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省公務員考試申論範文

  優秀的申論範文閱讀對西藏備考公務員的考生來說至關重要,以下就由小編為你提供幫助你提分。

  一

  用法治的力量守護水生態文明

  隨著經濟建設步伐加快,建築用砂需求激增,砂石價格持續走高,普通的砂石資源變成了讓人眼熱的“軟黃金”。大量非法採砂船湧入長江干支流,一時間,過度開採、亂挖濫採江砂盛行。鐵鏟過處,留給河道的是千瘡百孔的傷痕。報告指出,保護生態環境需須依靠制度,需須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法治是最成熟最定型的制度形式,保護河道安全,需須重視法治,要善於運用法治的力量守護水生態文明。

  科學立法,加強制度保護,夯實水生態文明建設的根基。在暴利的驅動下,河道非法採砂活動屢禁不止,不僅給河道及防洪安全造成威脅,也給水生態文明建設造成一定的危害。建設水生態文明,需須實現最嚴格的制度,用制度保護環境。亞里士多德曾說,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本身又應該是制訂得良好的法律。以長江非法採砂為例,行政處罰產生的震懾力遠遠不夠,違法成本過低,是非法採砂屢禁不止的重要原因。為了維護正常的水事秩序,保證河道防洪等方面的安全,需須嚴格科學立法,通過追究河道非法採砂者刑事責任,加強制度保護,守護水生態安全。

  嚴格執法,加大打擊力度,築牢水生態文明建設防線。目前長江河道管理管理上尚缺乏銜接,在執法過程中,支流、湖泊往往成為違法採砂船躲避幹流上高壓嚴打的避風港,一些河流濫採亂挖現象依然十分突出。要達到依法、科學、有序的採砂管理目標,需要加強部門管理合作,加強日常巡查監督,嚴厲打擊違法行為,有效維護河道安全。我們要深入推進依法行政,創新執法方式,加大執法力度,真正做到有法需依、執法需嚴、違法需究,切實維護公共利益、人民權益和生態環境保護管理秩序,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

  水生態文明是支撐經濟社會和諧發展,保障生態系統良性迴圈為主體的人水和諧文化倫理形態,是生態文明的重要部分和基礎內容。如何用法治的剛性力量守護好水生態文明,是一個亟待破解的問題。加強水生態文明建設,需要科學立法、嚴格執法,標本兼治,以法治守護水生態文明,確保人們安居樂業、國家長治久安。

  二

  確立道德建設機制 共築文化強國夢

  “國無德不興,人無德不立。”道德建設是立國之本,興國之基。然而,當下“扶不扶”、“王林大師”、“優庫門”等等本不該成為問題的問題,頻頻成為社會焦點,拷問著道德良知,折射出價值觀錯位、道德滑坡、誠信缺失等弊病。如不及時整治,勢需引發道德危機,甚至國將不國。為此,政府應果斷拿起法治武器,讓法治為道德建設撐腰,開啟道德建設源頭之活水,匯聚起強國興國的偉大力量。

  確立道德建設機制,構築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夢,政府需須將弘揚中華傳統文化納入法治軌道,使其固化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中華傳統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圖騰,是中華民族安身立命之根本,其興衰直接關係整個民族的興亡,關係中華傳統血脈的延續。令人疼惜的是,傳統文化有被邊緣化、娛樂化、庸俗化的趨勢明顯,各類“秀”爭相比醜、各式“門”頻刷底線,為什麼會這樣,國人緣何如此重口味?毋庸置疑,這是由社會道德迷失,精神缺“鈣”所致,如不正視,即便僥倖富了,也只是外強中乾的“空心菜”、“暴發戶”,唯有從構建道德機制入手,正本清源才是治本之策。為此,政府應把中華傳統文化作為建設文化強國的一項重要內容,在國家建設、社會管理同步籌劃、同步部署、同步實施,構建起政府主導、社會配合、國民參與的道德踐行網,持之以恆、久久為功,一定能取得好的效果。

  確立道德建設機制,構築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夢,應建立保護英模切身利益機制,解決英雄後顧之憂。建立英模保護機制就是保護正義,保護英模就是守護希望。回望過去,正義缺失、精神迷失、冷漠無情等問題,曾經是道德建設的“痛點”,是國人心中難以忘卻的記憶,引起了關注,促進了道德的重構,湧現出了很多道德模範,捨身勇鬥歹徒的青年學子——柳豔兵、易政勇就是其中代表,這讓我們看到了希望,同時,也值得反思,英雄保衛了人們,我們用什麼來保衛英雄?難道唯有被廣泛關注一條路可走嗎?為此,政府亟需建立健全英模典型保護機制,把宣揚保護英模行動上升為國家意志,給英模保護一個正式名份,讓制度惠及英雄。

