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熱點

  廣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部分主要測試考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提出問題能力,瞭解對熱點事件對考生的申論考試作答有幫助,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家長接送孩子致交通擁堵

  【背景連結】

  隨著城市規模的日漸擴大,社會情況特別是交通情況的日漸複雜,越來越多的家長們都會為了安全去接孩子放學,加上現在交通工具的日益多樣化、汽車普及化,家長們開車接送孩子也很便利。家長接送孩子上學本是很正常的事情,但現在每到上學和放學時間,學校門口就會堵得水洩不通。家長們開著私家車、自行車、電動車或摩托車圍在學校門口,把車子放在人行道甚至是機動車道上等待,路中間只夠一輛汽車艱難通行。一到放學,學生們就會湧入到車流中,而且學生大多個頭較小,就很容易引發危險。

  【標準表述】

  [原因分析]

  因家長們接送孩子而造成交通一時堵塞的情況普遍存在,由此導致的交通擁堵不僅影響了社會的正常秩序,也給社會大眾的生活帶來了不便。不但容易引發交通事故,而且給孩子本身也帶來很多安全隱患。對於這一問題,一方面是因為家長們愛子心切,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而忽視了交通規則,另一方面是因為學校和交管部門也沒有對此採取一些措施來解決,或是一部分學校和交管部門採取了一些措施,但這些措施缺乏有效性,並沒有起到明顯的效果。

  [解決之道]

  專家認為,要想解決這一問題,需要家長、學校、交管部門等共同努力。具體來說有以下幾點:第一,家長方面。一方面,家長應該遵守交通規則,不違規停車在學校門口,儘量把車停靠在離學校門口遠一點的地方,避免造成交通擁堵。另一方面,提高自身思想認識,創新教育理念。不要過度擔心孩子的安全問題,對於一些高年級的學生要懂得適時放手,可以先讓就近的同學結伴上學,逐漸提高孩子的自立,加強平時的安全教育。 第二,學校方面。首先,實行分時段放學,可以依據不同的年級實行不同的時段放學,錯開放學高峰。其次,加強引導和管理,在學校門口設定專門的家長等候區,按不同年級分散劃分。班主任負責把各班學生排好隊領出校門,交到家長手裡。校領導進行安全值班和監督,確保放學高峰期的交通順暢。最後,學校在平時給學生加強安全常識方面的教育和宣傳。第三,交管方面。一方面,在學校門口附近設護學崗,安排交警或交通引導員疏導交通,同時對亂停亂放的私家車進行處罰。另一方面,在學校門口附近安排臨時紅綠燈、實時路況顯示牌、避免交通擁堵指示牌等,從硬體設施上避免交通擁堵。

  ***二***

  科技創新與文化創意交融發展

  背景連結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提出“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並強調“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創新始終是推動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向前發展的重要力量,是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新是創新發展的核心和關鍵

  創新是推動社會發展的不竭動力。創新包括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個方面。其中,科技創新、文化創新是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直接、最關鍵因素。

  綜合分析

  [科技與文化]

  科學技術是推動生產力和社會大發展的主動力之一,是一個國家和地區硬實力的體現。社會發展是一個動態的歷史過程,決定了科技發展也是一個動態的概念,科學技術需要不斷進步和創新。只有大力推動科技創新,才能在現代經濟發展中佔據競爭優勢。

  文化是人類改造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活動及其成果的總和,是一個國家和地區軟實力的體現。文化作為人類社會發展的“搖籃”,其發展程度決定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程度;同時,經濟和社會要持續發展,也要求文化持續傳承、昇華和創新,在世界軟實力的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

  [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交融發展是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新正規化]

  社會發展水平越高,藝術與科技的聯絡就越緊密。科技與文化歷來如影隨形,科學技術的每一次重大進步,都會給文化的傳播方式、表現形式、發展樣式帶來革命性變化。而文化的每一次復興和繁榮,都有力地促進了科技的飛速發展。現代經濟社會越發展,越是要求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交融發展。科技創新是提高社會生產力和綜合國力的戰略支撐,文化創意是經濟增長的新引擎,被稱為經濟社會發展的“車之雙輪,鳥之雙翼”。

