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班主任管理工作反思

  小學班主任是學校最基層的管理人員,也是所帶班級的指引者,和小學生行為習慣有著直接影響關係,同時還是連線小學生、任課教師和家長的橋樑,其管理工作彰顯深奧的管理藝術和學問。下面是小編精心整理的,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篇一

  過去的一學期裡,我班在學校領導的統一組織下,在任課教師的大力支援和配合下,各項工作順利開展,學習、生活等方面都取得較突出的成績。現將本學期的工作總結如下:

  一、加強對學生的思想道德工作,培養學生良好的品質,淨化學生的心靈,努力培養又紅又專的合格人才。為了配合學校少先隊大隊部和政教處的工作,我們班積極開展了許多有益於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活動。例如,“積極參與感恩父母活動”、“‘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主題班會”、“‘美化校園、保護環境從我做起’的實踐活動”、“黑板報的創辦”等。同時,我也經常利用班會課對學生進行身心教育,幫助學生澄清思想上的模糊認識,及時對學生進行鍼對性的教育。

  二、加強班級管理,培養優秀的學風、班風,深入全面地瞭解學生,努力培養“求知、立志、活潑、團結”的班集體。在這個學期裡,一方面,我慎重地選拔和培養班委成員:第一.大力表揚班委優點,宣傳他們的先進事蹟,幫助小班委樹立威信;第二.在鼓勵班委大膽工作,指點他們工作方法的同時,更嚴格要求班委個人在知識、能力上取得更大進步,在紀律上以身作則,力求從各方面給全班起到模範帶頭作用,亦即以點帶面;第三.培養班委團結協作的精神,通過班委這個小集體建立正確、健全的輿論,帶動整個班集體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形成集體的組織性、紀律性和進取心,亦即以面帶面。另一方面,我有效地利用好每週一的班會課開展一些專題性的活動,紮實有效地加強一個學生的常規訓練。訓練的內容包括《小學生守則》和《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要求的常規、課堂常規、集會和出操常規、衛生常規、勞動常規等等諸多方面。務必使每個學生具有服從集體,服從命令的思想,具有自我約束力,形成習慣,保證整個班集體隨時表現出活而不亂,嚴而不死的良好班風班貌。

  三、根據學校工作安排和本班實際情況,擬定了全班與小組在知識、能力、情感等方面的遠、近期目標,讓每一個學生明確到我們全班和小組正在努力奮鬥的目標是什麼,避免了盲目、低效地學習和生活,從而增強了集體的凝聚力和動力。同時積極抓好後進生的轉化工作,儘可能創造條件和機會讓後進生表現其優點和長處,使他們品嚐到成功的歡樂和喜悅,努力幫助他們消除或減輕種種心理擔憂,讓他們認識到自己的位置和學習方向。

  四、積極開展好文體活動,做好課間操、眼保健操,保護學生視力,增強學生的體質,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五年級學生學習任務比較繁重,進行適當的體育活動不僅有利於學生身體素質的提高,而且也有利於學習效率的提高,每次活動我都親臨現場與學生一起活動並適當予以技術性的指導,這樣不僅可以防止意外事故的發生,而且也可以加深與學生感情的交流。

  五、積極主動地和各科教師聯絡,協調學校各方面的教育力量, 發揮好紐帶作用。在與任課教師的交往中,我尊重他們的地位,尊重他們的意見,同時又把他們當作班級的主人,視為自己的良伴、知己。凡事都主動地同任課教師協商,傾聽、採納他們的意見。能夠慎重地處理學生和任課教師的關係,在處理師生矛盾時,儘量避免了激化矛盾,在這方面,我平時注意到多教育學生,讓學生懂禮貌,尊重老師的勞動,樹立老師的威信,增進師生情誼。

  總之,在這一個學期裡,我通過以上幾方面的努力,班級工作較以前有了較大起色,學生的整體素質在不斷的提高。成績只能說明過去,教無止境、學無止境,在新的一學期裡,我將不斷地探索教育管理的方法,及時總結經驗教訓,虛心向老班主任、老教師學習,以便將自己的管理水平推向更高的層次。

  篇二

  班級是學校教導工作的基本單位。班主任是全班學生的組織者、教育者和指導者。他不僅僅是國家和學校培養人的執行者,更應該是培養學生共性、發展學生個性的承擔者。通過對集體的影響來引導學生個體的發展,在發展學生個體的同時,促進集體的發展。班主任的工作不只侷限於學生現在的發展,更要考慮到培養學生作為一個未來的公民所必備的素質。在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實際中,我經常會遇到一些普遍現象的問題:

