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江西省公務員備考考生如何在申論寫作部分上取得高分呢?申論範文參考是關鍵的一步,以下是由小編整理關於江西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的內容,希望大家喜歡!

  一

  落實惠民政策 提升幸福指數

  為讓全體人民享受改革發展紅利,提高民生福祉,近年來,我國推出了一系列惠民政策,亮點閃現: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收入分配製度進改革一步深化、城鄉大病醫療保險實現全覆蓋……。但是,隨著民眾權利意識的增強,民眾在各個領域有更多的希望,更多的訴求。多次在基層走訪和考察中強調,惠民政策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一定要堅持以人為本,做到為民服務。因此,各級政府必須將落實惠民政策的作為一項重大工程,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和幸福感。【通過羅列案例引出惠民政策,開頭結束引出中心論點】

  但是,當前的惠民政策不惠民、難惠民。“治國有常,利民為本”,惠民政策本是得民心、利天下的好事,中央政府制定惠民政策的初衷是為改善和保障民生。然而,部分惠民政策手續繁雜、門檻高、關卡多;基層政府在落實惠民政策中缺乏變通、形式主義甚囂塵上;更為嚴重的是,地方政府在受利益驅動,置民生於不顧,惠民政策成為一紙空文。這不僅損害了群眾的利益,幹群關係日益緊張,為經濟社會發展帶來重重困難。激濁揚清、革故鼎新、勵精圖治之策在於落實好惠民政策,讓民生“幸福提速”。【段旨句點明文段中心意思,多處排比增強論證力度】

  落實惠民政策需要政府轉變職能。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明確提出政府的職能和作用主要是:保持巨集觀經濟穩定,加強和優化公共服務,保障公平競爭,加強市場監管。然而,在社會治理過程中,政府頻頻出現越位、缺位、錯位的情況,使民生工程、惠民政策難以落到實處。因此轉變政府職能:首要“定好位”,理清政府和市場之間關係,重視社會力量,通過引入社會力量解決公共問題;其次要“防越位”,把該放的堅決放開,明確明確權利邊界,認真履行政府的公共職責。最後是“補缺位”,把該管而沒有管好的事管好,做好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使用政治術語凸顯政治素養】

  落實惠民政策需要加強權力監督。權力不受監督,就像失去了韁繩的野馬,最終害人害己。由於內部管理機制失之於寬、失之於鬆,外部監督形同虛設、毫無實效,導致惠民政策面臨“最後一公里”的困境。例如:雲南省出臺對中小學代課老師的補助政策,但因為基層政府在執行中不懂變通、不夠靈活,導致這項惠民政策“流產”。中央政策是否能有效落實,考驗著執政者的智慧和良心。加強權力監督制約,既要完善內部監管,嚴查瀆職公務人員,又要通過充分徵求、仔細研究群眾的意見和所思所想,改進惠民政策,還要發揮媒體監督職能,倒逼惠民政策改進提高。總而言之,政府部門在惠民政策的落實上一定要做到“嚴”和“實”。【巧用比喻增強文章靈動性】

  落實惠民政策需要加大宣傳力度。一些領導幹部抓經濟有模有樣,頭頭是道,但是談到意識形態工作就枯燥無味、照搬照抄。在黨的惠民政策上也同樣如此,一些惠民政策因為宣傳力度不足,宣傳方式陳舊、宣傳渠道單一,導致地方政府、人民群眾無從知曉、難以理解、無緣得益。現今人們對公開政務資訊的呼聲越來越高,各地政府若不加快資訊公開步伐、提高政策宣傳能力,不僅是在損害群眾權益,更為嚴重的是讓謠言走在真相前面,政府會將會陷入被動、尷尬的局面。把重大決策宣傳到位,把設計群眾利益的政策解釋到位,把群眾關注的熱點引導到位,才能真正做到解疑釋惑、活血化瘀、疏導情緒,平衡心理。【多處排比增強論證力度】

  在政治局見面會上的說到:“我們的人民熱愛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穩定的工作、更滿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會保障、更高水平的醫療衛生服務、更舒適的居住條件、更優美的環境。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因此,面對群眾的殷切期盼,我們既要有隻爭朝夕的緊迫感,也要有如履薄冰的危機感,科學規劃、全盤考慮、協調推進各領域的改革,切實落實惠民政策,改善百姓生活!【展望未來,昇華主題】

  二

  把事業單位改成“幹事業”的地方

  突破焦慮點,要講究策略,既改現狀、又不傷人。不僅需要解除編制的束縛,讓聘用合同規範清楚雙方的權利義務,還需要全面激發幹部職工“幹事業”的鬥志。

  在日前人社部舉行的第二季度新聞釋出會上,人社部新聞發言人李忠在介紹事業單位人事制度改革下一步工作安排時明確表示,將“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