  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作為分別發源於科學和文化領域的發展新形態,具有各自的顯著特點。科技創新具有繼承性創新和顛覆性創新的雙重特點,可以有力推動文化創意的發展,幫助文化業者豐富文化表現形式。數字技術、網路技術、新型顯示技術、虛擬現實技術等高新技術在文化領域的廣泛應用及滲透,極大地提升了各類文化產品的表現力。文化創意具有“無中生有”的突出特點,充分發揮其發散型創作思維優勢,能夠為創新者提供創新思路、突破專業學科定向思維瓶頸、掃除盲點,為科技創新展示廣闊的創新空間。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各自特點,雙方在開拓發展新領域、新境界的相互促進作用,都決定了交融發展是創新發展的新趨勢、新正規化。

  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交融發展能夠開闢創新發展的新境界。在新一輪全球競爭中,率先實現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交融發展至關重要。

  [現狀及問題]

  雖然近幾年來,隨著科學技術的飛速發展和傳統文化的深入挖掘,我國豐富的科技資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蘊日益融合在一起,文化創意產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勢頭,取得了一系列重大成就,形成了一些新興的文化業態,如動漫產業、網路遊戲產業、新媒體等,並且這種融合正在逐步從自發走向自覺。但是由於我國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尚處於發展的初級階段,其文化創意產業同西方發達國家相比還存在著巨大的差距,並且在發展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一些問題,所以只有找到其中的癥結所在,才能促進文化創意產業的良性發展。

  管理體制不順暢阻礙政策落實

  文化性是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本質屬性,加強文化產業與科技的融合除了要以文化為根本之外,還必須依靠科技的力量,以科技為重要支撐,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但是,文化產業在文化部門、新聞出版部門、廣播電視部門、資訊產業部門等多部門下實行垂直管理,相關部門之間權責交叉,管理混亂。

  供給方困境——科技成果的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不夠

  對於文化科技企業來說,智慧財產權是其生存發展的動力和生命線,創意產品一旦被模仿,其原創性就喪失了,從而導致創意產權的價值和收益會大打折扣。保護創意產權實際上就是對創意成果的保護,也是對個體創造力價值的尊重和承認。由此而言,智慧財產權是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核心,是決定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重中之重。但是目前,我國相關智慧財產權法律保護體系尚不完善,相關法規和規章欠缺,有效制約和監督缺失,對盜版、侵權等違法行為的處罰力度不夠,如此種種致使智慧財產權侵權行為呈井噴式增長。

  需求方困境——科技成果投融資能力較弱

  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是一個新興的文化產業發展模式,總體上還處於發展初期,因此需要大量的資金作為後盾,以支援企業做大做強,促進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的快速發展。但是,目前北京市文化科技企業的投融資能力大都比較弱,自發對接有難度,發展面臨著巨大的資金缺口,融資困難、資金不足成為制約我國文化產業與科技融合發展的瓶頸和難題。

  [參考對策]

  在新的形勢下加速推進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交融發展,還必須有切實可行的有效舉措。

  一是明確方向,科學融合。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交融發展,近幾年已引起一些部門、地方和企業的高度重視,但仍限於將高新技術引入文化領域。從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實踐看,不僅僅是文化領域需要引入高新技術,科技創新和發展也迫切需要引入文化創意的理念、思路和方法。所以,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交融發展決不是單方向、單方面的事情,需要雙向使力、互引互促,要在薄弱環節主動借力借智,形成科學推進科技創新、文化創意交融發展的良好態勢。

