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中秋的詩歌

  中秋節始於唐朝初年,盛行於宋朝,至明清時,已與元旦齊名,成為中國的主要節日之一。受漢族文化的影響,中秋節也是東南亞和東北亞一些國家尤其是生活在當地的華人華僑的傳統節日。自2008年起中秋節被列為國家法定節假日。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該節日經國務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關於中秋的詩歌有哪些?

  詩歌一:清平樂·中秋

  月色如銀,

  中秋歸鄉音。

  早晚細風送爽勁,

  白天殘暑猶侵。

  西瓜月餅敬天,

  果實慢品團園。

  月色家常人醉,

  朗照進取心願。

  詩歌二:中秋有感

  中秋圓月分外明,

  每逢佳節倍思親。

  天涯遊子情可渡,

  一塊月餅撩此心。


關於中秋的詩歌

  詩歌三:中秋

  星光流金月如銀,

  夜到中秋思緒起。

  清風明月何相聚?

  八月十五為佳期。

  詩歌四:鷓鴣天·中秋

  暮將盡時月如期,

  素娥佳節客異地。

  玉壺光照想人面,

  笑靨依依為誰憶。

  嘆心事、不自知,

  當初不合種情思。

  嬋娟黯然惟空室,

  待夜闌淚賦新詞。

  詩歌五:中秋感懷

  《水調歌頭》東坡詞,

  古今明月絕唱篇。

  離人多少縈懷情,

  遊子幾許夢魂牽。

  年年秋聲耳邊過,

  西風輕歌似管絃;

  歲歲林空印月影,

  楓葉經霜化杜鵑。

  忘懷離家多少日,

  不記走出幾遙遠,

  但知月是故鄉明,

  渴思水是故國甜。

  南征北戰跟黨走,

  馳騁跋涉不知年。

  寒光映雪冰戰甲,

  朔風吹雨溼征衫。

  面上風塵背上霜,

  異鄉望月幾回圓。

  笑談人生月當鏡,

  白髮無憾敢對天!

  中秋節日別稱: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曆八月在秋季中間,為秋季的第二個月,稱為“仲秋”,而八月十五又在“仲秋”之中,所以稱“中秋”。

  中秋節有許多別稱:因節期在八月十五,所以稱“八月節”、“八月半”;因中秋節的主要活動都是圍繞“月”進行的,所以又俗稱“月節”“月夕”;中秋節月亮圓滿,象徵團圓,因而又叫“團圓節”。

  在唐朝,中秋節還被稱為“端正月”。

  關於“團圓節”的記載最早見於明代。《西湖遊覽志餘》中說:“八月十五謂中秋,民間以月餅相送,取團圓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說:“八月十五祭月,其餅必圓,分瓜必牙錯,瓣刻如蓮花。……其有婦歸寧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團圓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