  確立道德建設機制,構築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夢,應建立完善典型激勵機制,使之規範化、常態化。習高屋建瓴地指出,“要充分發揮各方面英模人物的榜樣作用,大力激發社會正能量,為實現中國夢提供強大精神動力”。典型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可喜的是,在全國上下的努力下,學做典型成為時代風尚,為鄉親守護光明38載的農電工--葛春,子債父償的誠信老爹--李開誠等“最美”人物相繼湧現,社會風氣為之一新。宣揚典型只是上篇文章,激勵典型是下篇文章,兩者如鳥之雙翼,缺一不可。制度遠比激情更可靠,激情退卻過後,用制度給典型淬火,方管長遠。藉此,政府應把典型激勵納入文化強國建設機制中,打造以激勵機制為核心的典型孵化器,讓典型在激勵機制的引領中遍地開花、結果。

  確立道德建設機制,共築文化強國夢是築夢工程,是良心工程,是民族成長進步的階梯,是國之大事不得不察。政府應充分運用法治思維,把道德建設納入法治軌道,為道德建設機制裝上“安全閥”,用有力的制度保障道德實踐,宣揚傳統、宣揚典型、保護典型,讓人人成為道德建設的參與者,共圓文化強國夢。

  三

  提升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建設取得巨大成就。但從文化視角看,也存在追求浮華、模仿西方、刻意標新等誤區,需要加以改進和規避,進一步提升我國城市建設的文化品位。

  糾正追求浮華的偏向。一些城市建設盲目追求“世界第一”“亞洲之最”,這種追求浮華的做法是錯誤的。表面華麗氣派但缺乏人文含量的城市,顯露出來的往往是單調、淺薄與浮躁。相反,像倫敦街頭隨處可見新舊磚塊拼接而成的路面,卻絲毫沒有影響其作為國際知名都市的地位和形象。因此,城市建設除了要在城市功能完善和優化上下足功夫,還要在挖掘城市文化底蘊、提升城市文化品位上做文章。應堅持精約簡省原則,在就地取材上多動腦筋,在因勢利導上多想辦法,學會“花小錢辦大事”;杜絕花裡胡哨的做法,積極踐行簡潔洗練、辭約意豐的城市建築理念和風格。當然,精約簡省不等於簡單粗放,巨集觀構想要科學、微觀設計要到位是其基本要求。

  糾正模仿西方的偏向。有些城市熱衷於模仿西方做法,過度重視引進國際元素,企望藉此邁向國際都市。這也是不對的。在城市建設中適當吸取西方先進理念和文化精華並沒有錯,但唯洋是舉容易食洋不化。實際上,越是想贏得國際注意力、提升國際影響力,就越是要珍視和展現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東施效顰只能落得個貽笑大方。同時應看到,城市建設根植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不僅是策略,而且是擔當,我們有責任把每座城市都建成展現中華文化自覺與文化自信的鮮活載體和平臺。還應注意,城市建設需要立足本土特色。如果城市規劃建設只知“攤大餅”,修建政務大樓只選“寶塔官帽”造型,改造廣場只懂佈設音樂噴泉,那麼這座城市需將淹沒在城市的汪洋大海中。一座城市只有充分挖掘人無我有的地方文化,積極嘗試從歷史傳統、地理位置、建築形式、飲食文化、風土人情等入手,表達和展現地方文化與城市特色,才會脫穎而出。

  糾正刻意標新的偏向。近年來,人們保護歷史建築和古蹟的意識明顯增強,但依然存在未將歷史建築和古蹟納入城市建設考慮範疇、為提高任期政績而無視保護工作以及不懂得如何保護等問題。有些城市為標新立異而大拆大建,甚至“拆真古蹟、建假古董”“複製古城、搞濫經典”,毀壞了大批歷史建築和古蹟等城市文化元素。世界各國實踐經驗表明,保護歷史建築和古蹟與推動城市設施更新、功能完善並不是一對不可調和的矛盾,其解決方案是踐行“立新而不破舊”原則:為滿足現實需要而適當做加法,為保護文物需要而儘量不做減法。這樣就能確保歷史文脈以建築和古蹟等形式被保護起來、延續下去,實現“記得住鄉愁”的目標。需要注意的是,不只是千年古屋才是保護物件,也不只是名人故居才應得到保護,不同時段、不同型別的歷史建築和古蹟都應納入保護範圍。這是因為,過去是現在的歷史,現在是未來的歷史,而多樣性和豐富性正是城市文化完整圖景的真實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