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文月刊文摘版

  在我國,雜文的傳統源遠流長,特別是“五四”以後,雜文經過魯迅的倡導和身體力行,被公認是一種克敵制勝的有力武器。下面就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篇,希望大家喜歡。

  篇1:苦才叫人生

  一輩子,淡淡的微笑,就是海闊天空。一皺眉頭,就是心煩意亂。

  記憶是淡薄的,天空是蔚藍的,時間牽著我們走過春夏秋冬。白天,少了昔日的噪雜,黑夜,是最美的寧靜。

  無謂的裝點,會讓被人更討厭你。假惺惺的可憐,沒人會同情。遠方已看透,你就必須拐彎轉角。有些事,不成功,也不要強迫自己,因為你已盡力了。

  驚人離夢,輕煙漫漫消逝半空。自己的無能,或會被人看成笑話。不把結果想得太好,到你知道是,若不如意,就會讓你自己更失望。

  有太多好的,想挽留,可我們終會人隨水流花。

  落葉時,沒人會陪你踏那層層已泛黃的落葉,落雪時,若你流淚了,會更凋傷你的心。一面再清的鏡子,找不出誰的心。一句話,是真心還是假心,誰能看透?人人都在掩飾著真正的自己,你能看清他們嗎?我們有時會失去方向感,因此心會變的凋零如落下的花瓣。煙霧迷濛了前方,誰能繼續裝作冷靜走下去?落花,誰會為你拾起?落淚,誰會為你抹去?掠過的,不再重複。揮過的,已是過去。誰的一生,都有過刻骨銘心,痛透心底的一刻,一個的悲傷,一個人去承受,自己在承受過程中慢慢被堅強。苦的來才叫人生。

  篇2:穿越迷茫

  ​你們是了不起的,我敢肯定。

  ​但或許你們從不自知。

  ​從古至今,無人能在自身的生命長河中,從未與迷茫打上交道,也沒有誰能夠終結迷茫而內心永逸。儘管有些人被稱為“智者不惑”,但迷茫還是如影隨形地有如密探一般跟在他們身後,折磨他們的內心,令這些“智深人士”時不時通宵難眠。

  ​個體的智慧終究有限,不要以為知道得越多,就越能豁達。知識之海永無止境,我們越是知道得更多,我們心中的疑問也變得越多。不幸的是,許多人因此誤入自我否定之路,失去了原有“初生牛犢不怕虎”的銳氣,在被歲月的風霜打過之後,變得惡世厭俗,精神開始萎靡不振,意志如灰。

  ​我們每天都被這樣或者那樣的事煩心著,工作的不順,家庭的矛盾,理想與現實的差距,這些都在挑戰著我們的神經,令我們寢食難安。

  ​但我要告訴你一點,不要認為容易迷茫的人或者正在迷茫中的人一無是處,這是錯的。相反,他們是偉大的,只有那些不思進取的,一味逃避工作與家庭責任的人,才不會迷茫。

  ​我所知道的青藏高原的佛教徒們,他們對於佛教畢恭畢敬、虔誠無比,但這種沒有半點懷疑論的虔誠,又害了他們。通過相信人能夠迴圈往復的轉世,他們開始安於生死,不再銳志進取,他們把今生難以實現的願望推到來世實現。七百年來,都是如此,導致青藏文化數百年間都沒有什麼明顯的突破,最後整個文明在時空中令人窒息般的狀態下完全靜止。

  ​我也如此,總是把今年想做的事推到明年去做一樣。而“明年復明年,明年何其多。”

  ​我該懺悔!

  ​在現實中,你付出得越多,你就越有可能得到更多。拒絕付出的人,一無所得。

  ​長期沉溺於聲色犬馬的人,可能會在企業中混個高位,可能會畢生衣食無憂,但他們的人生不免失敗,因為人生遠景的缺乏,使他們只具有骷髏般空洞的意志,他們也不可能得到幸運女神的眷顧,他們的所得,就是別人的所棄。想擁有更多的東西,就得計劃,就得行動,就得迷茫。

  ​心臟的存在,就是為了跳動!

  ​聽說實現夢想的方法,有如是用圓規畫圓,心不動,腳要動。

  ​迷茫產生的原因,其一是我們在進行嘗試的過程中,有所不順。這需要我們對這些嘗試的結果做出分析,並吸取失敗的教訓。這種分析,這種汲取的過程,會令我們暫時迷茫,直到我們找到問題的解,雲才會開,霧才會散。從來就沒有迷茫過的人,是一個懦夫。從不開始的人,只是躺在精神的病床上走過了數十載春秋。嘗試的過程,失敗難免。一個拳擊選手,無論他獲得過多少榮譽,都不可避免地從被別人打得臉青鼻腫開始。想打敗別人,就必先學會捱打;想看清真相,就必先經歷迷茫。

  ​即使我們不變,環境也會改變,因此人生是一個適應環境的過程。

  篇3:花雨歸來時

  夢怕愁時斷,春從醉裡回。

  淒涼懷抱向誰開?