  [問題一]:苦口婆心的思想教育換來的仍舊是少數學生的我行我素。

  [現象]:我制定了很多切實可行的文明公約,非常有利於學生的發展,但少數學生卻經常“碰線”。

  [原因和對策]:民主平等是引導、教育工作的前提 我國的師生關係首先就是“尊師愛生,民主平等”。我更傾向於“民主平等,愛生尊師”。如果我們在工作中用自己對行為的控制能力去要求學生,而我們和學生的認識是不平等的,即使我們付出了再多的愛,在學生中產生不了共鳴,也不一定會得到我們要求的結果。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就是我們沒有從學生實際出發,沒有去審視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行為特徵,沒有去認識他們對是非的評判標準,換句話說就是缺少一種“換位思考”的觀念。記得我剛開始工作時,對一位久教育不改的學生說:“你怎麼就不理解老師對你的希望呢”。這位學生後來在其他的學生中說:“王老師小時侯就有這麼懂事嗎?”是啊,我們不是決定學生髮展的唯一因素,不是掌握人發展的權威。但我們往往用我們的經歷和閱歷當作法則,當作培育人的指導思想。在小學生還沒有具有一定自控能力和成熟認識能力的時候,我們的“高標準、嚴要求”就很難在學生身上取得“遍地開花”的效果。

  [問題二]:對學生行為進行了指導,但在實際行為中,學生往往出現很大的偏差。

  [現象]:教室裡的紙屑沒有人主動的拾;課桌擺放亂七八糟等等。

  [原因和對策]:以身作則是對學生最有利和實際的引導、教育 我們知道:學生行為的養成更多是受環境的影響,不是班主任憑著希望就能做到的。我們的價值觀教育,經常與一些學生所聽、所見形成的價值觀,甚至家庭教育的價值觀發生衝突。在這種情況下,我們的行為就是最好的無聲的教育。如果我們主動地拾紙、主動地去排排課桌椅……,所謂“潤物細無聲”,隨著時間的推移,自然的改變了學生一些固有的價值觀。這時,我們的教育就有說服力,才能夠收到真正的效果。

  [問題三]:對個別學生的“和風細雨”不能“滋潤”學生的心田。

  [現象]:對學生進行說理教育時,學生無動於衷,相反的換來了學生的無理辯駁乃至“白眼”。

  [原因和對策]:愛要愛得明明白白 小學生由於認識能力的侷限,對教師的愛通常不能夠充分理解,倒是認為“言高有理”。我們在教育學生時,不應該對學生進行體罰,要給予無私的愛。但是,這種愛不應該是無限度的愛,如果這樣,我們就混淆了“關愛”與“縱容”的區別。我們對大多數的學生和普遍情況,要“和風細雨”,但對個別學生、個別情況,應該義正詞嚴。當然,這種“義正詞嚴”並不是一種強迫性的教育,但也應該受到相應的“懲罰”。如有一位學生經常把廢紙亂扔,多次說服,收不到效果。於是我就召開班會,針對這位同學個人制定了“懲罰”措施,即義務勞動,並親自監督。經過大半學期的強化,這條規定已成“功成身退”。

  [問題四]:班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對一些現象與問題的敏感性和在學生中的號召力,隨著時間的推移,有所降低。

  [現象]:開學伊始,班委會工作井井有條,班級管理比較到位。時間一長後,班主任便多要“費心費力”了。

  [原因和對策]:都是無競爭惹的禍 開學伊始,由於班委會是剛選出來的,班委成員比較有“雄心壯志”,有較強的責任感,所以管理比較嚴格、到位。但隨著時間的推移,這種敏感性降低了,出現了“管理惰性”,甚至班委成員本身出現了“同流合汙”。這不是同化現象,而是一種典型的任務意識、職責概念的淡化。因此,我們要通過引入競爭,不定期的強化這種意識和概念,不斷提醒班委成員認識自己的職責。從心理學的角度來說,這種競爭也有利於學生良好行為的培養,主人翁意識的強化,融合到班級積極性的提高。

