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國工匠事蹟材料:學學哪些工匠精神

  “大國工匠”是我國廣大一線技術工人的傑出代表,是實現“十三五”規劃目標任務的一支重要力量。“下面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大國工匠事蹟,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目錄

大國工匠高鳳林

大國工匠胡雙錢

大國工匠顧秋亮

大國工匠寧允展

大國工匠孟劍鋒

大國工匠張冬偉

大國工匠周東紅

大國工匠管延安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演講稿篇1

大國工匠人物事蹟演講稿篇2

  大國工匠高鳳林:為火箭焊接“心臟”的人

  焊接技術千變萬化,為火箭發動機焊接,就更不是一般人能勝任的了,高鳳林就是一個為火箭焊接“心臟”的人。

  高鳳林,中國航天科技集團公司第一研究院國營二一一廠特種熔融焊接工、發動機零部件焊接車間班組長,特級技師。

  30多年來,高鳳林先後參與北斗導航、嫦娥探月、載人航天等國家重點工程以及長征五號新一代運載火箭的研製工作,一次次攻克發動機噴管焊接技術世界級難關,出色完成亞洲最大的全箭振動試驗塔的焊接攻關、修復蘇製圖154飛機發動機,還被丁肇中教授親點,成功解決反物質探測器專案難題。高鳳林先後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全軍科技進步二等獎等20多個獎項。

  絕活不是憑空得,功夫還得練出來。

  高鳳林吃飯時拿筷子練送絲,喝水時端著盛滿水的缸子練穩定性,休息時舉著鐵塊練耐力,冒著高溫觀察鐵水的流動規律;為了保障一次大型科學實驗,他的雙手至今還留有被嚴重燙傷的疤痕;為了攻克國家某重點攻關專案,近半年的時間,他天天趴在冰冷的產品上,關節麻木了、青紫了,他甚至被戲稱為“和產品結婚的人”。2015年,高鳳林獲得全國勞動模範稱號。

  高鳳林以卓爾不群的技藝和勞模特有的人格魅力、優良品質,成為新時代高技能工人的時代座標。

  大國工匠胡雙錢:精益求精 匠心築夢

  “學技術是其次,學做人是首位,幹活要憑良心。”胡雙錢喜歡把這句話掛在嘴邊,這也是他技工生涯的註腳。

  胡雙錢是上海飛機制造有限公司的高階技師,一位堅守航空事業35年、加工數十萬飛機零件無一差錯的普通鉗工。對質量的堅守,已經是融入血液的習慣。他心裡清楚,一次差錯可能就意味著無可估量的損失甚至以生命為代價。他用自己總結歸納的“對比複查法”和“反向驗證法”,在飛機零件製造崗位上創造了35年零差錯的紀錄,連續十二年被公司評為“質量信得過崗位”,並授予產品免檢榮譽證書。

  不僅無差錯,還特別能攻堅。在ARJ21新支線飛機專案和大型客機專案的研製和試飛階段,設計定型及各項試驗的過程中會產生許多特製件,這些零件無法進行大批量、規模化生產,鉗工是進行零件加工最直接的手段。胡雙錢幾十年的積累和沉澱開始發揮作用。他攻堅克難,創新工作方法,圓滿完成了ARJ21—700飛機起落架鈦合金作動筒接頭特製件制孔、C919大型客機專案平尾零件制孔等各種特製件的加工工作。胡雙錢先後獲得全國五一勞動獎章、全國勞動模範、全國道德模範稱號。

  一定要把我們自己的裝備製造業搞上去,一定要把大飛機搞上去。已經55歲的胡雙錢現在最大的願望是:“最好再幹10年、20年,為中國大飛機多做一點。”

  大國工匠顧秋亮:深海“蛟龍”守護者

  蛟龍號載人潛水器是目前世界上潛深最深的載人潛水器,其研製難度不亞於航天工程。在這個高精尖的重大技術攻關中,有一個普通鉗工技師的身影,他就是顧秋亮——中國船舶重工集團公司第七O二研究所水下工程研究開發部職工,蛟龍號載人潛水器首席裝配鉗工技師。

  10多年來,顧秋亮帶領全組成員,保質保量完成了蛟龍號總裝整合、數十次水池試驗和海試過程中的蛟龍號部件拆裝與維護,還和科技人員一道攻關,解決了海上試驗中遇到的技術難題,用實際行動演繹著對祖國載人深潛事業的忠誠與熱愛。

  作為首席裝配鉗工技師,工作中面對技術難題是常有的事。而每次顧秋亮都能見招拆招,靠的就是工作四十餘年來養成的“螺絲釘”精神。他愛琢磨善鑽研,喜歡啃工作中的“硬骨頭”。凡是交給他的活兒,他總是絞盡腦汁想著如何改進安裝方法和工具,提高安裝精度,確保高質量地完成安裝任務。正是憑著這股愛鑽研的勁,顧秋亮在工作中練就了較強的創新和解決技術難題的技能,出色完成了各項高技術高難度高水平的工程安裝除錯任務。

  已近花甲的顧秋亮仍堅守在科研生產第一線,為載人深潛事業不斷書寫我國深藍乃至世界深藍的奇蹟默默奉獻。如今,他又肩負起了新的挑戰——組裝4500米載人潛水器。

  大國工匠寧允展:高鐵上的中國精度

  寧允展是南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車輛鉗工,高階技師,高鐵首席研磨師。他是國內第一位從事高鐵轉向架“定位臂”研磨的工人,也是這道工序最高技能水平的代表。他研磨的定位臂,已經創造了連續十年無次品的紀錄。他和他的團隊研磨的轉向架安裝在673列高速動車組,賓士9億多公里,相當於繞地球2萬多圈。

  轉向架是高速動車組九大關鍵技術之一,轉向架上有個“定位臂”,是關鍵中的關鍵。高速動車組在執行時速達200多公里的情況下,定位臂和輪對節點必須有75%以上的接觸面間隙小於0.05毫米,否則會直接影響行車安全。寧允展的工作,就是確保這個間隙小於0.05毫米。他的“風動砂輪純手工研磨操作法”,將研磨效率提高了1倍多,接觸面的貼合率也從原來的75%提高到了90%以上。他發明的“精加工表面缺陷焊修方法”,修復精度最高可達到0.01毫米,相當於一根細頭髮絲的1/5。他執著於創新研究,主持了多項課題攻關,發明了多種工裝,其中有2項通過專利審查,獲得了國家專利,每年為公司節約創效近300萬元。

  一心一意做手藝,不當班長不當官,紮根一線24年,寧允展與很多人有著不同的追求:“我不是完人,但我的產品一定是完美的。做到這一點,需要一輩子踏踏實實做手藝。”

點選下一頁分享更多大國工匠事蹟材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