  些子清明時候被鶯催。

  柳外都成絮,欄邊半是苔。

  多情簾燕獨徘徊。

  依舊滿身花雨又歸來。

  -----題記

  偶然間,不知在哪裡看到這麼一句話:讀喜歡的書,愛喜歡的人。就是如此簡潔,就像是午後閒窗下,剛剛秀好的幽蘭,幾片葉,三兩朵花,甚至連顏色都沒有。又像是伏在案桌上,打了個盹兒,做了一簾清夢,夢裡的情景是什麼,一點模糊的印象都沒留下。

  讀宋詞總是這樣,讀到喜歡的句子,就像是做了一場夢,夢裡你可以四季更替,日月顛倒。可以全然不必在乎,你身處何方,春秋幾度,是榮是辱。因為,書中的錦句名詞,會讓你翩然入境,時而在江南落了滿身的花雨,時而又在塞外看過一場硝煙。此時看到籬院春花,彼時又見樓臺秋月。詞中之意,作者所處的自然環境,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這一切,所延伸出來的,令人心動的美麗。像是一場碧水無涯的痴情相遇,震撼滋潤著在塵世中漸次蒼白的靈魂。

  邂逅這首《南歌子》就如同邂逅一場溫潤的春雨,沒有一見驚心的觸動,卻有一種前世已相識的纏綿,還有一種恍惚如醉的清新。不知是誰在低吟,在花間盛一罈春雨,且好生收藏著,待到佳人歸來,一起剪燭煮茗。對,就是這般感覺,讀這首詞,就像是開啟一罈經年的春雨,在閒窗下,挑燭烹煮一壺純淨的綠意。添了些相思的花瓣,放了點青春的夢想和時光的芬芳,調和在一起,便成了讓我們捨棄不下的味道。

  你我是看客,被帶入這樣的場景裡。相識一場戲,演員已經更換了戲服,隱沒在茫茫夜色裡,而我們,還佇立在臺下,思索著戲中的情節,為什麼能這樣打動心腸。別人輕巧地退出,自己卻開始描上濃墨重彩,披了戲子的裝扮,導演著未了的結局。這就是文字,帶著某種無法言喻的魅力,與參透不了的玄機。

  寫這首《南歌子》的詞人叫田為,一個在宋朝詞壇上,並不風流、並不出眾的人物。在星羅棋佈的宋時天空,又有多少人,可以光芒萬丈到讓群星失燦?能夠在萬星叢中,出類拔萃的人,寥寥無幾。許多人,遵循著星相的排列,做自己獨立的那顆星子,也許光芒微弱,卻依舊可以照亮行人的路。喜歡一首詞,不需要知道詞人的背景,就像喜歡一個人,不需要任何的緣由。

  歷史上是這麼記載田為的。田為,生卒年不詳。字不伐,籍裡無考。善琵琶,通音律。政和末,充大晟府典樂。宣和元年***1119年***罷典樂,為樂令。《全宋詞》存詞六首,有《芊嘔集》。田為才思與万俟詠抗行,詞善寫人意中事,雜役俗言俚語,曲盡要妙。嚐出含三個詞牌的聯語“玉蝴蝶戀花心動”,天下無能對者。多麼簡潔的一生,就像他的詞,因為稀少,更讓人珍惜。

  “夢怕愁時斷,春從醉裡回。”他每日昏昏求醉,忘記了年光幾何,因害怕夢醒了,愁也隨之醒來。可春光,卻還是在醉夢裡,悄悄地回來。他睜開眼的時候,看到的是陽春三月,煙景無限。茫然間,發出感嘆:“淒涼懷抱向誰開?”可見他心中的孤獨寥落,明媚的春光,品到的卻是淒涼的況味。心中的話語,無法傾訴,亦找不到那個可以傾訴的人。時過境遷,我們真的不知道,田為究竟為了哪個紅顏,如此愁悶難解,為了誰,如此醉生夢死。但我們知道,有一個女子,佔據了他寬闊如海、狹窄似井的心靈。我們所能看到的,也只是一個男子,被命定的機緣左右,束手無策的時候,只求一醉不醒。

  如此心境,才會看到大好春光,卻意興闌珊,無心踏青賞春。“些子清明時候被鶯催。”這裡的“些子”,是唐宋的俗語,少許、一點點的意思。在此處,是形容清明時節春光的短暫,彷彿品完壺中酒,做一場南柯夢,春光就沒了。枝頭上,婉轉的黃鶯,並非在為春天低唱歡歌,卻似在催春老去。這醉裡醒來,所邂逅的春光,不曾抹去心頭愁緒,反而似夢幻泡影,如此匆忙,離去時,連一個回眸也沒有拋下。

  最喜這句“柳外都成絮,欄邊半是苔”。自然清新,又古樸沉靜。飄飛的柳絮,似在和春天做無言的告別。而欄杆邊,蒼綠的蘚苔,在告訴我們,這兒有一段被擱淺的光陰。詞人一直沉浸在杯盞中,已經許久不曾憑欄遠眺了,因為遠方太遠,他想念的人,也許永遠不會回來。

  只有“多情簾燕獨徘徊,依舊滿身花雨又歸來”。燕子多情,不忘舊時主人,帶著滿身的花雨,歸來。然而它在簾外飛旋,靜靜地徘徊,是因為看不到主人當年的歡顏,而心中遲疑嗎?它覺察到,主人身邊的紅顏知己不知蹤影,燕兒也知人心思,也懂物是人非的淒涼。此時的他,希望披著滿身落花歸來的,是他日夜思念的人兒。可人卻不如燕兒,燕兒還會思歸,而人,卻真的一去不復返。當年,他們在春天的渡口揮手,是訣別。

  窗外,落英繽紛,他看到的是滄桑和殘酷。生命中所有的相遇,都是過客和過客的交替,就算當初不錯過,死生之後,終究也還是要失去。人生最悲哀的,莫過於得而復失,與其知道將來註定要失去,莫如將一生,交付與思念。

  
猜你喜歡:

1.雜文免費閱讀

2.寫得好的雜文和隨筆

3.雜文經典欣賞

4.閱讀雜文推薦

5.經典雜文推薦