  二是突破瓶頸,跨域融合。在現代化建設和發展的實踐中,無論是科技創新還是文化創意,都會受到固化思維的制約,應當創新思維方式、向其他學科和領域學習借鑑解決問題的手段和方式。廣大科技工作者、文化工作者都必須深入學習和掌握將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深度交融發展的方法,提高跨領域、跨學科尋找突破創新瓶頸著力點和突破口的能力,研究和特別掌握一批促進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深度交融發展的核心技術、關鍵技術、共性技術和前沿技術。

  三是三層衝擊、立體融合。市場接受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成果的程度,往往取決於人的視覺、情感和思維。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深度交融發展的優秀成果,通常能夠對人們的視覺、情感和思維產生強大的立體衝擊力:第一層次是強烈的視覺衝擊力,抓住人們的眼球,被人們所熟悉和接受;第二層次是強大的情感衝擊力,引起人們情感上的強烈共鳴,使人們樂於接受、學習和掌握;第三層次是深刻的思維衝擊力,引發人們去深入思考這一創新成果的優點與不足,如何改進和完善,如何借鑑其思路、方法等問題。這種立體衝擊力將會極大地激發人們的創新思維,促進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的立體融合發展。

  四是聯動推進,全面融合。促進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深度交融發展,需要政府、企業和全社會的共同推動。要加強黨委和政府的組織領導,強化財稅政策引導,完善激勵和保障機制;企業要加快建立健全以市場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創新體系,打造培育一批特色鮮明、善於融合的創新型企業;社會各界要大力營造促進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深度交融發展的社會氛圍,形成區域聯動、產業聯動的良好態勢;要加強具有科技創新和文化創意融合發展能力人才的發現、引進和培養,建設一支善於跨界融合發展的技能人才、管理人才、創新創業人才隊伍。

  ***三***

  讓外來老人也有同城化待遇

  背景連結

  在全國總人口中,平均大概每6人中就有1個流動人口。根據國家衛計委釋出的《中國流動人口發展報告2016》,去年,中國流動人口規模已達2.47億。報告還顯示了流動人口的一些新特點,譬如:家庭化遷移,超過一半的家庭有3人及以上同城居住;流動老人規模不斷增長,佔流動人口總量的7.2%。

  綜合分析

  家庭化遷移,意味著流動人口居住的穩定性增強,不再是以往人們印象中的“打一槍換一個地方”。那麼,字面意義上的“流動人口”,在其遷入地,多數都成為或將成為事實上的常住人口。因此,戶籍制度改革必須加快與這一變化相適應。而戶改,並不單純是給流動人口解決一個城市戶口,其中最重要的意義是人口同城化待遇。

  一直以來,輿論所呼籲的外來人口同城化待遇,主要集中在子女入學方面。確實,在戶籍壁壘之下,孩子入學是人們眼中的頭等大事,同時,只要解決了孩子入學問題,其他方面的戶籍待遇,人們並不太看重,其中包括老年人的福利待遇。儘管,不少城市對外來人口子女就讀問題已解決得比較充分,但涉及流動老人切身利益的一些政策,仍未落實,比如,看病買藥,不能在當地報銷;辦不了老人優待證,就不能享受當地諸多免費、優先、優惠等公共服務。

  事實上,在人口流動正常化的背景下,老年人的流動也是一種剛需。一方面,許多身體狀況較差的老人需要跟隨子女養老;另一方面,大部分老人的隨遷,是為了照顧自己的孫輩。衛計委的上述報告提到,照顧晚輩、養老、就業,是老人流動的三大原因。其中,照顧晚輩的比例高達43%,與子女團聚或自行異地養老的比例為25%,此外,還有23%的老人因務工經商而流動。可以預見的是,隨著城鎮化的推進,與人口老齡化的發展,老年人的流動也將逐年上升。因此,解決好流動老人的異地福利與相關服務,是非常緊迫的任務。

  對策措施

  為外來老人提供同城化待遇,解決好老年人的相關服務政策,在制定各種社會經濟政策的時候,要越發考慮老年人的需求。

  解決養老保險的異地接續問題,醫療保險的跨地區就醫和報銷問題,流動人口的相關基本公共服務等,要引起充分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