  當然,我在實際工作中還遇到了一些其他問題,如班委會工作具體方法不多、學生之間出現小團體等等。但是我想:只要我用心去工作,在工作中切實把學生的共性發展和個性發展相結合,即使出現了問題,只要認真總結,就能夠找到比較合適的工作方法,並在今後的工作中,儘可能的預防或減少這些問題的發生。

  篇三

  領導,又是學生的朋友,要與學生同學習、同勞動、同玩耍。老師要展現出為人師表的風範,要使學生既親近老師,又尊重老師;既感隨便,又感謹慎,這樣師生情感交融,就會其樂無窮。

  二、身教與言教

  古人云:“身教重於言教”。誠然我們在教學中體會到用自己言行去感染、薰陶學生比說教更顯行之有效,身教的內容多了,它包括老師的一言一行,言談舉止,所以當班主任的不管任何時候,任何地方言談舉止都要文明,清正廉潔,不卑不亢,儀表端莊。俗話說有什麼樣的老師就有什麼樣的學生,老師的言行直接感染於學生,往往學生的舉止言談和個性就近似於老師,一個好勝的老師,他的學生往往也個性強,這就表明老師的身教十分重要。

  當然了言教也不可忽視,並不是說有了身教就可以無言教,身教與言教是相對而言的,言教是傳播知識,教書育人不可缺少的手段。從某種意義上講身教比言教更有說服力,更有鮮明性和形象性。

  三、關愛與班風

  一個班的班風好壞與班主任老師有著密切的關係,一個班至少幾十人,各有各的個性和性格。當然就難免出現一些不理想,不符合中學生日常行為規範的行為,一旦出現了這些現象擋板主人的要沉著,冷靜地去分析,解決問題。解決問題的只有一個辦法,那就是用“愛”去化解矛盾,去緩解他們的創傷,去感化他們的心靈,去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當班上有學生髮生矛盾時,班主任要及時用關心愛護的態度給他們講諒解和寬厚待人的做人道里,講人生征途中有益的重要,從而使學生受到啟發而認識到自己行為的不當;當某學生受到委屈,班主任要與之交談,瞭解疾苦,根據具體情況去寬慰,去溝通他們的感情,去架起人生的橋樑,去揚起征途的風帆;當某同學出現學習態度不端正時,班主任要尊重學生,不要歧視或者施加壓力,要鼓勵學生樹立戰勝困難的信心,要細緻入微的關心,孜孜不倦的教誨,和風細雨的誘導。這樣加深師生的感情,從而使學生產生對學習的興趣,逐步提高學習成績。除此之外,班主任要特別注意善於發現後進生的閃光點,一旦出現,班主任要及時抓住閃光點給以表揚和鼓勵,使之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使他們感受到自身的價值和樹立起學習的信心。有一個同學他是我們班的一個後進生,平時作業馬馬虎虎。有一次,我忽然發現他的語文作業字跡工整,板書整潔,當時我就吃了一驚,此時,我及時抓住這一閃光點,在班上表揚了他學習態度端正,作業認真,並把他的作業舉起來讓同學們看,有的同學說,可能不是他做的。有的同學說,他做的真好,一聲聲誇獎映入他的耳朵,頓時他的臉上露出自信而又羞澀的笑意。從此,他的作業十分認真,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由此看來,班主任要善於發現學生的優點,用愛去滋潤學生的心田,去啟迪學生的求知慾望,就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教書育人效果。

  四、活動與興趣

  “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動力,是揚起航行的風帆,是學生獲得知識的催化劑,一個學生一旦對某種活動或者事物產生了“興趣”,他就自然會對該活動去追求,去拼搏。反之,則肆無忌憚置之不理。班主任對學生興趣的培養,以我之見,興趣來源於活動,比如學生寫作文時,總是覺得沒什麼可寫,無從下筆,即使老師給了題目和材料,但學生還是覺得無話可寫,寫來也不過三言兩語罷了。這就說明學生對事物的過程想象不出來。如果事先開展了活動,學生對活動的過程有了深刻的印象,寫起作文來也就胸有成竹,有話可說,有事可寫了,這樣不但使學生對活動記憶猶新,而且激發了學生對活動和寫作產生濃厚的興趣,寫出的文章既敘述清楚又內容充實具體。

  班主任工作中,如何安排學生開展一些有目的,有意義的教學活動十分重要,它有利於學生思維的拓展與發揮,有利於學生的身心健康和發展,有利於教育教學的整體提高。由此看來,知識來源於勤奮、勤奮來源於興趣而興趣來源於教學活動的開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