去病、金鬆岑、嚴寶禮、費鞏、王紹鏊、藍公武、馮新德、楊天驥、費以復、劉汝醴、範煙橋、金國寶、沈善炯、馮英子等。倪瓚、顧瑛、韓奕、姚光孝、董其昌、殳丹生、沈德潛等也曾流寓同裡。正有如此之人,才會創造出如此厚重的文化。

  目前,同裡鎮退思園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古鎮同裡也正申報世界文化遺產,隨著宣傳力度的加強,古鎮被越來越多的人所瞭解、熟悉,全國各大報紙以及美國、香港等地的報紙均以圖文並茂的形式介紹同裡,影視攝製組也頻頻取景同裡,所得這一天然的攝影棚蜚聲海內外,中國電影家協會也在此設立了“中國同裡影視攝製基地”。

  發展中的同裡,以傳統的水稻種植、水產品養殖,使其成為典型的江南"魚米之鄉"。隨著改革開放的前進步伐,同裡鎮國民經濟和小城鎮建設以及科教文衛等各項社會事業得到同步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全鎮綜合實力顯著增強。

  同裡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積極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裡,絕對是塊不可多得的江南“富土”。

  歷史上,同裡鎮真的稱為“富土”。但“富土”之名,過於招搖,故把“富”字不出頭,去掉一點,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裡”,同裡之名,由此而來。根據清嘉慶年間的《同裡志》記載,同裡“唐初名銅,宋改為同。舊名富土,以其名太侈,乃析田加土為同裡”。而改富土為同裡則另有一個民間傳說。相傳很久以前,浙江富陽一帶災荒不斷,不少人背井離鄉來到這裡墾荒種地。辛勤勞作加上風調雨順,而使物產豐饒,人們安居樂業,就將這裡稱為“富土”。有一年北旱南澇,許多地方糧食歉收,交不上“皇糧”。於是,皇上下旨,江南富土?a href='//' target='_blank'>咳嗽黿扇?妨福?奘?旖汕澹?フ囈?σ災胤!8煌漣儺盞醚叮?辜蓖蚍幀1闈虢痰筆閉蟶弦幻?戰鸕男悴牛?鸚悴瘧閎鞝蘇獍愕刈髁稅才擰?/p>

  轉眼十天限期已到,催糧的欽差乘船來到富土。金秀才率眾鄉親在岸上跪地迎候,欽差一上岸,便催問加繳皇糧之事,金秀才從容答道:“今年受災,收成大減,難以為繳”。欽差不信,大怒“休得胡言!富土乃富有之地,焉能無糧?若不如數上繳,定要遵旨重罰。”金秀才不卑不亢,陪笑解釋說:“大人息怒,請聽在下細說。此地原叫‘同裡’,並非‘富士’,請大人明察。”欽差聽後迷惑不解,順著街面東西南北巡視了一大圈,見到的都是“同裡”,而絕無半點“富土”痕跡,於是只好罷休。哪位遊客能猜出金秀才作了什麼安排?原來金秀才關照眾鄉親用拆字法,將“富”字一拆為二,上去一點,拆田連土,便成為“同裡”二字。而當時的書寫習慣與今日不同,是豎寫的,因此化險為夷,躲過了這一劫難。同裡同裡,同為鄉里,看著叫著都很平白、親切,因而沿用至今。

  蘇州同裡導遊詞範文2:

  同裡古鎮全稱蘇州市同裡古鎮景區,位於蘇州太湖之畔古運河之東。她建於宋代,至今已有一千多年曆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同裡鎮距近臨上海、浙江等地,是為江南六大著名水鄉之一,為五個湖泊環抱,由網狀河流將鎮區分割成七個島。古鎮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她是江蘇省最早,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是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其中水鄉古鎮和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預備清單。 同裡鎮內自成水網,民用水河橋比比皆是,悠悠綠水,水活水清,“家家臨水,戶戶通舟”。形成“水巷小橋多,人家盡枕河”,柳橋通水市,河港入湖田”的獨特景觀,是江南典型的“小橋、流水、人家”的水鄉古鎮。

  同裡風景優美,鎮外四面環水,鎮內由15條河流縱橫分割為7個小島,由49座橋連線。鎮內家家臨水,戶戶通舟;明清民居,鱗次櫛比;宋元明清橋儲存完好。它以小橋流水人家的格局贏得“東方小威尼斯”的美譽。現存著名的有退思園、耕樂堂、環翠山莊、三謝堂、侍御第、臥雲庵、城隍廟、尚義堂、嘉蔭堂、崇本堂等園林和古建築。

  蘇州同裡導遊詞範文3:

  同裡,對很多人來說仍很陌生,但在江南一帶,她已是顆燦爛耀目的水鄉明珠、旅遊新熱點。

  如果你一起嚮往周莊那東方威尼斯的韻味,那就更加不能錯過同裡。

  同裡鎮位於太湖邊、運河旁,四周為五湖環抱。她建於宋代,至今已有1000多年曆史,是名副其實的水鄉古鎮。她是江蘇省最早***1982年***,也是唯一將全鎮作為文物保護單位的古鎮。1995年更被列為江蘇省首批歷史文化名鎮。目前正積極申報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同裡,絕對是塊不可多得的江南“富土”。

  歷史上,同裡鎮真的稱為“富土”。但“富土”之名,過於招搖,故把“富”字不出頭,去掉一點,再將該字一分為二,上半截為“同”,下半截“田”與“土”相加,變為“裡”,同裡之名,由此而來。

  現在的同裡,在“保護古鎮,開發旅遊”的規劃下,先後完成了“一園”、“二堂”、“三橋”和同裡湖旅遊度假村的專案。目前正積極恢復耕樂堂、計成故居、丁字河道、南園茶樓、珍珠塔等景點,務求以最佳旅遊風貌,重現千年古鎮的風姿。

  歸納各景點特色,同裡主要有三多:橋多,明、清建築多和名人雅士多。我們不妨逐一尋訪……

  

看過蘇州同裡導遊詞的人還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