  一提起“事業單位”四個字,不少人都覺得是“養懶漢”的地方。其實嚴格意義上講,高校、醫院、科研單位、新聞媒體等“事業單位”,更多還是幹事創業的所在。今天的事業單位改革,包括編制管理、人員身份的改變等,最終的價值還是為了激發職工們的積極性,讓事業單位真正成為“幹事業”的地方。

  事業單位改革中,“編制”最受人關注,也最容易被理解為“鐵飯碗”的代名詞。儘管有較為複雜的歷史成因,但傳統的編制與編制管理辦法,確實帶有計劃經濟的烙印,存在“進來容易出去難”的問題,人浮於事、低效率的狀況比較突出。而從一些試點單位反饋的情況來看,傳統編制向“全員合同聘用制”的過渡,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激勵機制,讓幹活的人多了,想走的人也方便了。

  正如人社部介紹的下一步事業單位改革思路,編制問題的解決與優化仍然是核心與關鍵。“研究制定高校、公立醫院不納入編制管理後的人事管理銜接辦法”,註定會直接影響上千萬職工的切身利益。長遠來看是好事情,有利於事業單位迴歸公益屬性,同時適當引入市場化、企業化的激勵要素,促進生產力的解放。而短期來看,“動誰的乳酪誰也不樂意”。這是改革的焦慮點。

  突破焦慮點,要講究策略,既改現狀、又不傷人。比如,取消編制的過程中,該撥款的要繼續財政負責,該解決的歷史包袱不能簡單扔給社會,那隻會重蹈當年國企改革的覆轍。說到底,改革的目的是為了事業單位煥發活力,讓大家更好地看好病、教育好孩子、多出科研成果、多寫好報道,並不是要“改黃了”“改沒了”。

  另外,改革要始終注重人的作用。之前,社會上對事業單位中的論資排輩、官僚習氣意見很大,有的地方為了評職稱、晉級鬧得不可開交,甚至大打出手。有水平的人、有業績的團隊如何獲取相應的榮譽與績效,這才是改革的“必答題”,也是編制去留之外,我們更應關注的議題。這方面,如專家所言,探索“公益”和 “市場”兩條腿走路是解題的難點。

  更進一步說,事業單位改革的整體性同樣重要。不僅需要解除編制的束縛,讓聘用合同規範清楚雙方的權利義務,還需要全面激發幹部職工“幹事業”的鬥志,比如之前的醫師多點執業,便讓患者與醫生雙方獲益良多。要從國情出發、從老百姓的具體需要出發,分行業、分類別,一步步地走好這盤事業單位改革的大棋局,啟用改革所涉人員的工作積極性和責任感,提升工作效能,釋放改革紅利。

  三

  鑑往者 通古今

  ——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

  從江南水鄉的清風古韻,到六朝古都的古色添香,到對外視窗的十里洋場,中國城市的發展被賦予了不同文化色彩,流淌著同樣的民族血脈。然而,無論是轟轟烈烈的造城運動,還是大刀闊斧的城市擴張,總是伴隨著名人故居的摧毀,文化遺蹟的流失,人們在享受著城市現代文明的快捷便利,卻也漸失了對傳統文化的回味感知。人們不禁發問,城市的發展是否只能赤身而行,靈魂喪失?

  曾說過:“歷史文化是城市的靈魂,要像愛惜自己的生命一樣保護好城市歷史文化遺產”,這或許是對城市文化未來的發展最好的詮釋。鑑古通今,做好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才是當下城市發展的正確之道。

  城市發展當以文化傳承為先。文化發展的起點在於文化的傳承,此乃樹之根本,水之源泉。只有做好文化的傳承方能為城市建設守住基因,方能為城市發展留住傳統,方能為城市進步堅守陣地。故此城市文化的發展要做好到兩手兼備:其一、挖掘和保護文化資源,特別是在舊城改造中,要注重文化生態的整體保護,留住存續城市文化的記憶;其二、要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在新城建設中融入傳統元素與原有自然人文特徵相協調,推動地方特色文化發展。

  城市發展更以文化創新為本。《易經》有云:“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生命世界萬事萬物無不變化發展,生生不息。從詩書禮樂、儒釋道墨到知行合一、程朱理學,文化的發展至始至終沒有停歇。於今而言,文化的創新對於城市發展的重要性更是不言而喻。城市文化要想永葆活力,不應僅僅停留在積極保護上,而是要在此基礎上整體創造,實現創新。將城市文化遺產融入社會生活,在保護中利用,在利用中進一步詮釋和豐富它們的綜合價值。

  君不見高樓大廈拔地起,歷史印記無處尋。城市發展不能失了根基,忘了根本,少了鄉愁。如所言,我們要“讓城市融入大自然,讓居民望得見山、看得見水、記得住鄉愁”,這“鄉愁”便是城市文化的傳承與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